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振動物體接觸身體時產(chǎn)生的感覺。通常認為它是觸覺的一種,是反復激活觸壓覺而產(chǎn)生的。臨床發(fā)現(xiàn),脊髓癆患者的振動覺發(fā)生障礙后,觸覺仍然保留,而且會變得更敏感,所以,也有人認為振動覺是不同于觸覺的一種獨立的感覺。一般認為巴西尼小體是振動感受器。
振動感受性有一定的頻率極限。振動刺激低于或高于一定頻率,將不引起振動覺,其下限為10~18赫,上限在650~8000赫之間。振動覺的強度絕對閾限依賴于振動頻率,也隨刺激器接觸皮膚的面積大小及身體部位而不同。這種閾限值是以皮膚位移幅度的分貝數(shù)來表示的,一般以1微米為參照。根據(jù)現(xiàn)有的材料,在10~1000赫的頻率范圍內(nèi),多數(shù)頻率的絕對閾限值在5分貝和-20分貝之間,但也有高達30分貝以上或低至-30分貝以下的,在上述頻率范圍內(nèi),絕對閾限曲線呈U形:在40~50赫時,閾限比較高,然后隨著頻率增高而逐漸降低,到250赫左右到達最低點,此后閾限又隨頻率的增高而上升。無毛發(fā)皮膚的閾限值在不同頻率上均低于有毛發(fā)皮膚。因此,有人將這個絕對閾限曲線分為低頻段和高頻段。并推想可能存在著低頻和高頻兩振動感受器。
振動感受性具有空間和時間總合的效應。如果振動刺激作用于皮膚的面積增大,強度絕對閾限將下降,出現(xiàn)空間總合。同時刺激兩個鄰近的皮膚點或身體的兩個對稱部位,也會出現(xiàn)空間總合。在一定范圍內(nèi),隨著振動刺激的作用時間增加,強度絕對閾限下降,出現(xiàn)時間總合。但振動刺激的長期作用可導致適應,使振動感受性降低。與觸覺適應相比,振動覺的適應過程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