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綱目》 蜀椒

    「釋名」巴椒、漢椒、川椒、南椒、點(diǎn)椒。

    「氣味」椒紅:辛、溫、有毒。椒目:苦、寒、無(wú)毒。

    「主治」

    椒目:

    1、水氣腫滿。用椒目炒搗成膏,每服一匙,酒送下。

    2、崩中帶上。用椒目炒過(guò)、碾細(xì),每服一匙,溫酒送下。

    3、眼生黑花,年久不治。用椒目(炒)一兩、蒼術(shù)(炒)一兩,共研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醋湯送下。

    椒紅:

    1、元?dú)鈧麚p,目暗耳聾。有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曬干搗取椒紅一斤,另用生地黃搗出自然汁,煎至一升,和椒末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腹,溫酒送下。

    2、腹內(nèi)虛冷。用生椒(去掉不開口的顆粒)四十粒,浸漿水中一宿,空心服,水送上。久服暖臟腑,黑發(fā)明目。

    3、寒濕腳氣。用川椒二、三升,裝薄布囊中,每天在囊上踏腳,有效。

    4、瘡腫作痛。用生椒末、釜下土、蕎麥粉,等分為末,調(diào)醋敷涂。

    5、手足皸痛。用椒四合,水煮,去渣,浸泡皸痛處,約過(guò)半餐飯時(shí)間,讓痛處出水干燥。待一會(huì),再次浸泡,等痛處出水干燥后,涂上豬、羊腦髓,很見效。

    6、漆瘡作癢。用川椒煎湯冼。又方:凡經(jīng)過(guò)正在涂漆的地方,嚼川椒涂鼻上,則不生漆瘡。

    7、久冷不?。ɑ虿涣?,只是腰腹冷)。用川椒三程式,在醋中浸一夜,取出,用一升和曲三升拌作粥吃。三閃愈。

    8、風(fēng)蟲牙痛。用川椒紅末,調(diào)水和白面做成錄取子,如皂莢子在燒熱咬在患處,同次可愈。一方:花椒四錢牙皂五十個(gè)、醋一碗,煎汁漱口。

    9、痔漏脫肛。每日空心嚼川椒一錢,涼水送下,三、五次即收。

    10、腎風(fēng)囊癢。用川椒、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陰囊而臥,甚效。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duì)于藥物的氣味陰陽(yáng)、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閔純璽
  • 作者:
    張曜孫
  • 作者:
    ?
  • 作者:
    王泰林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guó)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gè)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shuō)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