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干旱氣候又稱沙漠氣候。分布于熱帶干旱氣候向較高緯度的一側,約在南北緯25°-35°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qū),北非、近東(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北部、澳大利亞南部、阿根廷以及南非的部分地區(qū)均屬之。它是在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和信風帶背岸風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種全年干旱少雨氣候。
范圍
干旱范圍擴大、程度加重入秋以來、特別是10月以來,中國南方秋旱迅速發(fā)展。干旱監(jiān)測顯示,旱區(qū)已從華南北部、江南南部擴展至幾乎整個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大部地區(qū),部分地區(qū)出現了特旱和極旱。
嚴重干旱對經濟活動和人民生活影響極大重旱區(qū)有相當部分的晚稻無法正常抽穗,部分晚稻已出現干枯、絕收現象;甘蔗后期生長受到抑制,甘蔗葉片發(fā)黃干枯,甚至蔗莖出現萎縮、空心、死亡。同時,嚴重干旱對冬小麥、油菜的播種出苗和蔬菜生長以及柑、橙、柚等果樹的果實發(fā)育等也有不利影響。廣東、廣西、海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區(qū)截止10月底的不完全統計,受災總面積達318萬公頃,成災面積30萬公頃,絕收面積23萬多公頃;受災人口超過2200萬人,有732萬人飲水發(fā)生困難;直接經濟損失達46億元。
持續(xù)干旱少雨天氣導致水力發(fā)電不足、海水倒灌、部分地區(qū)發(fā)生森林火災持續(xù)干旱少雨使庫塘河流水位下降、干枯或斷流,廣西內河航運和以漓江為代表的旅游業(yè)均受到嚴重影響,水力發(fā)電嚴重不足,電力供應形勢仍然嚴峻。由于干旱少雨,江河水位下降、海水頂托倒灌形成的咸潮已對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特別是珠江下游的中山、珠海及廣州市番禺區(qū)等地供水造成較大影響。廣東廣州、深圳接連發(fā)生3起山林火災,造成一定損失;英德市突發(fā)山林大火,過火面積60多公頃。福建全省共發(fā)生森林火災17起;下旬永泰縣、漳州龍海縣、福州倉山區(qū)和鼓山等地又發(fā)生多起森林火災。黑龍江黑河、大興安嶺、伊春等地接連多起發(fā)生森林火災,造成一定損失;林甸縣三合鄉(xiāng)境內發(fā)生草原和葦塘火災,過火面積100多公頃。
趨勢
它與熱帶干旱氣候的主要區(qū)別是存在有涼季,氣溫年較差較大,這是因為在太陽高度角小的時期,由于副熱帶緯度稍高,太陽高度角較熱帶干旱區(qū)要小,白晝時間較短,同時又有極地大陸氣團侵入,因而最冷月平均氣溫可降到15℃以下,個別日子的最低氣溫可降至0℃以下,形成涼季。盛夏季節(jié)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下,最熱月平均氣溫達到30℃以上,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較熱帶干旱區(qū)大。
江南西部、華南西部及東北地區(qū)將出現不同程度降水,湖南北部和東北東部旱情將有所緩解,但南方旱區(qū)大部仍為晴多雨少天氣,旱情將繼續(xù)維持,部分地區(qū)旱情可能進一步加重。
冬季華南地區(qū)降水總趨勢是:華南地區(qū)北部較常年同期略偏多,華南南部較常年同期偏少。2005年春季,華南西部較常年同期略偏多,華南東部較常年同期偏少。
由于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預計南海夏季風爆發(fā)日期可能較常年偏晚,華南雨季開始日期將晚于常年。歷年氣象資料表明,華南冬季發(fā)生干旱的頻率達30-50%。因此,預計今年冬季至明年春季雨季前,干旱將有可能持續(xù)。
應對
作物生長期遭遇的最大難題就是春夏秋連旱。降雨量不足10毫米,較常年同期少93%,居歷史同期少雨的第一位,其雨量僅僅是作物同期需水量的5%左右,致使當地農田水分嚴重不足,多數縣市耕層土壤相對濕度在40%以下,干土層10厘米以上。由于干旱期正值玉米抽雄前夕,因此是典型的“卡脖旱”。
然而旱魔至此并未止步。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前后,西部地區(qū)大部和中北部地區(qū)31天雨量只有10毫米左右,其中8月下旬全省平均雨量只有3毫米,僅是常年的1/10。作物灌漿期間干燥少雨使中西部地區(qū)出現明顯的秋吊,嚴重抑制了大田作物灌漿進程,導致部分作物早衰和枯死。
盡管氣候變暖可以增加熱量資源,延長作物有效生育期,對農業(yè)有一些有利的因素,但是降水減少和氣候干燥限制了熱量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在雨、熱不同步的情況下,高溫反而加重旱情,產生負效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省以往的干旱一般僅限于西部地區(qū),并且多數發(fā)生在春季和秋季,旱災范圍已經擴大到中、東部地區(qū),聞名于世的中部黑土地和黃金玉米帶也經常受到干旱的威脅,就是雨水充沛的東部山區(qū)也時常出現干旱。除了春旱趨于頻繁和嚴重外,以往多雨易澇的“汛期”也有異常少雨的年份,導致夏旱伏旱時有發(fā)生,甚至出現春夏連旱。由于伏旱和秋旱對糧食生產的危害要明顯大于春旱,即所謂“春旱不算旱,夏、秋旱減一半”,因此農業(yè)旱災的經濟損失也趨于嚴重。
