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共濟會 -簡介
共濟會,英文字面之意為自由石工(Free-Mason)。根據(jù)其文獻《共濟會憲章》(傳說1701年寫成,于1723年正式初版)第一部《歷史篇》的解釋,共濟會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這一年被共濟會稱為光明之年(Anno Lucis),他們自稱為該隱的后人,通曉天文地理及宇宙的奧秘。有人說共濟會起源于參加建造古巴比倫巴別塔的石工職人工會;但另一個說法是,共濟會起源于建造所羅門的耶路撒冷神殿的石匠們。
共濟會 - 歷史
共濟會代表性標志 圓規(guī)+曲尺
近代的共濟會(Freemasons)成立于18世紀的英國,是18世紀歐洲的一種帶有烏托邦性質及宗教色彩的兄弟會性質組織。1716年之前,倫敦的四個酒館中聚集著貴族和高級神職人員,舉辦高級俱樂部聚會,內容是社交活動、娛樂和飲食,這些人正是近代共濟會的真正創(chuàng)立者。
1717年6月24日圣約翰日,四個會所(Lodge)的共濟會會員(Mason)聯(lián)合成立了第一個總會所(Grand Lodge),會員投票選出安松·塞亞為第一代總導師(Grand Master),這一天也就是近代共濟會運動的開端。而這一時期也正值傳奇的薔薇十字運動的影響消退之際,近代共濟會擺脫了石工團體的實踐性質,成為思想性的石工、亦即投身社會改革的政治團體。
共濟會作為世界上最龐大的地下組織,總部設于倫敦市中心高芬園,宣揚博愛的思想,以及美德精神,追尋人類生存意義,號召建立和平理想的國家。世界上眾多著名人士都是共濟會成員。全世界會員約有5百萬人,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會籍上約有48萬名會員,美國境內也有約2百萬名會員。
共濟會 - 標志
共濟會代表性標志這個由經(jīng)典、方矩和圓規(guī)組成的象征符號(寓意畫)是共濟會最基本的代表性徽章,方矩和圓規(guī)都是石工測繪使用的工具,在共濟會思想中它們代表著會員完善自身所使用的道具。每一個共濟會會所幾乎都飾有方矩與圓規(guī)的符號,它可能由印度古代坦陀羅教(Tantrism)的象征符號六芒星(Hexagram)變化而來,曲尺代表六芒星中向下的正三角形真理、而分規(guī)代表向上的正三角形道德,兩者的結合代表陰陽調和、真理和道德的和諧、行動和節(jié)制的規(guī)范,從而完成偉大的作業(yè)。
在煉金術中,通過化學的婚禮而出現(xiàn)的這種完成體稱為兩性共有(Androgyne),是喀巴拉思想中人類的真正完全狀態(tài)最初之人(Adam Qadmon,光之巨人)。分規(guī)、曲尺和法典在共濟會中被看作會所的家具,是會員完成個人實踐、突破三重黑暗、重見理性光明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被稱為三重偉大之光(三大明光)。
共濟會 - 組織結構
目標
18世紀共濟會入會儀式
共濟會的思想建立在會員平等、社會啟蒙和公共慈善事業(yè)基礎之上,能與各種宗教、哲學思想并存。它把上帝視為“偉大的建筑師”,追求“心靈教堂”的建設和道德“自我完善”。共濟會要求會員們在道德上要不斷完善,從而成為“理論上的石匠工人”,會員間要以“兄弟”般相處,精誠團結、相互幫助,提出了“自由、平等和友愛”的口號。
共濟會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一個超越民族、國家、宗教和文化的世界統(tǒng)一體,和諧、仁慈、公正和人道是這個統(tǒng)一體的主導原則,“理性”是處理一切事務的主要依據(jù)。共濟會企圖實現(xiàn)與人為善和社會公正,主張縮小教會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和民族歧視,認為宗教和國家是人類自我完善過程中的障礙,因此應該消滅。
結構
共濟會有著嚴密的思想體系和組織形式,它的基層組織機構為共濟會支部,支部的領袖為支部師傅,以各個支部為基礎又組成高一級的共濟會分會。18、19世紀比較有名的共濟會分會有“玫瑰紅十字”、“法國大東方”分會等。共濟會員之間相互以神秘的暗語為標識進行聯(lián)系,一個人可以同時加入共濟會的幾個不同支部。
共濟會主張在其組織內部傳授并執(zhí)行協(xié)會的秘密互助綱領,強調會員的道德、慈善以及遵守當?shù)胤?,原則上只有白人男性可以加入,但實際上在俄羅斯等一些國家也有女性參加。共濟會的各種儀式帶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其綱領吸收了很多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思想內容,其會員必須是相信上帝的存在并堅信靈魂不滅說的成年男子,故它常常被誤認為是基督教組織。
