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部
精選古籍
冷齋夜話
日知錄
寓簡
敬齋古今黈
齊東野語
居易錄
鶴林玉露
容齋隨筆
愛日齋叢抄
分甘馀話
靈樞 五濤津液別第三十六
作者:
《靈樞》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谷人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聞其道。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律;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股理開,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由股理團,氣濕不行,水本留于膀眈,則為溺與氣。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喉,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wèi),腎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育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違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政腰背痛而膠以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腸胃之中,別于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眈,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