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詩人
蘇正
蘇步青
蘇氏
蘇民懷
蘇泂
蘇洵
蘇渙
蘇清月
蘇淵雷
蘇源明
蘇溪和尚
蘇濱
蘇潮
蘇澥
蘇澹
蘇濂
蘇瀛
蘇焜
蘇玄朗
蘇球
蘇瓊
蘇瑞容
蘇瑰
蘇祐
蘇福
蘇秩
蘇穆
蘇章阿
蘇竹里
蘇簡
精選古詩
兵退后作
泛舟新湖塘次王敬助韻二首其一
泛舟新湖塘次王敬助韻二首其二
城南燕集得作字
陪白野太守游賀監(jiān)故居得水字
早春寄鄉(xiāng)中友人
雙烈行
題蕃王出獵圖
古詩名句
瓜香果熟園林趣,酒濁雞肥里社風
野鳥不知興廢事,爭枝擇樹滿林同
故里初歸整頓中,草堂欲學浣花翁
芳樽酒熟濃浮蟻,老眼詩成遠送鴻
晚節(jié)半籬黃菊露,秋聲一榻碧梧風
于今只有樵山在,暮景何妨事事同
舊隱高崖曲岸中,療饑歸作采芝翁
無人徑造依亭竹,有子書追戲海鴻
查古詩
搜索
唐虞世南書夫子廟堂碑
作者:
李宗瀚
朝代:
清
黃銀印賜著作郎,世間石墨珍璆瑯。
畫腹藝精從道悟,如神筆妙知器藏。
文辭書翰皆可喜,一時氈拓來四方。
周額削后石刓缺,越千余年浸散亡。
舊本并希城武陜,原刻漫溯貞觀唐。
山谷昔賞榮咨道,月峰曾錄韓存良。
我生已晚去古遠,南轅北轍徒倀倀。
何期神物有呵護,康里元冊留唐裝。
唐初同文變六代,東觀帖出無道場。
郎官石記誰遽擬,九成化度差頡頏。
巍然太華秀真骨,后來宛列兒孫行。
全碑僅闕四之一,補以摹刻中令王。
圓機殘字人爭購,此拓豈止千金償。
乍驚秀郎過智永,匪特峭勁如歐陽
。
魯器不欹見中正,隋珠在握含光芒。
層臺緩步行人選,雍容合傍夫子墻。
金聲玉振躋大雅,龍蹲鳳跱開文祥。
若準孔門用詩例,譬曹入室劉升堂。
昭人穎達具虞法,下儕潘陸坐廡廊。
當時五絕褒秘監(jiān),獻規(guī)一體觀文皇。
右軍腕助天戈舞,北堂文播儒風揚。
俗學但以書貌取,毋乃優(yōu)孟之冠裳。
天吳紫鳳久顛倒,而況錯雜淆玄黃。
覃溪老人霜鶻眼,賞論不數云門張。
考證諸家負真鑒,何王徐輩所未詳。
問字日就草元閣,百花放艷虹騰光。
子山篋邀文靖賞,虞家筆讓來兒飏。
匹夫懷寶不知戒,敢詡家學私青箱。
擬謀鐫字光宅手,重排曲阜階楹旁。
斯文廢墜儻竟舉,幾研小胥猶可當。
詩句欣賞
MORE+
解是平生獨愛材,新移四柏后堂栽
出處:
臨朐分司四小柏二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懸知數百年來后,應有清陰滿憲臺
出處:
臨朐分司四小柏二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四柏移來拱把馀,一行分植傍階除
出處:
臨朐分司四小柏二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故應雨露均培養(yǎng),直干爭看聳碧虛
出處:
臨朐分司四小柏二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正統(tǒng)四年秋九月,天官門下識君時
出處:
簡黃仲芳大參三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神都第一科中客,接踵青云愧后期
出處:
簡黃仲芳大參三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雅量每期黃淑度,正人應愧薛居州
出處:
簡黃仲芳大參三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斯文四海知同調,且喜京華并轡游
出處:
簡黃仲芳大參三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天衢連日踏塵埃,忽聽蕭蕭夜雨來
出處:
簡黃仲芳大參三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明日況逢重九節(jié),好懷應為大參開
出處:
簡黃仲芳大參三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小結茅亭壘石臺,繞亭時雨百花開
出處:
十二景為衍圣公孔彥縉賦二十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一襟道氣清如許,更挹幽香滿座來
出處:
十二景為衍圣公孔彥縉賦二十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曾過君家飲小亭,醉看紅雨濕春馨
出處:
十二景為衍圣公孔彥縉賦二十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別來生意應如昨,長對東風閱圣經
出處:
十二景為衍圣公孔彥縉賦二十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夾道槐根孔世家,兩行飛蓋影欹斜
出處:
十二景為衍圣公孔彥縉賦二十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要承濃渥千年蔭,不愛秋黃八月花
出處:
十二景為衍圣公孔彥縉賦二十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數仞宮墻一路深,屯云交翠落青陰
出處:
十二景為衍圣公孔彥縉賦二十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紅塵十丈知何處,秪引薰風養(yǎng)道心
出處:
十二景為衍圣公孔彥縉賦二十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零露瀼瀼帶曉濃,繞階晴霽轉光風
出處:
十二景為衍圣公孔彥縉賦二十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云仍對此琴三弄,還與宣尼古調同
出處:
十二景為衍圣公孔彥縉賦二十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畫腹藝精從道悟,如神筆妙知器藏。
文辭書翰皆可喜,一時氈拓來四方。
周額削后石刓缺,越千余年浸散亡。
舊本并希城武陜,原刻漫溯貞觀唐。
山谷昔賞榮咨道,月峰曾錄韓存良。
我生已晚去古遠,南轅北轍徒倀倀。
何期神物有呵護,康里元冊留唐裝。
唐初同文變六代,東觀帖出無道場。
郎官石記誰遽擬,九成化度差頡頏。
巍然太華秀真骨,后來宛列兒孫行。
全碑僅闕四之一,補以摹刻中令王。
圓機殘字人爭購,此拓豈止千金償。
乍驚秀郎過智永,匪特峭勁如歐陽。
魯器不欹見中正,隋珠在握含光芒。
層臺緩步行人選,雍容合傍夫子墻。
金聲玉振躋大雅,龍蹲鳳跱開文祥。
若準孔門用詩例,譬曹入室劉升堂。
昭人穎達具虞法,下儕潘陸坐廡廊。
當時五絕褒秘監(jiān),獻規(guī)一體觀文皇。
右軍腕助天戈舞,北堂文播儒風揚。
俗學但以書貌取,毋乃優(yōu)孟之冠裳。
天吳紫鳳久顛倒,而況錯雜淆玄黃。
覃溪老人霜鶻眼,賞論不數云門張。
考證諸家負真鑒,何王徐輩所未詳。
問字日就草元閣,百花放艷虹騰光。
子山篋邀文靖賞,虞家筆讓來兒飏。
匹夫懷寶不知戒,敢詡家學私青箱。
擬謀鐫字光宅手,重排曲阜階楹旁。
斯文廢墜儻竟舉,幾研小胥猶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