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三八、脈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上黃滑苔,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者,陽明暑溫,水結(jié)在胸也,小陷胸湯加枳實(shí)主之。
脈洪面赤,不惡寒,病已不在上焦矣。暑兼溫?zé)?,熱甚則渴,引水求救。濕郁中焦,水不下行,反來上逆,則嘔。胃氣不降,則大便閉。故以黃連、栝蔞清在里之熱痰,半夏除水痰而強(qiáng)胃,加枳實(shí)者,取其苦辛通降,開幽門而引水下行也。
小陷胸加枳實(shí)湯方(苦辛寒法)
黃連(二錢) 栝蔞(三錢) 枳實(shí)(二錢) 半夏(五錢)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三九、陽明暑溫,脈滑數(shù),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shí)、杏仁主之。
不饑不便,而有濁痰,心下痞滿,濕熱互結(jié)而阻中焦氣分。故以半夏、枳實(shí)開氣分之濕結(jié);黃連、黃芩開氣分之熱結(jié)、杏仁開肺與大腸之氣痹;暑中熱甚,故去干姜;非傷寒誤下之虛痞,故去人參、甘草、大棗,且畏其助濕作滿也。
半夏瀉心湯去干姜甘草加枳實(shí)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一兩) 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枳實(shí)(二錢) 杏仁(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虛者復(fù)納人參二錢,大棗三枚。
四十、陽明暑溫,濕氣已化,熱結(jié)獨(dú)存,口燥咽干,渴欲飲水,面目俱赤,舌燥黃,脈沉實(shí)者,小承氣湯各等分下之。
暑兼濕熱,其有體瘦質(zhì)燥之人,感受熱重濕輕之證,濕先從熱化盡,只余熱結(jié)中焦,具諸下證,方可下之。
小承氣湯(方義并見前。此處不必以大黃為君,三物各等分可也)
四一、暑溫蔓延三焦,舌滑微黃,邪在氣分者,三石湯主之;邪氣久留,舌絳苔少,熱搏血分者,加味清宮湯主之;神識(shí)不清,熱閉內(nèi)竅者,先與紫雪丹,再與清宮湯。
蔓延三焦,則邪不在一經(jīng)一臟矣,故以急清三焦為主。然雖云三焦,以手太陰一經(jīng)為要領(lǐng)。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暑濕俱化,且肺臟受生于陽明,肺之臟象屬金色白,陽明之氣運(yùn)亦屬金色白。
故肺經(jīng)之藥多兼走陽明,陽明之藥多兼走肺也。再肺經(jīng)通調(diào)水道,下達(dá)膀胱,肺痹開則膀胱亦開,是雖以肺為要領(lǐng),而胃與膀胱皆在治中,則三焦俱備矣,是邪在氣分而主以三石湯之奧義也。若邪氣久羈,必歸血絡(luò),心主血脈,故以加味清宮湯主之。內(nèi)竅欲閉,則熱邪盛矣,紫雪丹開內(nèi)竅而清熱最速者也。
三石湯方
飛滑石(三錢) 生石膏(五錢) 寒水石(三錢) 杏仁(三錢) 竹茹(炒,二錢) 銀花(三錢,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沖) 白通草(二錢)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溫服。
〔方論〕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蓋肺病治法,微苦則降,過苦反過病所,辛涼所以清熱,芳香所以敗毒而化濁也。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藥,取其得庚金之氣,清熱退暑利竅,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為宣氣分之用,且通草直達(dá)膀胱,杏仁直達(dá)大腸;竹茹以竹之脈絡(luò),而通人之脈絡(luò);金汁、銀花,敗暑中之熱毒。
加味清宮湯方
即于前清宮湯內(nèi)加知母三錢、銀花二錢、竹瀝五茶匙沖入。
〔方論〕此苦辛寒法也。清宮湯前已論之矣,加此三味者;知母瀉陽明獨(dú)勝之熱,而保肺清金;銀花敗毒而清絡(luò);竹瀝除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合清宮湯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四二、暑溫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悶,潮熱嘔惡,煩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湯主之。
舌白胸痞,自利嘔惡,濕為之也。潮熱煩渴,汗出溺短,熱為之也。熱處濕中,濕蘊(yùn)生熱,濕熱交混,非偏寒偏熱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氣,由肺而達(dá)膀胱以利濕,濃樸苦溫而瀉濕滿,芩、連清里而止?jié)駸嶂艚鸱枷阕吒[而開閉結(jié),桔、半強(qiáng)胃而宣濕化痰以止嘔惡,俾三焦混處之邪,各得分解矣。
杏仁滑石湯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錢) 滑石(三錢) 黃芩(二錢) 桔紅(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 郁金(二錢) 通草(一錢)濃樸(二錢) 半夏(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時(shí)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jiǎn)明,便于學(xué)習(xí)。