共濟會景仰7種技藝,即:語法學、邏輯學、雄辯術、算術學、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認為這7種技藝是通往智慧殿堂和通向真理之路的7個不同梯級,共濟會員應該了解所有這7種知識。大部分共濟會將其成員劃為3個等級:學徒、師兄弟及師傅,大師傅為其體系內最高級別的席位。
共濟會 - 會員制度
海勒姆——Hiram Abiff
18世紀共濟會入會儀式如要加入共濟會,必須先受共濟會會員推薦,而且早期時入會之后,不得向他人揭露其會員身份。而根據(jù)共濟會傳說,共濟會的始祖為海勒姆 (Hiram Abiff),他是建造耶路撒冷神殿的重要石匠之一,因被三個妒忌他地位及技能的工匠所殺,埋于殿內的青銅墓里,但不久即將再度復活。因此,凡加入共濟會者,都要舉行一場象征死亡及復活的儀式。
雖然初期共濟會仍舊奉行嚴守內部秘密的規(guī)定,但是1745年在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的一本書籍完全暴露了共濟會內部的規(guī)定、活動內容甚至入會禮儀等細節(jié)。然而共濟會也因此將活動更加公開化,會員并不隱瞞自己的身份,他們也更公開地進行慈善活動,會員的階層也逐漸向中產(chǎn)階級轉化。現(xiàn)代的共濟會除了內部各級別的暗語及手勢仍舊保密之外,其余活動基本上全部公開。
現(xiàn)在(截止2009年5月)的共濟會大約有600萬名會員,其中英國約100萬、美國約400萬、法國約7萬。部分會員更幾乎占滿了西方近代史的每一頁,包括英國等歐洲王室成員和美國歷任總統(tǒng)。
共濟會 - 代表人物
世界上眾多著名人士都是共濟會成員,如孟德斯鳩、歌德、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腓特烈大帝、喬治·華盛頓、富蘭克林·羅斯福、馬克·吐溫、柯南道爾、丘吉爾、亨利·福特、愛迪生、蔣緯國等。
共濟會 - 主要活動
歷史上,對于一些國家的“持不同政見者”和野心家來說,共濟會還是一個尋找自己夢想的“樂土”,共濟會不但給他們提供了彼此交流的媒介,也使他們的思想更容易就一些問題達成共識,社會上由此引發(fā)的“共濟會密謀”傳言也此起彼伏。以十月革命前的俄國為例,從保羅一世的莫名死去,到十二月黨人起義,再到1917年的二月革命,俄國政界中到處都充斥著有關共濟會密謀的言論。
當代的共濟會廣泛分布于歐美各個國家。2002年4月4日,德國郵政部門特意發(fā)行了一枚由保羅·埃弗特設計的郵票,借以紀念德國共濟會博物館建立100周年。同時,據(jù)德國愛爾蘭根大學教授朗密榭先生介紹,現(xiàn)在的德國社會民主黨中有很多黨員是共濟會會員,而且在他2005年來中國訪問講學之前也看到過德國共濟會在報紙上做的廣告。1991年蘇聯(lián)解體之后,共濟會在俄羅斯、烏克蘭等一些東歐國家又重新恢復了自己的組織機構和活動。共濟會在美國的影響更是廣泛,據(jù)一些訪美學者觀察,現(xiàn)在“在美國最偏遠的村落里也能看到共濟會的活動”。
共濟會 - 陰謀論
不少歷史學家認為,共濟會是支配世界的陰謀組織。從法國革命、美國獨立,到俄羅斯革命、以色列復國等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是由共濟會促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日本,也很流行共濟會世界戰(zhàn)略的說法。多數(shù)的歷史學家也證明了共濟會會員曾在這些事件中活躍過。關于此事,日本教育電臺亦曾經(jīng)報道過。
而神秘學家格諾則認為,現(xiàn)在操縱歐洲的國際猶太和美國東部體制的共濟會都是假的。因為他本人曾經(jīng)加入真正的共濟會,而且不久后,隱退到埃及,于1995年在埃及過世。格諾說,世界聞名的共濟會只是在模仿真正的共濟會,該組織是真的,只是最下級的石匠組織而已。
共濟會 - 發(fā)展
美國共濟會
羅斯切爾德家族創(chuàng)始人——梅耶·A·鮑爾(Mayer Amschel Bauer)
林肯和肯尼迪不是“共濟會”會員(從華盛頓開始,美國歷任總統(tǒng)唯一的兩位不是共濟會的會員)。首先要看看美元這個當今世界主要結算貨幣的本性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美聯(lián)儲是完全私人性質的中央銀行,go-vern-ment在美聯(lián)儲占有的股份是零,美國go-vern-ment根本沒有貨幣發(fā)行權。1963年肯尼迪總統(tǒng)遇刺后,美國go-vern-ment 最終喪失了僅剩的“白銀美元”的發(fā)行權。美國go-vern-ment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須將美國人民的未來稅收(國債),抵押給私有的美聯(lián)儲,由美聯(lián)儲來發(fā)行“美聯(lián)儲券”,這就是“美元”。
