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醫(yī)大全》 附骨疽門主方

    作者: 顧世澄

    雷火神針治風(fēng)寒濕毒襲于經(jīng)絡(luò)為患,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筋骨疼痛,起坐艱難,不得安臥者,用此針之。

    蘄艾(三錢) 丁香(五分) 麝香(二分)

    藥與蘄艾揉和,先將夾紙筒如指拇大,用艾藥疊實收用,臨用以蕭山紙七層,平放患上,將針點著一頭,對患向紙捺實,待不痛方起針,病甚者再復(fù)一次,七日后火瘡大發(fā),自取功效矣。

    追風(fēng)逐濕膏治風(fēng)寒暑濕相傷,以致骨節(jié)疼痛,筋攣不能步履,或麻木濕痹等證,并效。

    草 川烏 天南星 羌活 萆麻子(打碎) 半夏 海風(fēng)藤 草烏 真桂枝 麻黃(各三兩) 茅蒼術(shù) 獨活 當歸 白芷 大黃(各一兩) 北細辛(一兩)

    以上藥咀片,用蔥汁、姜汁各二碗拌藥,先浸一宿,次日用香油半斤,同藥入鍋內(nèi)慢火煎至蔥姜二汁將干不爆時,再下香油十斤,方與藥相煎渣枯為度。細絹濾清,每油一斤,下飛過炒黃丹十兩為準配用;再將前油入鍋內(nèi)煎滾,以油滴水成珠不散,方下黃丹,徐徐攪入其膏;已成再下研凈松香末一斤四兩,再同熬化,取下鍋來,以盆頓穩(wěn);再下乳香、木香、胡椒、輕粉各二兩,白芥子末四兩,漸入攪和極勻,傾入缽內(nèi)收貯。旋用熱湯頓化,綾緞攤貼,七日后諸病可痊,百發(fā)百中。附骨癰將成,用此法即散。其法急掘地坑,以火 紅,沃以童便,赤體坐其上,以被席圍抱下截,使熱氣熏蒸,腠理開,氣血暢,毒瓦斯解而自愈。

    洗寒濕腿痛。

    真川椒(一錢) 蘄艾(四兩) 透骨草(一兩)

    煎湯洗。

    附骨疽。

    古銅錢(刮末,三分) 黃蠟(三錢) 油核桃肉(六個)

    搗碎和勻,軟豆腐衣包好。用酒空心送下。

    貼骨癰疽并寒濕氣疼痛。

    川烏(河水換煮七次) 草烏(河水換煮七次) 甘草 羊角尖(炙研) 番木鱉(用麻黃五錢煎湯泡一宿,去毛,切片,土拌炒脆) 土木鱉(去殼,凈肉切片,香油炒脆,各一兩)

    共為細末,用赤沙糖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錢,無灰酒送下。

    鶴膝筋骨腫痛。

    熟附子(一兩) 全蝎 黑豆(各四十九粒) 八角川烏(一個) 蚯蚓(劈開繃新瓦上曬干,一兩)

    研細末,糕糊為丸。每服一錢,溫酒送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