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腹瀉是指排便頻率增加,大便稀薄或呈膿血狀,系由于腸粘膜吸收障礙與炎性分泌物增加,腸蠕動過速所致。
一、常見病因
(一)感染 細菌、病毒、原蟲、寄生蟲等。
(二)中毒 砷、磷及重金屬中毒、尿毒癥、食物中毒等。
(三)腫瘤 結腸癌、息肉等。
(四)消化、吸收障礙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分除術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肝硬化、腸粘膜及乳糜管或腸系膜淋巴結病變、放射性腸炎使腸道吸收發(fā)生障礙等。
(五)內分泌疾病 甲狀腺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糠尿病性腸炎等。
(六)其它 結腸功能紊亂、藥物過敏如利血平、胍乙啶等副作用。變態(tài)反應性腸病等。
二、問診要點
(一)年齡 腸系膜淋巴結核多見于兒童;腸結核多見于中年人;結腸癌多見于中年以上的人。
(二)流行區(qū) 詢問病人病前是否到疾病流行區(qū),如血吸蟲病多見于長江流域一帶的人。
(三)攝取毒物或食物過敏史 詢問病人是否吃過隔夜的或不潔食物、毒蕈、白果、河豚等(食物中毒 史);病前是否吃過魚、蝦等食物(食物過敏史)。
(四)起病緩急及病程長短 急性腹瀉起病急、病程短(2月內),每天排便可達10次以上,糞便量多而稀薄,常含病理成分,排便時常伴腹鳴,腸絞痛或里急后重。由于腸液為弱堿性,大量腹瀉時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與代謝性堿中毒。慢性腹瀉起病緩慢,或起病急而轉為慢性,病程2月以上,每天排便數次,伴有或不伴有腸絞痛,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長期腹瀉可導致營養(yǎng)障礙、維生素缺乏甚至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
1.急性腹瀉 常見于食物中毒、腸道細菌感染(急性細菌性痢疾)、過敏性疾病及嬰幼兒消化不良或中毒。
2.慢性腹瀉 常見于慢性痢疾,血吸蟲病、腸易激綜合征、腸結核、結腸癌、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等。
(五)大便性質,次數及伴隨癥狀
1.大便呈水樣,次數多。臍周痛,腹瀉,排便后腹痛不能緩解,常見于小腸炎性病變;臍下腹痛排便后緩解,一般為結腸病變。
2.起病急,大便次數多(一日數十次),大便呈濃血樣,不混有糞塊,伴有發(fā)熱、左下腹痛及里急后重(直腸肛門部分疼痛或感覺有便意但排便次數多或排不出糞便),見于急性細菌性痢疾。
3.糞便呈暗紅色、醬色或血水樣,并含膿血及糞質,量較多且有惡臭,常見于急性阿米巴痢疾。
4.消化、吸收不良性腹瀉 胰原性腹瀉或吸收不良綜合征,糞便最多,有惡臭,呈灰土色油脂狀,表示脂肪的消化及吸收障礙。常由慢性胰腺炎,膽道阻塞、腸系膜淋巴結病變等引起;肝硬化引起的腹瀉,主要由于腸粘膜充血、水腫,影響腸道水分吸收、胃切除或胃酸缺乏引起的胃原性腹瀉,多在清晨進食后發(fā)生、無腹痛,便次不多。
5.腹瀉伴有嘔吐 常見于食物中毒或腸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等。
6.腹瀉與便秘交替 常見于腸結核、腸易激綜合征等。
7.腹瀉伴有腹部包塊 下腹部腫塊多見于結腸癌、血吸蟲病肉芽腫、增殖型腸結核等。
《明醫(yī)雜著》(公元 1549 年)明.王綸(節(jié)齋)著。六卷。內容為醫(yī)論、諸證、小兒證治等,此書也受朱震亨學說的影響。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腹瀉是指排便頻率增加,大便稀薄或呈膿血狀,系由于腸粘膜吸收障礙與炎性分泌物增加,腸蠕動過速所致。
一、常見病因
(一)感染 細菌、病毒、原蟲、寄生蟲等。
(二)中毒 砷、磷及重金屬中毒、尿毒癥、食物中毒等。
(三)腫瘤 結腸癌、息肉等。
(四)消化、吸收障礙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分除術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肝硬化、腸粘膜及乳糜管或腸系膜淋巴結病變、放射性腸炎使腸道吸收發(fā)生障礙等。
(五)內分泌疾病 甲狀腺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糠尿病性腸炎等。
(六)其它 結腸功能紊亂、藥物過敏如利血平、胍乙啶等副作用。變態(tài)反應性腸病等。
二、問診要點
(一)年齡 腸系膜淋巴結核多見于兒童;腸結核多見于中年人;結腸癌多見于中年以上的人。
(二)流行區(qū) 詢問病人病前是否到疾病流行區(qū),如血吸蟲病多見于長江流域一帶的人。
(三)攝取毒物或食物過敏史 詢問病人是否吃過隔夜的或不潔食物、毒蕈、白果、河豚等(食物中毒 史);病前是否吃過魚、蝦等食物(食物過敏史)。
(四)起病緩急及病程長短 急性腹瀉起病急、病程短(2月內),每天排便可達10次以上,糞便量多而稀薄,常含病理成分,排便時常伴腹鳴,腸絞痛或里急后重。由于腸液為弱堿性,大量腹瀉時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與代謝性堿中毒。慢性腹瀉起病緩慢,或起病急而轉為慢性,病程2月以上,每天排便數次,伴有或不伴有腸絞痛,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長期腹瀉可導致營養(yǎng)障礙、維生素缺乏甚至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
1.急性腹瀉 常見于食物中毒、腸道細菌感染(急性細菌性痢疾)、過敏性疾病及嬰幼兒消化不良或中毒。
2.慢性腹瀉 常見于慢性痢疾,血吸蟲病、腸易激綜合征、腸結核、結腸癌、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等。
(五)大便性質,次數及伴隨癥狀
1.大便呈水樣,次數多。臍周痛,腹瀉,排便后腹痛不能緩解,常見于小腸炎性病變;臍下腹痛排便后緩解,一般為結腸病變。
2.起病急,大便次數多(一日數十次),大便呈濃血樣,不混有糞塊,伴有發(fā)熱、左下腹痛及里急后重(直腸肛門部分疼痛或感覺有便意但排便次數多或排不出糞便),見于急性細菌性痢疾。
3.糞便呈暗紅色、醬色或血水樣,并含膿血及糞質,量較多且有惡臭,常見于急性阿米巴痢疾。
4.消化、吸收不良性腹瀉 胰原性腹瀉或吸收不良綜合征,糞便最多,有惡臭,呈灰土色油脂狀,表示脂肪的消化及吸收障礙。常由慢性胰腺炎,膽道阻塞、腸系膜淋巴結病變等引起;肝硬化引起的腹瀉,主要由于腸粘膜充血、水腫,影響腸道水分吸收、胃切除或胃酸缺乏引起的胃原性腹瀉,多在清晨進食后發(fā)生、無腹痛,便次不多。
5.腹瀉伴有嘔吐 常見于食物中毒或腸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等。
6.腹瀉與便秘交替 常見于腸結核、腸易激綜合征等。
7.腹瀉伴有腹部包塊 下腹部腫塊多見于結腸癌、血吸蟲病肉芽腫、增殖型腸結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