人們還無法阻止氣候變化、特別是干旱化的腳步,但是面對頻繁發(fā)生的干旱災害,人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適應氣候的暖干化,從而減輕旱災的影響。首先要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并制定出近期的和長遠防御計劃。就目前來看,最根本的對策是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田水利建設的力度, 擴大水田和旱田水澆地的面積, 建設旱澇保收田,逐步擺脫異常天氣氣候的影響;二是要進一步調整和優(yōu)化農業(yè)生產結構, 不斷培育和推廣抗旱作物和抗旱品種,并在易旱區(qū)大面積種植,同時研究開發(fā)和推廣抗旱栽培技術,提高抗旱能力;三是要著力提高對異常天氣氣候的監(jiān)測、預測能力,加強對干旱的中長期預測,開展干旱災害的監(jiān)測、預測、評估和有效防御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務,為防御旱災提供依據;四是全社會都要樹立大氣環(huán)境保護意識,積極開發(fā)和使用清潔能源,逐步降低煤炭等初級非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貫徹有關的國際氣候公約和國家氣候變化應對方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抑制大氣溫室效應和氣候暖干化的發(fā)展趨勢。同時要大力植樹種草,調節(jié)輻射和熱量平衡,改善地表生態(tài)和氣候環(huán)境。此外,還要充分利用氣候變暖的有利方面,例如利用暖冬現象大力發(fā)展冬季設施農業(yè)生產,提高農民收入。
歷史記錄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夏訓誠研究員在古墓溝說:“新疆羅布地區(qū)早在4000年前就已經轉變?yōu)橐愿珊禋夂驗橹鳌?rdquo;
夏訓誠曾在80年代率科考隊在新疆羅布地區(qū)進行考察,這是他第二次到古墓溝。在古墓溝,曾出土聞名世界的“樓蘭公主”木乃伊。這里東距樓蘭古城約100公里。 夏訓誠說:“盡管羅布泊直到1972年才徹底干涸,但在4000年前,這里的氣候已經變得非常干旱。”“這里出土的木乃伊保存得非常完好,說明尸體脫水迅速,這只有在氣候干燥炎熱地區(qū)才能實現。”
古墓溝因為地處其中的太陽墓地在一條干涸的河谷中而得名,這里南距孔雀河道約5公里,向北是天山的支脈庫魯塔格山脈。 “太陽墓”的墓葬形式頗為獨特,以墓穴為中心的四周呈放射狀埋有7圈粗細相當的胡楊木。夏認為,之所以在墓葬四周埋上直立的胡楊木,應該是預防流沙對墓葬的破壞。
羅布荒漠包括現在的新疆孔雀河和塔里木河下游三角洲及原羅布泊湖盆地區(qū),這里的年降水量僅為平均每年13毫米,年蒸發(fā)量高達4000毫米,被稱為中國的“干極”。塔里木河下游已有320公里斷流,孔雀河也斷流約200公里,這兩條河原是羅布泊的主要水源河。夏訓誠認為,從4000年前開始,羅布地區(qū)的氣候變化就以逐漸變干為主,水量也逐漸衰減 小河遺址的發(fā)現與再發(fā)現
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FOLKEBERGMAN)參加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組織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并受當時民國政府委托,到中國西北地區(qū)沿古絲路進行勘察。中國科學家陳宗器等也參加了這次科考活動。
到達羅布荒原后,曾經在1900年為斯文·赫定擔任向導并發(fā)現樓蘭王國遺址的維吾爾人奧爾得克向考察隊說他發(fā)現了一處新的墓葬遺址,并為貝格曼擔任向導。他們在新疆孔雀河下游支流庫姆河一帶開始搜尋。1934年5月底,他們沿庫姆河南行不久發(fā)現了一條新的支流,考察隊決定沿這條支流繼續(xù)尋找,并臨時將這條無名河命名為“小河”。
沿小河南行65公里,貝格曼的向導奧爾得克終于發(fā)現了這座古墓。小河古墓因此又被稱為“奧爾得克古墓群”。 由于當時中國正在進行艱苦的抗日戰(zhàn)爭,貝格曼僅在小河古墓進行了短暫的考古調查。其著述《新疆考古記》在1939年出版,“小河墓地”的發(fā)現和考古研究被認為是貝格曼在新疆考古最主要的成就。
1997年,貝格曼的著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楊鐮研究員組織編譯出版后,中國學術界開始關注“小河墓葬”。此前,楊鐮曾三次試圖尋找到“小河遺址”,由于小河早已斷流,小河遺址周圍被沙漠環(huán)繞,經緯度的確定頗費周折,一直未能如愿,直到現在才獲成功。
小河遺址的神秘之處
“小河遺址”被認為是西域探險史上最神秘的墓葬。
其一是墓葬形式是世界上惟一的。貝格曼在《新疆考古記》中對墓葬進行了描述。那些直立的、數量上百的巨大的木柱是什么含義?在世界各地,沒有一處同樣的墓葬。
其二是墓葬所處的位置是難解的。小河是孔雀河和塔里木河下游罕見的一處南北向流淌的河流。在小河兩岸,沒有任何植被帶的痕跡??兹负釉诒?,塔里木河在南,兩河幾乎平行流向羅布泊。中國社會科學院楊鐮研究員認為小河是一條連接孔雀河和塔里木河的人工挖掘的運河,只是在需要前往墓地時才放水進入。
其三是墓葬中埋的是什么人。貝格曼在這里發(fā)現了他認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通過對人種的鑒定認為是“印歐人種”,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這些生活在羅布泊岸邊的人從何而來?
其四是小河墓地與樓蘭國的關系。楊鐮研究員認為這里是新疆目前發(fā)現的規(guī)格最高的墓葬,或者說這應該是“王陵”。這里是古樓蘭國的地域,距小河直線105公里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城”,那么這個墓葬中埋葬的是樓蘭古國的什么人士?
其五是小河一帶只發(fā)現了墓葬遺址,迄今為止并沒有發(fā)現居民遺址,這一點與通例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