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詩人
元積中
元稹
元章
元端
元簡
元結(jié)
元絳
元美
元老
元耆寧
元茂
元行恭
元詡
元載
元遺山
元量
元鏞
元陽
元順帝
元龍
元龜
兆佳氏
先汪
先竹深府君
先著
光威裒
光容
光聰誠
光鷲
克新
精選古詩
南陽諸僚和留別詩再和二首
還鄉(xiāng)有作二首
依韻和工部兄雪五首
菁山梅花盛開予獨未之知十一月二十二日周元舉察院餉數(shù)枝以詩三首為謝
春日野步二首
和元方用韻見寄次韻奉謝兼呈元東詩二首
讀史二首
次韻大資節(jié)使薛公見貽二首
古詩名句
潛鋒在金匣,謂當(dāng)長相從
何言風(fēng)雨夕,化作雙蛟龍
一游吳水西,一落豐城東
相去邈千里,時時氣上沖
神物終不隔,歲晏會當(dāng)逢
游魚返于淵,飛鳥歸于山
行子別鄉(xiāng)國,既久何當(dāng)還
日落長風(fēng)起,棱棱氣遂寒
查古詩
搜索
牧牛行為傅憲使題
作者:
左國璣
朝代:
明
即墨城頭鼓聲疾,安平夜縱火牛出。
龍紋盡逐海煙消,空道燕人皆股慄。
陳濤血濺流成波,楊綰效古用法過。
義軍十萬一朝盡,牛車羊車將奈何。
虎賁西來靜中夏,手握乾符運元化。
歸馬山陽動作群,牧牛已入桃林下。
中都飛龍真圣人,開天立地康斯民。
邇來一百八十載,整頓萬物歸陽春。
女知紡績男知稼,白犢烏犍滿桑柘。
農(nóng)事殷豐見國禎,太平寫作人間畫。
霜臺憲使凌川公,驅(qū)車洛下來觀風(fēng)。
自言寶此是絕筆,意思有在真無窮。
提攜為訪東門客,幛子春含野煙白。
山雨初晴飽放回,閒眠碧草垂楊陌。
此圖上應(yīng)三臺光,吳偉畫出非猖狂。
我聞保泰在公輩,幾時振鐸登巖廊。
丞相當(dāng)時見何晚,道傍苦問耕牛喘。
但使常調(diào)玉燭和,無勞更辨春深淺
。
詩句欣賞
MORE+
錦繡園林開艷杏,煙霞澗谷挺長松
出處:
金陵春望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無邊風(fēng)景皆堪賞,千首新詩興未窮
出處:
金陵春望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皇都又是一年春,立馬長堤眺望頻
出處:
金陵春望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麗日斜明紅杏塢,煖煙輕護綠楊津
出處:
金陵春望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風(fēng)來野水微生浪,雨過天街迥不塵
出處:
金陵春望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最愛祥云呈五色,氤氳長是繞楓宸
出處:
金陵春望四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榜題龍虎舊聯(lián)名,宦跡升沉隔兩京
出處:
簡張都憲二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離合雖驚頭并白,交親終喜眼俱青
出處:
簡張都憲二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濫登棘寺知無補,峻陟霜臺倍有聲
出處:
簡張都憲二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近得高鄰親孟氏,不妨剪燭話平生
出處:
簡張都憲二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藉藉朝端有盛名,憲臺周歷兩神京
出處:
簡張都憲二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封章已見輸忠赤,事業(yè)還期著汗青
出處:
簡張都憲二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風(fēng)度宛如瞻玉樹,辭華真是擲金聲
出處:
簡張都憲二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共論三十年前事,聯(lián)步青云滿路生
出處:
簡張都憲二首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曲闌干外小方塘,塘上蕭蕭繞翠篁
出處:
周儀賓水筠軒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一鏡平開涵影細,萬竿齊動引風(fēng)涼
出處:
周儀賓水筠軒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根穿近岸藏科斗,稍接遙空下鳳凰
出處:
周儀賓水筠軒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水竹雙清曾到此,金樽相對興難忘
出處:
周儀賓水筠軒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春來無日不連陰,風(fēng)物蕭騷思不禁
出處:
春日遣興簡張都憲廖丁二大理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雨急梅花飄白玉,天寒柳線勒黃金
出處:
春日遣興簡張都憲廖丁二大理
作者:
薛瑄
朝代:
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龍紋盡逐海煙消,空道燕人皆股慄。
陳濤血濺流成波,楊綰效古用法過。
義軍十萬一朝盡,牛車羊車將奈何。
虎賁西來靜中夏,手握乾符運元化。
歸馬山陽動作群,牧牛已入桃林下。
中都飛龍真圣人,開天立地康斯民。
邇來一百八十載,整頓萬物歸陽春。
女知紡績男知稼,白犢烏犍滿桑柘。
農(nóng)事殷豐見國禎,太平寫作人間畫。
霜臺憲使凌川公,驅(qū)車洛下來觀風(fēng)。
自言寶此是絕筆,意思有在真無窮。
提攜為訪東門客,幛子春含野煙白。
山雨初晴飽放回,閒眠碧草垂楊陌。
此圖上應(yīng)三臺光,吳偉畫出非猖狂。
我聞保泰在公輩,幾時振鐸登巖廊。
丞相當(dāng)時見何晚,道傍苦問耕牛喘。
但使常調(diào)玉燭和,無勞更辨春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