(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查古籍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薛〕經(jīng)曰∶心藏神,有余則笑不休。又曰∶在臟為心,在聲為笑,在志為喜。
又,火太過,曰赫曦,赫曦之紀(jì),其病笑謔狂妄。又云∶少陰所至,為喜笑。又云∶精氣并于心則喜。此數(shù)者,皆言屬心火也,若笑不休,呻而為腹痛,此水乘于火,陰擊于陽,陽伏熱生,狂妄譫語不可聞,心之損矣。扁鵲云∶其人唇口赤色者可治,青黑者死。若腎水虧涸,不勝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六味地黃丸。肝火熾盛,能生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柴胡清肝散。余兼別證,各從其證而參治之。一小兒喜笑常作,不安,面赤飲冷,手足并熱。先用黃連瀉心湯末,二服稍定,又用六味地黃丸料煎服頓愈,常服此丸則安,月許不服,仍復(fù)作,又服,愈矣。一小兒患前證,面青赤。此肝心二經(jīng)風(fēng)熱所致也。用柴胡梔子散、六味地黃丸漸愈。又因乳母大怒發(fā)熱。先用加味柴胡湯,又用加味逍遙散,母子服之并愈。一小兒年十四歲,用心過度,飲食失節(jié),患喜笑不休,脈洪大而虛,面色赤而或白。余用補中益氣湯而愈。次秋科舉,飲食勞倦,前證復(fù)作,或兼譫語,脈洪大,按之微細(xì)如無。用人參一兩,姜棗煎服,稍定,又三劑而愈。又因勞役用心,自汗作渴,煩躁似癇證。先用當(dāng)歸補血湯,二劑頓安,又十全大補湯而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