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學生跳樓事件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一天發(fā)生兩起跳樓事件

    10月23日,星期日的早晨,27歲的華中科大在讀機械博士彭凱峰從所住的西11舍四樓“跳樓身亡”。

    在這起事故發(fā)生的一個小時后,華中科大同濟醫(yī)學院又傳出“一名女生墜樓”的消息。經確認這名墜樓者為校外人員,已送醫(yī)院搶救。

    彭凱峰本科時期的同學高川稱,聽說他在出事前和博士生導師吵過架想換導師。然而,這種說法并沒得到校方的正式回應。

    華中科大不止一位博士生透露,彭凱峰所在專業(yè)的博士論文“最近提高了等級,原來只要發(fā)幾篇D級的論文,現在卻需要發(fā)B級論文,壓力肯定很大”。記者也了解到,在以“治學嚴謹”而著稱的華中科大,因博士論文不過關而延遲畢業(yè)、甚至不能畢業(yè)的學生并不罕見。

    7天后又一大四學生跳樓

    10月31日下午2時許,當22歲的建筑學大四學生張騁捷從華中科大紫崧學生公寓15棟6樓一躍而下后,“整個華中科大彌漫著強烈的緊張氣氛”,“三連跳”使得這所知名學府一時間背負了極大的壓力。

    據張騁捷的一位同學回憶,當天上午張騁捷并沒有去上“一貫都不喜歡的設計課”,而是在“宿舍里打游戲”,中午的時候,他出去和父親吃飯,再也沒回宿舍。而據華中科大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學生回憶,張騁捷是在十三棟和十五棟連接處出的事,他應該是從十三棟的樓頂翻到十五棟的樓頂后跳下的。

  • 詳細解釋


    9天時間里,有著“中南六省第一校”之稱的華中科技大學像經歷了一場夢魘。10月23日,該校一名機械學博士和一名校外人員在本部與同濟醫(yī)學院相繼“墜樓身亡”。7天后,一名22歲的建筑系大四學生“跳樓自殺”。一時間,“華中科大學生跳樓事件”成了網絡熱搜的名詞。

    一日內發(fā)生兩起學生跳樓事件,這不僅對于一個學校來說是黑暗的,對社會來說也是一個悲劇,而對于我們的教育,則是一種刺痛的悲哀,當然,更悲痛的,是兩個背后的家庭。

    似乎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學生跳樓自殺時有所聞已經成為一種“正常”現象,高考的獨木橋已經成為剝奪學生生命的一大罪歸禍首,每年高考前后,我們總能在新聞里看到類似的學生迫于學習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的新聞。而如果說高中純應試的高考體制是造成學生想不開的原因,那么,大學生不斷自殺,我們又得拿什么來解釋?

    我不知道,華科大的這兩位學生因為什么大事而想不開,更離譜的是似乎他們患上了“自殺傳染病”,前一個剛走,又一個緊追其后。當然,人死不可復生,再去譴責只會徒增悲傷。但是,我們有必要搞清楚他們之所以自殺的直接原因,是戀愛的問題?還是學習的壓力?還是性格使然?搞清楚了,至少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生命的教育,能夠防范于未然。對于學校來說,這是他們當前的主要任務和責任。

    講到責任,似乎我們的教育,無論小學到大學,都缺乏生命教育對學生的引導,無論是從課本再到老師的口中,生命教育的提出可謂極少,也許因為這項教育無關分數,或者得不到大家的重視,繼而被我們忘記而不再提起,可是,我們似乎也忘記了生命教育在現代教育下,是一個現代大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常識,因為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生命的尊重和認識問題,可是,我們早就把這樣的常識忘得一干二凈,早早缺位的生命教育,悲劇的發(fā)生就在所難免。

    兩條生命,對兩個家庭來說是悲痛,對一個學校來說是責任,對教育來說則是一種警醒。警醒我們今后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該注重什么,不該輕視什么。當然,家庭的責任,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更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們常講:最基本的教育就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正常人,讓他們在面對問題和困境時,能坦然擔當。而如果我們忘記了現代教育的常識,怎祈求我們的教育能培養(yǎng)出正常人?我們需要正視悲劇,不能回避問題,否則,我們還得流多少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