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包公傳(百家公案)
情夢柝
雪月梅
新石頭記
風流悟
鳳凰池
后西游記
吳江雪
駐春園小史
花神三妙傳(三妙傳錦)
奇經(jīng)八脈考 二維為病
作者:
《奇經(jīng)八脈考》李時珍
越人曰:陽維、陰維者,維絡(luò)于身,溢畜不能環(huán)流灌溉諸經(jīng)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起于諸陰之交。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又曰: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溶溶緩慢貌。
張潔古曰:衛(wèi)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里。陰維受邪為病在里,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wèi)和諧矣。營衛(wèi)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是衛(wèi)氣不與營氣和也。宜桂枝湯和之。又云:服桂枝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此二穴,乃陽維之會也。謂桂枝后,尚自汗發(fā)熱惡寒,其脈寸浮尺弱而反煩,為病在陽維,故先針此二穴。仲景又云: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wèi)氣不和也,桂枝湯主之。
又曰:陰維為病,苦心痛,治在三陰之交。太陰證,則理中湯;少陰證,則四逆湯;厥陰證,則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主之。
李瀕湖曰: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lián)附者。寒熱之證,惟二經(jīng)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蓋衛(wèi)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陰虛則內(nèi)熱,陽虛則外寒。邪氣在經(jīng),內(nèi)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fā)熱,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寒熱之在半表半里而兼少陽證者,當用小柴胡加減治之。若夫營衛(wèi)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芪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潔古獨以桂枝一證屬之陽維,似未擴充。至于陰維為病,主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里之藥治之,則寒中三陰者宜矣。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沖而然。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按近者為實,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太陰者,承氣湯主之。若營血內(nèi)傷,兼夫任沖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yǎng)營湯、妙香散之類,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差矣。
王叔和《脈經(jīng)》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乃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又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動苦癲癇,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應(yīng)時自發(fā)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取陽白金門、見前,仆參見陽蹻。
瀕湖曰:王叔和以癲癇屬陰維、陽維?!鹅`樞經(jīng)》以癲癇屬陰蹻、陽蹻二說義異旨同。蓋陽維由外踝而上,循陽分而至肩肘,歷耳額而終行于衛(wèi)分諸陽之會。陰維由內(nèi)踝而上,循陰分而上脅至咽,行于營分諸陰之交。陽蹻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股外至脅肋肩髆,行于一身之左右,而終于目內(nèi)眥。陰蹻起于跟中,循內(nèi)踝上行于股內(nèi)陰氣行于一身之左右,至咽喉,會任脈而終于目內(nèi)眥。邪在陰維、陰蹻則發(fā)癲;邪在陽維、陽蹻則發(fā)癇。癇動而屬陽,陽脈主之;癲靜而屬,陰陰脈主之。大抵二疾當取之四脈之穴,分其陰陽而已。
王叔和曰: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
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素問腰痛論》曰: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與太陽合腨間,去地一尺。
王啟玄曰:陽維起于陽,則太陽之所生,并行而上至腨,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銳腨之下分內(nèi)間陷中,可刺七分。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里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后。
王啟玄曰:肉里之脈,少陽所生,陽維脈氣所發(fā),絕骨之后,陽維所過分肉穴也。在足外踝,直上絕骨之端,如后二分筋肉分間,刺可五分。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則悲以恐?! ⑿唬捍岁幘S之脈也,去內(nèi)踝上五寸腨分中,并少陰經(jīng)而上也。刺飛陽之脈,在內(nèi)踝上一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筑賓穴也。
《甲乙經(jīng)》云:太陽之絡(luò),別走少陰者,名曰“飛陽”。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張潔古曰:衛(wèi)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里。陰維受邪為病在里,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wèi)和諧矣。營衛(wèi)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是衛(wèi)氣不與營氣和也。宜桂枝湯和之。又云:服桂枝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此二穴,乃陽維之會也。謂桂枝后,尚自汗發(fā)熱惡寒,其脈寸浮尺弱而反煩,為病在陽維,故先針此二穴。仲景又云: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wèi)氣不和也,桂枝湯主之。
又曰:陰維為病,苦心痛,治在三陰之交。太陰證,則理中湯;少陰證,則四逆湯;厥陰證,則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主之。
李瀕湖曰: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lián)附者。寒熱之證,惟二經(jīng)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蓋衛(wèi)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陰虛則內(nèi)熱,陽虛則外寒。邪氣在經(jīng),內(nèi)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fā)熱,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寒熱之在半表半里而兼少陽證者,當用小柴胡加減治之。若夫營衛(wèi)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芪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潔古獨以桂枝一證屬之陽維,似未擴充。至于陰維為病,主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里之藥治之,則寒中三陰者宜矣。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沖而然。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按近者為實,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太陰者,承氣湯主之。若營血內(nèi)傷,兼夫任沖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yǎng)營湯、妙香散之類,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差矣。
王叔和《脈經(jīng)》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乃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又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動苦癲癇,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應(yīng)時自發(fā)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取陽白金門、見前,仆參見陽蹻。
瀕湖曰:王叔和以癲癇屬陰維、陽維?!鹅`樞經(jīng)》以癲癇屬陰蹻、陽蹻二說義異旨同。蓋陽維由外踝而上,循陽分而至肩肘,歷耳額而終行于衛(wèi)分諸陽之會。陰維由內(nèi)踝而上,循陰分而上脅至咽,行于營分諸陰之交。陽蹻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股外至脅肋肩髆,行于一身之左右,而終于目內(nèi)眥。陰蹻起于跟中,循內(nèi)踝上行于股內(nèi)陰氣行于一身之左右,至咽喉,會任脈而終于目內(nèi)眥。邪在陰維、陰蹻則發(fā)癲;邪在陽維、陽蹻則發(fā)癇。癇動而屬陽,陽脈主之;癲靜而屬,陰陰脈主之。大抵二疾當取之四脈之穴,分其陰陽而已。
王叔和曰: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
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素問腰痛論》曰: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與太陽合腨間,去地一尺。
王啟玄曰:陽維起于陽,則太陽之所生,并行而上至腨,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銳腨之下分內(nèi)間陷中,可刺七分。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里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后。
王啟玄曰:肉里之脈,少陽所生,陽維脈氣所發(fā),絕骨之后,陽維所過分肉穴也。在足外踝,直上絕骨之端,如后二分筋肉分間,刺可五分。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則悲以恐?! ⑿唬捍岁幘S之脈也,去內(nèi)踝上五寸腨分中,并少陰經(jīng)而上也。刺飛陽之脈,在內(nèi)踝上一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筑賓穴也。
《甲乙經(jīng)》云:太陽之絡(luò),別走少陰者,名曰“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