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běi jīng kǒng miào
簡介
中國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在北京東城區(qū)國子監(jiān)街。元大德六年(1302)建,大德十年建成。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宣德、嘉靖、萬歷年間分別修繕大殿,添建崇圣祠, 清順治、 雍正、 乾隆時又重修, 光緒三十二年(1906)升祭祀孔子為大祀,將正殿擴建??讖R雖然經(jīng)過歷代重修, 但其結構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風格。門內(nèi)院落共有三進,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崇圣門及崇圣祠。有元、明、清三代的進士題名碑 198 塊,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孔廟從1928年起對外開放,供人游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后為首都博物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城內(nèi)東城區(qū)國子監(jiān)街。占地2.2萬平方米。歷代多次重修,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先師廟"。廟坐北朝南,大門稱先師門,仍保持元代風格。前有琉璃壁及下馬碑,進門東西有碑亭、神廚、神庫等,并立有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118 方,題刻歷代進士5萬多名。進大成門至第二進院,正殿名大成殿,為孔廟主體建筑,面闊9間,進深5間,黃琉璃筒瓦重檐廡殿頂,殿前月臺三出陛,殿內(nèi)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殿前有600余年樹齡的古柏一株,名"除奸柏",亦名"觸奸柏"。有古井一口,清高宗賜名"硯水湖"。大成殿后有崇圣祠,自成院落,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今辟為首都博物館,展出北京地區(qū)出土的歷代珍貴文物。
北京安定門內(nèi)有條國子監(jiān)街,又名成賢街。這條街共有4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間式彩繪木牌樓,是北京保留牌樓最多最完整的一條街。街道兩旁槐樹成行,濃蔭蔽日,槐花飄香。北京孔廟就坐落在這條街的東端。
建筑目的
北京孔廟,始建于公元十四世紀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為了加強思想統(tǒng)治,籠絡漢族的封建貴族和士大夫,下令襲歷代舊典,命宣撫王楫于金樞密院建宣圣廟,祭祀孔子。據(jù)《元史·哈刺哈孫傳》:"京師久闕孔子廟,而國學寓他署,乃奏建廟學。"至了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正式建廟,于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根據(jù)"左廟右學"的禮制,同年在孔廟西側,建國子監(jiān),又稱太學。十一年特詔命孔子加謚為"大成至圣文宣王",這塊"加號詔書"石碑,現(xiàn)仍聳立在大成門前。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皇帝下詔恩準孔廟配享宮城規(guī)制,許孔廟四隅建角樓。元末,孔廟荒廢。明永樂九年(1411年),又重新整治,并修繕了大成殿。宣德四年(1429年)修整了大成殿及兩廡。嘉靖九年(1530年)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增建崇圣祠。清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親諭孔廟使用最高貴的黃琉璃瓦頂,只有崇圣祠仍用綠琉璃瓦頂。這時的孔廟已是紅墻黃瓦,金碧輝煌了。到了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的禮節(jié)升為大祀,孔廟也大規(guī)模地修繕。工程尚未完成,清朝被推翻,但修繕仍繼續(xù)進行,到了民國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孔廟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和布局,成為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的全國第二大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