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與袁石浦
吊古戰(zhàn)場文
歸田賦
雜說
藤王閣序
長門賦
高潔說
讀孟嘗君傳
秋興賦并序
養(yǎng)蘭說
歷代游記選 ●清朝 峽江寺飛泉亭記
作者:
《歷代游記選》袁枚
余年來觀瀑屢矣,至峽江寺而意難決舍,則飛泉一亭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悅,其體不適,勢不能久留。天臺之瀑,離寺百步;雁宕瀑旁無寺;他若匡廬,若羅浮,若青田之石門;瀑未嘗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從容以觀,如傾蓋交,雖歡易別。
惟粵東峽山,高不過里許,而磴纖曲,古松張覆,驕陽不炙。過石橋,有三奇樹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結(jié)為一。凡樹皆根合而校分,獨此根分而技合,奇已!
登山大半,飛瀑雷震,從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飛泉亭也??v橫丈余,八窗明凈,閉窗瀑聞,開窗瀑至。人可坐,可臥,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筆硯,可瀹茗置飲。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取九天銀河置幾席間作玩,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
題記:(僧澄)游記雖描寫山水,但絕非自然的翻版,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袁氏此篇文字抒發(fā)出活脫脫的詩人情懷,讀來讓人飄飄欲仙。
全篇文字從性情著筆,起始便說:“至峽江寺而意難決舍,則飛泉一亭為之也?!币缿僦榱饔诠P端。下文由“情”字入手,品鑒天下名瀑,以“如傾蓋交,雖歡易別”品題天下諸瀑,情味十足,同時也襯托出飛泉亭“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山水恰性,人景諧和的獨特魁力。
正題從峽山落筆,寫磴級、古松、石橋、奇樹,皆有畫意;水聲、松聲、鳥聲、棋聲、吟詠聲,交織著優(yōu)美純凈的自然樂章,描繪天籟人籟同化,大有人問仙境的情味。這是作者從自然中體悟到的心靈感動。 最后結(jié)筆在飛來寺上,以他日當魂夢飛來,呼應開篇“意難決合”之情。余音裊裊,情致無限。波善奔,余命霞裳與之對抨,于是水聲、棋聲、松聲。鳥聲,參錯并奏。頃之,又有曳杖聲從云中來者,則老僧懷遠,抱詩集尺許,來索余序。于是吟詠之聲,又復大作。天籟人籟,合同而化。不圖觀瀑之娛,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作者簡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少負才名,乾隆四年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曾任課水、江浦、沈陽、江寧等地知縣,樂于詩酒交游、不太留意政事。辭官后僑居江寧(今南京),在江寧小倉山筑別墅,名之隨園,專事著述,授徒講學。六十三歲以后,開始大規(guī)模的旅游活動,游覽了皖、贛、粵、桂、湘諸地名山大川,七十歲時入閩作武夷之游并寫了《游武夷山記卜文。他擅長古文、驕體,尤工于詩,文名極高。論詩主張直抒性情,崇尚生新,創(chuàng)“性靈說”,他說“作詩不可以無我”,又說“詩者,性情也。性情之外無詩?!睂θ寮业摹霸娊獭北硎静粷M。散文長于言情,文筆清新靈巧,別具一格。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凡人之情,其目悅,其體不適,勢不能久留。天臺之瀑,離寺百步;雁宕瀑旁無寺;他若匡廬,若羅浮,若青田之石門;瀑未嘗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從容以觀,如傾蓋交,雖歡易別。
惟粵東峽山,高不過里許,而磴纖曲,古松張覆,驕陽不炙。過石橋,有三奇樹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結(jié)為一。凡樹皆根合而校分,獨此根分而技合,奇已!
登山大半,飛瀑雷震,從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飛泉亭也??v橫丈余,八窗明凈,閉窗瀑聞,開窗瀑至。人可坐,可臥,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筆硯,可瀹茗置飲。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取九天銀河置幾席間作玩,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
題記:(僧澄)游記雖描寫山水,但絕非自然的翻版,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袁氏此篇文字抒發(fā)出活脫脫的詩人情懷,讀來讓人飄飄欲仙。
全篇文字從性情著筆,起始便說:“至峽江寺而意難決舍,則飛泉一亭為之也?!币缿僦榱饔诠P端。下文由“情”字入手,品鑒天下名瀑,以“如傾蓋交,雖歡易別”品題天下諸瀑,情味十足,同時也襯托出飛泉亭“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山水恰性,人景諧和的獨特魁力。
正題從峽山落筆,寫磴級、古松、石橋、奇樹,皆有畫意;水聲、松聲、鳥聲、棋聲、吟詠聲,交織著優(yōu)美純凈的自然樂章,描繪天籟人籟同化,大有人問仙境的情味。這是作者從自然中體悟到的心靈感動。 最后結(jié)筆在飛來寺上,以他日當魂夢飛來,呼應開篇“意難決合”之情。余音裊裊,情致無限。波善奔,余命霞裳與之對抨,于是水聲、棋聲、松聲。鳥聲,參錯并奏。頃之,又有曳杖聲從云中來者,則老僧懷遠,抱詩集尺許,來索余序。于是吟詠之聲,又復大作。天籟人籟,合同而化。不圖觀瀑之娛,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作者簡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少負才名,乾隆四年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曾任課水、江浦、沈陽、江寧等地知縣,樂于詩酒交游、不太留意政事。辭官后僑居江寧(今南京),在江寧小倉山筑別墅,名之隨園,專事著述,授徒講學。六十三歲以后,開始大規(guī)模的旅游活動,游覽了皖、贛、粵、桂、湘諸地名山大川,七十歲時入閩作武夷之游并寫了《游武夷山記卜文。他擅長古文、驕體,尤工于詩,文名極高。論詩主張直抒性情,崇尚生新,創(chuàng)“性靈說”,他說“作詩不可以無我”,又說“詩者,性情也。性情之外無詩?!睂θ寮业摹霸娊獭北硎静粷M。散文長于言情,文筆清新靈巧,別具一格。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