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收入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隱性收入是一個相對于顯性收入而言的概念,為非公開性收入。在中國,隱性收入是影響居民收入正常統(tǒng)計值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隱性收入人群集中在高收入階層,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隱性收入 - 含義

    隱性收入(hidden income),指的是在工資、獎金、津貼、補助等正常渠道之外取得的非公開性收入,如兼職兼業(yè)收入,業(yè)余進行的經營收入、勞務報酬所得等。

    隱性收入 - 中國狀況

    據統(tǒng)計,在中國,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等行業(yè)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yè)職工平均工資的2至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之間。

    在一些社會強勢群體中,工資收入或許并不很高,但隱性收入卻高得離譜。比如2003年的統(tǒng)計數字表明,中國全國公務員年平均工資為15487元,與同時期全國城鎮(zhèn)單位在崗職工年均工資基本相當,但這個數字并沒有包括公務員名目繁多的隱性收入。除了公務員群體,一些富人、歌星影星、學術明星等群體的隱性收入也是數目可觀。[3]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曾對中國幾十個市縣的2000多名不同收入階層居民的家庭收支情況做了調查,發(fā)現部分高收入居民存在大量“隱性收入”。調查證明,城鎮(zhèn)居民收入中沒有被統(tǒng)計到的收入估計高達4.8萬億元,遺漏主要發(fā)生在占城鎮(zhèn)居民家庭10%的高收入戶,占全部遺漏收入的3/4。 2008年居民的隱性收入規(guī)模為9.3萬億元,超出國家統(tǒng)計局住戶調查數據的3倍。

    隱性收入 - 負面影響

    隱性收入差距的存在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

    1,不利于經濟發(fā)展。

    一般地講,在以廣大農民為主體的中低收入階層中,隱性收入是少之又少的,可以忽略不計,它主要存在于由富人組成的高收入階層,而且在一些富人的總收入中隱性收入占的比重很大。有關研究表明,高收入階層已明顯地表現出邊際消費傾向嚴重下降的趨勢。而中國現階段消費市場面臨的情況是中低檔消費品數量居多,結果出現“富人不需買,窮人沒錢買”的局面,極大地抑制了國內需求,進而阻礙了經濟發(fā)展。

    2,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

    經濟學者在研究收入差距的影響時曾提出“收入的外部效應”:一個人對收入的滿足感不僅取決于他的絕對收入,而且取決于他的相對收入,即他與別人收入進行比較的相對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的絕對收入都增加了,但居民收入差距卻拉大了,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這種關注本身就反映了人們對收入差距的敏感心理。一旦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危及社會穩(wěn)定。

    3,不利于收入分配研究工作的開展。

    若居民收入差距都是顯性收入的,則收入分配研究工作就很好開展。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居民收入差距除包括顯性的因素外,還包括隱性的因素。由于隱性收入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所以很難完整地統(tǒng)計進來,從而無法對實際的居民收入差距做出準確的估計,這對收入分配研究顯然是一個阻礙。

    隱性收入 - 對策

    1,可通過健全包括企業(yè)會計制度在內的所有制度、完善包括稅法在內的所有法律體系等途徑來壓縮非法非正常收入的“生存空間”,達到調節(jié)隱性收入差距的目的。

    2,可借鑒國外的銀行存款實名制、官員任職期間個人財產變動公示制、公司財務報表公開披露制等制度設計,創(chuàng)造個人所得稅稅源清晰的環(huán)境條件,來幫助從源頭上掌握居民的收入情況,以便更好地加強稅收管理,堵塞征管漏洞,從而抑制隱性收入差距的形成和拉大。

    3,要落實加快福利待遇貨幣化舉措。個人福利待遇實物化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它和以商品貨幣化為顯著特征的市場經濟不相吻合。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需加快實施個人福利待遇貨幣化,這也有助于更好地統(tǒng)計隱性收入所產生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