《時(shí)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shí)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guān)溫?zé)岵?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三八、脈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上黃滑苔,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者,陽明暑溫,水結(jié)在胸也,小陷胸湯加枳實(shí)主之。
脈洪面赤,不惡寒,病已不在上焦矣。暑兼溫?zé)?,熱甚則渴,引水求救。濕郁中焦,水不下行,反來上逆,則嘔。胃氣不降,則大便閉。故以黃連、栝蔞清在里之熱痰,半夏除水痰而強(qiáng)胃,加枳實(shí)者,取其苦辛通降,開幽門而引水下行也。
小陷胸加枳實(shí)湯方(苦辛寒法)
黃連(二錢) 栝蔞(三錢) 枳實(shí)(二錢) 半夏(五錢)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三九、陽明暑溫,脈滑數(shù),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shí)、杏仁主之。
不饑不便,而有濁痰,心下痞滿,濕熱互結(jié)而阻中焦氣分。故以半夏、枳實(shí)開氣分之濕結(jié);黃連、黃芩開氣分之熱結(jié)、杏仁開肺與大腸之氣痹;暑中熱甚,故去干姜;非傷寒誤下之虛痞,故去人參、甘草、大棗,且畏其助濕作滿也。
半夏瀉心湯去干姜甘草加枳實(shí)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一兩) 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枳實(shí)(二錢) 杏仁(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虛者復(fù)納人參二錢,大棗三枚。
四十、陽明暑溫,濕氣已化,熱結(jié)獨(dú)存,口燥咽干,渴欲飲水,面目俱赤,舌燥黃,脈沉實(shí)者,小承氣湯各等分下之。
暑兼濕熱,其有體瘦質(zhì)燥之人,感受熱重濕輕之證,濕先從熱化盡,只余熱結(jié)中焦,具諸下證,方可下之。
小承氣湯(方義并見前。此處不必以大黃為君,三物各等分可也)
四一、暑溫蔓延三焦,舌滑微黃,邪在氣分者,三石湯主之;邪氣久留,舌絳苔少,熱搏血分者,加味清宮湯主之;神識(shí)不清,熱閉內(nèi)竅者,先與紫雪丹,再與清宮湯。
蔓延三焦,則邪不在一經(jīng)一臟矣,故以急清三焦為主。然雖云三焦,以手太陰一經(jīng)為要領(lǐng)。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暑濕俱化,且肺臟受生于陽明,肺之臟象屬金色白,陽明之氣運(yùn)亦屬金色白。
故肺經(jīng)之藥多兼走陽明,陽明之藥多兼走肺也。再肺經(jīng)通調(diào)水道,下達(dá)膀胱,肺痹開則膀胱亦開,是雖以肺為要領(lǐng),而胃與膀胱皆在治中,則三焦俱備矣,是邪在氣分而主以三石湯之奧義也。若邪氣久羈,必歸血絡(luò),心主血脈,故以加味清宮湯主之。內(nèi)竅欲閉,則熱邪盛矣,紫雪丹開內(nèi)竅而清熱最速者也。
三石湯方
飛滑石(三錢) 生石膏(五錢) 寒水石(三錢) 杏仁(三錢) 竹茹(炒,二錢) 銀花(三錢,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沖) 白通草(二錢)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溫服。
〔方論〕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蓋肺病治法,微苦則降,過苦反過病所,辛涼所以清熱,芳香所以敗毒而化濁也。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藥,取其得庚金之氣,清熱退暑利竅,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為宣氣分之用,且通草直達(dá)膀胱,杏仁直達(dá)大腸;竹茹以竹之脈絡(luò),而通人之脈絡(luò);金汁、銀花,敗暑中之熱毒。
加味清宮湯方
即于前清宮湯內(nèi)加知母三錢、銀花二錢、竹瀝五茶匙沖入。
〔方論〕此苦辛寒法也。清宮湯前已論之矣,加此三味者;知母瀉陽明獨(dú)勝之熱,而保肺清金;銀花敗毒而清絡(luò);竹瀝除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合清宮湯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四二、暑溫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悶,潮熱嘔惡,煩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湯主之。
舌白胸痞,自利嘔惡,濕為之也。潮熱煩渴,汗出溺短,熱為之也。熱處濕中,濕蘊(yùn)生熱,濕熱交混,非偏寒偏熱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氣,由肺而達(dá)膀胱以利濕,濃樸苦溫而瀉濕滿,芩、連清里而止?jié)駸嶂艚鸱枷阕吒[而開閉結(jié),桔、半強(qiáng)胃而宣濕化痰以止嘔惡,俾三焦混處之邪,各得分解矣。
杏仁滑石湯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錢) 滑石(三錢) 黃芩(二錢) 桔紅(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 郁金(二錢) 通草(一錢)濃樸(二錢) 半夏(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