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詩人
張致遠(yuǎn)
張輿
張舜民
張舜美
張舟
張良器
張良嬋
張良璞
張良臣
張艾
張芝
張芥
張芬
張若嫻
張若渟
張若潭
張若澄
張若虛
張若采
張若雯
張若需
張若靄
張若霳
張英
張茂先
張茂吳
張范
張塋
張荃
張草
精選古詩
游石門寺有懷表兄張伯玉
種菜為霜雪所殺嘆
后買琴歌
送程朋游華蓋山
期馮祥文甫不至
越桼日祥文來奉贈(zèng)一首
游翠云關(guān)和吳山人
寄題大瀛海道院
古詩名句
窈窕邊城思,隨風(fēng)下隴頭
數(shù)聲山石裂,一曲暮云流
候雁霜前苦,江楓露下愁
庾公多逸興,今夜在南樓
擬尋雞黍約,遠(yuǎn)赴故人招
落葉千山暮,孤村一水遙
天寒收橘柚,歲晏罷漁樵
未得同攜手,新林過板橋
查古詩
搜索
九疑篇紀(jì)游作
作者:
黃佐
朝代:
明
九疑連蜷接南斗,顧視群山駿奔走
。
三湘秀色如虹橫,萬壑虛濤作雷吼。
雷吼虹橫自古今,徭吹牧唱愁人心。
春秋牲玉薦明祀,褰帷誰復(fù)來登臨。
金侯自是循良者,夙駕行春度平野。
桃花開落訟庭靜,邀我尋幽舜祠下。
我來曉逐東風(fēng)行,千樹萬樹皆流鶯。
六鰲蹙沓谷神動(dòng),仿佛箾韶天際迎。
天際相攜躡飛步,自笑登高未能賦。
輕袂飄飄縈紫氛,曲磴盤盤出蒼霧。
蒼霧紫氛長不消,木石欹側(cè)鹿豕驕。
重華靈墳莽何處,英娥淚竹空蕭蕭。
此邦路隔關(guān)河外,豈有鳴條葬炎海。
倦勤已矣復(fù)來巡,抱烏弓者曾誰在。
嗚呼野死胡足稽,金輿蕪沒山鳥啼。
陟方之說誤千古,捐佩無言春日西。
日西秉燭斜巖款,笑向全侯嫌晝短。
多露驚看征旆濕,靈風(fēng)忽送清笳滿。
歸來祠下月微明,颯颯垂裳如有聲。
明朝拜別巾車去,更聽流鶯消客情。
詩句欣賞
MORE+
清名巳上徹宸旒,繡衣白簡當(dāng)爾酬,佇看清風(fēng)播九州
出處:
贈(zèng)嘉興尹瑞卿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黃龍浦上乘舟客,丹鳳樓前吹玉笛
出處:
題畫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潮方平兮月將直,兩岸蘆花秋瑟瑟
出處:
題畫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東莊主人適初度,春風(fēng)明日是花朝
出處:
慶東莊大哥壽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東海蟠桃正爛漫,弟兄同看兩三遭
出處:
慶東莊大哥壽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洪濤洶洶風(fēng)颼颼,鳴笳擊鼓渡中流
出處:
渡江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今日老夫成大笑,瘦妻小妾□□游
出處:
渡江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郭璞墟墓巳非是,孟姜衣亭真繆悠
出處:
渡江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收帆轉(zhuǎn)舵忽瓜步,故人拍掌候沙頭
出處:
渡江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白雁南來天水窄,百歲風(fēng)沙喑南國
出處:
失題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王郎席帽大于篩,卻與風(fēng)沙作強(qiáng)敵
出處:
失題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援毫寫出玉精神,依舊江鄉(xiāng)好顏色
出處:
失題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春去春來花不飛,任他騎馬吹羌笛
出處:
失題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昔年我到毗陵驛,滂然一雨連三夕
出處:
失題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今我重來又雨聲,可是天公苦留客
出處:
失題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故人供帳當(dāng)高樓,綠酒百壺如川流
出處:
失題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平生俗□不可□,豈是天留人不留
出處:
失題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天留人留我不駐,歸心巳逐飛鴻去
出處:
失題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蓬底高吟聽雨眠,姑蘇城外鳴啼曙
出處:
失題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三山豪士林亨大,隨處風(fēng)流欠詩債
出處:
題扇贈(zèng)林亨大以字起韻
作者:
張弼
朝代:
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
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三湘秀色如虹橫,萬壑虛濤作雷吼。
雷吼虹橫自古今,徭吹牧唱愁人心。
春秋牲玉薦明祀,褰帷誰復(fù)來登臨。
金侯自是循良者,夙駕行春度平野。
桃花開落訟庭靜,邀我尋幽舜祠下。
我來曉逐東風(fēng)行,千樹萬樹皆流鶯。
六鰲蹙沓谷神動(dòng),仿佛箾韶天際迎。
天際相攜躡飛步,自笑登高未能賦。
輕袂飄飄縈紫氛,曲磴盤盤出蒼霧。
蒼霧紫氛長不消,木石欹側(cè)鹿豕驕。
重華靈墳莽何處,英娥淚竹空蕭蕭。
此邦路隔關(guān)河外,豈有鳴條葬炎海。
倦勤已矣復(fù)來巡,抱烏弓者曾誰在。
嗚呼野死胡足稽,金輿蕪沒山鳥啼。
陟方之說誤千古,捐佩無言春日西。
日西秉燭斜巖款,笑向全侯嫌晝短。
多露驚看征旆濕,靈風(fēng)忽送清笳滿。
歸來祠下月微明,颯颯垂裳如有聲。
明朝拜別巾車去,更聽流鶯消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