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球?qū)?/div>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光球?qū)拥纳厦媸巧驅(qū)?。太陽能量?jīng)過這一區(qū)域自中心向外傳遞。這一層可見太陽耀斑。耀斑是太陽黑子形成前在色球?qū)赢a(chǎn)生的灼熱的氫云層。在光球?qū)拥哪承﹨^(qū)域,溫度比周圍稍低(通常是4000攝氏度),這便是黑子。

    另一種是在太陽活動時輻射出來,速度比較大。在飛到地球附近時,速度可達1000~2000km/s,粒子含量也比較多。每立方厘米含質(zhì)子數(shù)為幾十個。這種太陽風(fēng)稱為“擾動太陽風(fēng)”,高速太陽風(fēng)對地球的影響很大,當(dāng)它抵達地球時,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與強烈的極光,同時也發(fā)生電離層騷擾。 太陽風(fēng)的主要成分是氫粒子(質(zhì)子和電子)和氦粒子(氦原子核與電子),其中質(zhì)子約占91%,氦核約占8%。此外還含有微量的電離氧、鐵等元素。太陽風(fēng)密度處于隨時變化之中。

  • 詳細解釋


     太陽大氣的最外層稱為日冕。這一區(qū)域有日餌。日餌是在色球?qū)由喜慨a(chǎn)生的巨大火焰。日冕的最外面向太空伸展并輻射出從太陽產(chǎn)生的粒子。日冕僅在產(chǎn)生日全食時才能被看到。

    光球是一層不透明的氣體薄層,厚度約400公里,它輻射出太陽能量的絕大部分。上面的斑點結(jié)構(gòu)稱為米粒組織,是太陽熱氣體云的頂部,大小約為300~1450公里,形狀為不規(guī)則多邊形,持續(xù)時間約7~10分鐘,有垂直方向的振蕩。光球的能量來自不同深度,形成不同溫度的表面大氣。

    想像我們自飛機上往下看空中云層,我們僅能看到云外觀,云層內(nèi)部卻無法看到,光球?qū)泳拖喈?dāng)云層外觀,我們無法看穿太陽進一步構(gòu)造。一般而言太陽半徑是指由核心至光球?qū)泳嚯x。光球?qū)邮俏覀兤匠K姷奶柋韺?,約500公里厚,溫度約4500-6000 oK,壓力為數(shù)百個大氣壓,密度約為10000g/cm3。由於在光球?qū)酉旅鏆怏w密度較高,也較熱,因此輻射出較多的光。它的溫度及密度適當(dāng),能產(chǎn)生足夠的光子,并逃離太陽的表層。因有大氣層存在無法直接偵測到這光球?qū)酉碌墓庾虞椛?,而光球?qū)由厦娴臍怏w密度太低,無法放出足夠的光子。

    由於大氣層的溫度足以游離大部份的原子,因此在氣體內(nèi)有許多的自由電子,而中性的氫原子能補獲一個自由電子成為H-離子,H-很容易吸收光子,因而也使光球?qū)訉庾臃浅5牟煌腹?opaque),使光球?qū)拥紫碌墓庾硬灰滋用?,因而我們所見的光球?qū)邮侵挥斜”∫粚佣选?/p>

    所見的太陽光,多來自於光球?qū)拥陌贁?shù)從下層約8000°K來的,及較上層區(qū)域約4000°K來的光子,而主要的光是來自中心的6000°K區(qū)域,因此光球?qū)拥墓庾邮怯刹煌瑴囟葏^(qū)域的氣體所放射出來的光子混合起來的。

    光球?qū)硬⒎蔷鶆蛄炼?,它上面間雜著約數(shù)百萬顆的明亮的區(qū)域,我們稱之為米粒組織(granulation)。每個米粒組織直徑最小都將近1500公里,此一結(jié)構(gòu)是由對流所造成的。這些米粒組織從形成、到處移動至消失平均時間約八分鐘。米粒組織的中心部份是向上涌升的氣體,且比週圍下沉的較暗氣體來得熱些,米粒狀的亮斑是太陽外層對流層向上涌翻氣體的頂部部份,這些由對流層底層涌上來的熱氣體,到達了光球?qū)俞峒訜峁馇驅(qū)?,使這部份比週圍亮,當(dāng)這些氣體冷卻了,它們往下沉,因此這部份的光球?qū)幼兊幂^冷也較暗。米粒米粒間的間隔是 暗色的區(qū)域,它們的生命週期約10分鐘,然後消失或者是和相鄰的米粒組織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