美國將中央銀行稱為“美聯(lián)儲”也頗有一段來歷。由于18世紀末期私人性質的中央銀行名稱始終與英國的國際銀行家陰謀聯(lián)系過緊,因此美聯(lián)儲的總設計師保羅·沃伯格用聯(lián)邦儲備系統(tǒng)的名稱來遮人耳目??刂泼缆?lián)儲的是個叫做共濟會的神秘組織。所以美鈔不是由國庫印制,而是由共濟會組織的私人銀行所印。它的最大股東是隱秘不得公開的。另有近300股東,且多有親屬關系,其中家族勢力最大的是洛克菲勒家族,他們都是共濟會的成員。
支撐現(xiàn)代共濟會運營的是路西弗基金會(LucisTrust),該基金會成立于1922年,坐落在紐約市聯(lián)合國廣場第666號,早先的名稱是Lu鄄 ciferTrust(路西弗,Lucifer,正是撒旦背叛上帝之前的名字,意為“明亮之星”)。而在幕后支配路西弗基金會的主人正是金融界的主宰 ———羅斯切爾德(Rothschild)家庭。
英國共濟會
英國倫敦共濟會會所
英國倫敦共濟會會堂初期共濟會名義上對志愿者不作限制,人人平等,但是當時只有白人貴族和上層資產(chǎn)階級可以入會,為了爭取更大的影響力,共濟會不斷地招收貴族入會并且希望能夠得到王室的垂青。從第二代總導師蒙塔魁公爵(1721年就任)開始,大貴族在共濟會中占有一段時間的支配地位。1722年沃頓公爵成為新一代總導師,繼續(xù)奉行上層路線政策。1737年3月5日,英王喬治二世的長子王儲弗雷德里克王子在倫敦的臨時會所加入共濟會。次年,安德森修改了《共濟會憲章》并且將新版憲章獻給皇儲。這之后王室和共濟會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喬治四世、喬治六世、愛德華七世、愛德華八世都是共濟會會員。
英國共濟會于1753年分裂為古典派和近代派,雙方長期對立,直到1813年才告和解,在19世紀中葉之后英國的共濟會迅速喪失其社會改革的銳意和先驅性。而共濟會給英國帶來的另一大負面影響則是喪失了肥沃的北美殖民地,北美獨立運動的先驅者幾乎全部都是共濟會會員。
2005年6月英國國會曾下令,英國上議院及下議院的所有議員必須公開他們是否隸屬共濟會。當日提出動議的英國自由民主黨議員強調,為了增加國會的透明度,以及重建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議員必須申報利益。
共濟會 - 影響
共濟會與“世界新秩序”
一般來說,拉丁語系國家的共濟會會員主要為自由思想者,反對教會權威,而在英語國家則多是白人新教徒。本杰明·富蘭克林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擔任駐法大使時加入了共濟會,之后成為這一組織倫敦分會的重要領袖,而該分會則支持英國王室以及教會的階級傳統(tǒng)。富蘭克林回到美國后,極大強化了共濟會在美國的地位和影響。許多領袖,包括喬治·華盛頓,都加入了共濟會。因此,美國的國徽上印著奇特的符號,這些符號不具有基督教的意義,卻表明共濟會的理想:金字塔、眼睛以及拉丁文詞組“世界新秩序”,以及對美國已經(jīng)藉由建立一個非君主政體的世俗政府帶來一種“世界新秩序”的信念。
共濟會會員建設“所羅門神殿”的過程象征著人追求理性和自身完善的過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一種先進的思想觀念。通過奉行理神論的理想,共濟會發(fā)起了啟蒙運動并且在不到50年時間里迅速擴散到西歐、中歐和北美,建立起可以和天主教會匹敵的巨大體系。
共濟會 - 在中國
中國內地
上海共濟會會址 北京西路1623號(現(xiàn)為上海中華醫(yī)學會的辦公樓)
1759年末,瑞典東印度公司卡爾王子號“Prince Carl”到達中國廣東,船上的共濟會成員登陸舉行了集會,這是共濟會在中國活動的最早記錄。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共濟會開設了在廣州的英格蘭總會轄下誼廬第407分會,當時仍以外籍人士為主。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大量涌入的外國商人和軍隊,共濟會也在中國沿海依照通商條約開放的港口城市逐漸建立起來。最早在上海、寧波、天津、九江、青島、威海,其后在內陸城市南京、北京、哈爾濱、成都也出現(xiàn)了共濟會分會。這些共濟會會所分別由各國共濟會總會建立,絕大多數(shù)來自由英國、蘇格蘭、愛爾蘭、德國、美國的馬薩諸塞州以及后來的菲律賓共濟會。
