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牦牛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拼音: bái máo niú

    簡介

    白牦牛產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以該縣的西大灘、抓喜秀龍灘(漢語稱永豐灘)和阿崐沿溝草原為主要產地。

    天祝白牦牛是我國青藏高原型牦午中的一個珍貴而特異的地方良種。其產區(qū)是我國白牦牛毛、絨及尾毛的主要產地,甚至牦牛尾是重要外貿物資,經濟價值高,是我國的特產。根據(jù)毛紡工業(yè)及外銷的需要,應積極開展本品種選育,加強對公牦牛的選擇,提高毛、絨的產量和質量。

    白牦牛全身白毛,皮膚為粉紅色,多數(shù)有黑色素沉著斑點。公牦牛頭較大而額寬,額毛卷曲;角粗長,向外上方或后上方彎曲,伸出,角尖細。頸粗,垂皮不發(fā)達。耆甲顯著隆起。前軀寬闊,胸部發(fā)育良好,胸深、背腰較低而呈現(xiàn)凹陷,腹稍大不下垂,薦部高,尻多呈屋脊或斜面窄。四肢較短,骨骼結實,蹄小而質地致密。母牦牛頭大小適中而俊秀,額較窄,角細長,前后軀發(fā)育不如公牦牛懸殊,腹較大,一般不下垂,乳房發(fā)育差,全身毛長。

    白牦牛成年公牛體高為121厘米,體重為260千克;成年母牛分別為108厘米和190千克。馱重為75千克,最高達100千克,日行30~40千米。成年公牛屠宰率為52%,凈肉率為36%,骨肉比為1:2.4;母牛分別為52%,40%和1:3.7;閹牛55%,41%,1:4.1。

    成年公牛剪毛量為3.6千克,最高為6.0千克,抓絨量0.4千克,尾毛重0.6千克;母牛分別為1.2千克、0.8千克、0.4千克。閹牛分別為1.7千克、0.5千克和0.3千克。公牛尾毛長52厘米,母牛為45厘米。

    一般母牦牛12月齡第一次發(fā)請,初配年齡,母牦牛為2~3歲,公牦牛為3歲。發(fā)情季節(jié),為6~11月份,個別母牦牛12月份發(fā)情,7~9月份為發(fā)情旺季,目前,崐均為自然交配。當?shù)毓?、母牦牛配種比例為1:15~25,繁值率為56.4%~75.6%。年產奶量400千克,日產奶最高4.0千克,乳脂率為6.8%。

    特點

    身體高大,毛長且密,自古以來是藏族農牧民的主要工具。作為生產畜力使役,它比其他耕畜更能吃苦耐勞,即使整日不停歇地干活,也毫無疲倦之意。牦牛經過長期馴化鍛煉,具有相當強的抗寒本領和耐饑能力。在海拔3000多米、氣溫降至攝氏零下30多度的高寒冰山雪原上,它馱著200多斤重的貨物,可以連續(xù)跋涉近30天,一路上履冰臥雪,風餐露宿,即使雪霜蓋身,冰凌結體,依然泰然自若,精神抖擻,昂首闊步,因而被譽為“雪域之舟”。它對主人很忠誠,當主人乘騎它的時候,它行走得平平穩(wěn)穩(wěn);遇到嚴寒襲擊,它就讓主人偎倚到它那毛茸茸的腹下,取暖御寒。

     

    功用:白牦牛的絨、毛,清亮高雅,柔軟輕松,彈性特好,保暖性強。用白牦牛的絨、毛生產的呢料做成的衣服,美觀大方,結實耐用,別具一格,可以穿很長時間而不壞。白牦牛的價值還不止這些。它的肉以富含蛋白質而名列肉類前茅;肉味嫩香可口,風味獨特,是國內外市場上罕見的高級肉類。它的皮是制革的高級原料。白牦牛奶是奶中珍品,是生產特優(yōu)奶粉的原料。它的角、骨、蹄,在工業(yè)生產中有各種用途,牛尾也是出口的緊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