1849年英國共濟會授權在上海建立中國北方會所the Northern Lodge of China No. 570 EC,并在南京路上建造了上海第一座共濟會建筑,1861年又在廣東路建造了第二座建筑。此后英國共濟會又分別在外灘、北京西路修建了共濟會會堂。1949年3月18日,在菲律賓總會的贊助下,共濟會所遷到了上海北京西路1623號(現(xiàn)為上海中華醫(yī)學會的辦公樓)。大樓上面的六芒星紋飾,是“共濟會”的標志之一。這幢建筑可能就是中國大陸保留下來的唯一的“共濟會”遺物。1951年共濟會上海組織宣布停會,而在1954年總會始在臺灣復會。
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大量中國人加入了共濟會,特別是在菲律賓共濟總會下屬分會??箲?zhàn)日據(jù)期間,日本人禁止共濟會活動,然而并未阻止共濟會在中國的壯大,到抗戰(zhàn)勝利六個菲律賓共濟分會成員已幾乎全部是中國人,并且發(fā)起成立了中國美生總會the Grand Lodge of China。提議得到中國的英國、愛爾蘭共濟分會支持。1949年3月18日中國美生總會在上海巨福路共濟會神廟Masonic Temple, Route Dufour正式成立。
新中國建立后共濟會的活動并沒受到干擾,1952年位于上海的美國共濟會神廟the American Masonic Temple和中國美生總會關閉,而英國的四海共濟會會所Cosmopolitan Lodge No. 428 SC則一直活動到1962年,其后由于成員缺乏遷往香港。
中國香港
香港雍仁會館——共濟會香港活動地,注意門上方的共濟會標志
香港的共濟會是公開的,英國獲取香港租借權后,英國共濟總會于1844年9月18日授權建立皇家蘇塞克斯會所,以時任英國共濟會總會大師的蘇塞克斯公爵命名。1845年4月3日會所舉行第一次集會,之后會所轉移至廣州、上海,于1952年重返香港。
共濟會香港分會在泄蘭街設立的泄蘭會所是香港第二個成立的共濟會分會,于1846年3月1日獲得授權。其名稱來自攝特蘭侯爵,他是英國共濟會總會新一任大師。泄蘭會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共濟會會堂——雍仁會館,并逐漸發(fā)展成為香港地區(qū)總會所,會員包括歷任香港總督及政商界名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雍仁會館被日軍炸毀,遂于1950年遷往香港島堅尼地道一號至今,現(xiàn)由共濟會香港及遠東區(qū)的最高代表、前立法局議員黃匡源主持。香港共濟會隸屬有近三百年歷史的英國總會,三位香港總督包括夏喬士·羅便臣、麥當奴及卜公都是香港共濟會名譽會員。香港前首席大法官楊鐵樑、希慎集團利銘澤、國泰航空前董事姚剛、香港賽馬會前副主席周湛燊等政商界人物都是共濟會會員。香港共濟會會員約有1200人左右。
香港共濟會位于堅尼地道一號的總部,三分之二的產(chǎn)權屬新鴻基集團郭炳聯(lián)及其關連公司所有。大家都知道,香港實質上是由銀行商與地產(chǎn)商“共同掌握”的,而根據(jù)上述現(xiàn)象,更可知這兩個集團都與共濟會的關系非比尋常。
中國臺灣
在臺灣,共濟會的正式名稱為美生會,美生會員稱之為‘兄弟’?!懊郎睘橛⑽腗ASON(石工)之譯音。美生會在香港地區(qū)則譯為“共濟會”。 美生會個以追求‘美好人生’,而以進德修業(yè)為號召的世界性組織;借由兄弟般的情誼,彼此切磋,并共同參與社會公益的自省性社團。 美生組織第一次在中國出現(xiàn),則是清乾隆三十二年的廣州,英格蘭總會轄下的誼廬第407分會,當時“美生”仍以外籍人士為主,直到1949年3月18日,在菲律賓總會的贊助下,中國美生總會正式成立于上海。由于政局因素,1951年宣布停會,而在1954年美生中國總會始在臺灣復會,并于1955年10月28日經(jīng)內政部核準成立。共濟會在臺灣非常低調且神秘,但會員之間非常團結。
蔣緯國是美生中國總會最有名的總會長,在檀香山及中國的美生會中也流傳著孫中山在檀香山時也曾加入此一組織。因其屬封閉的社團形式,如無兩位以上美生兄弟推薦,外人無法得以加入,且其考核欲加入兄弟之時間,短則半年,長則無限:正因如此,美生會兄弟會彼此兄弟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遠遠超出一般社團。目前(2009年)臺灣地區(qū)的美生會員約有數(shù)百人,分布士、農(nóng)、工、商社會各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