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世界上由紅色砂礫構(gòu)成的、以赤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是以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命名的,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fā)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tài)最豐富、風景最優(yōu)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nèi)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guī)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紀30年代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巖層是一種在內(nèi)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巖,后來地殼抬升,巖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后退,保留下來的巖層就構(gòu)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所謂“紅層”就是在中生代 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F(xiàn)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巖層叫“礫巖”,細密均勻的巖層叫做“砂巖”。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fā)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墻、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tài),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 詳細解釋


     中國丹霞地貌分布

    福建泰寧風景區(qū)、福建武夷山、貴州 赤水、江西 龍虎山、青海 坎布拉、廣東 韶山丹霞山(名稱來源)是我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zhì)地貌。

    丹霞地貌發(fā)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fā)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并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qū)。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jié)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后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后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墻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墻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巖層中有不少石灰?guī)r礫石和碳酸鈣膠結(jié)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華沉積,甚至發(fā)育有石鐘乳。沿節(jié)理交匯處還發(fā)育漏斗。在砂巖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繡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巖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巖層傾角較大的地區(qū),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巖層沿垂直節(jié)理發(fā)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jié)理的走向發(fā)育,形成高大的石墻;石墻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巖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巖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fā)育有沿層面的巖洞。

    中國廣東丹霞山、金雞嶺、南雄的蒼石寨、平遠的南臺石和五指石,江西 鷹潭、弋陽、上饒、瑞金、寧都,福建 武夷山、連城、泰寧、永安,浙江永康、新昌,廣西桂平的白石山、容縣的都嶠山,四川江油的竇山、灌縣的青城山,陜西鳳縣的赤龍山以及承德等地,都有典型的丹霞地貌。

    形成原因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水平構(gòu)造地貌指由鏟狀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巖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fā)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fā)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并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qū)。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jié)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后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后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墻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墻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巖層中有不少石灰?guī)r礫石和碳酸鈣膠結(jié)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fā)育有石鐘乳。沿節(jié)理交匯處還發(fā)育漏斗。在砂巖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繡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巖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巖層傾角較大的地區(qū),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巖層沿垂直節(jié)理發(fā)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jié)理的走向發(fā)育,形成高大的石墻;石墻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巖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巖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fā)育有沿層面的巖洞。

    地貌特點

    現(xiàn)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巖層叫“礫巖”,細密均勻的巖層叫做“砂巖”。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fā)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墻、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tài),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世界遺產(chǎn)

    貴州省赤水丹霞地貌將與湖南省崀山、萬佛山,廣東省丹霞山,福建省金湖,江西省龍虎山、龜峰,浙江省方巖、江郎山等以丹霞地貌著稱的風景名勝區(qū)合作,進行丹霞地貌“捆綁申遺”。11月5日,有關部門將在四川省峨眉山召開會議,討論中國丹霞地貌申遺事宜。

    由澳大利亞丹霞地貌專家羅伯特·威雷帶領的專家組不久前考察了中國貴州赤水丹霞地貌后認為,赤水擁有目前中國最大的赤水丹霞地貌面積,其自然景觀獨特,資源組合完美,景觀具有唯一性、獨特性,是目前中國此地貌發(fā)育最成熟、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區(qū),赤水與中國廣東等5省丹霞地貌一起,已達到世界自然遺產(chǎn)標準,可申報世界自然遺產(chǎn)。

    專家組在赤水楊家?guī)r、獅子巖、馬鹿原始森林、峽谷、十丈洞瀑布、五柱峰和中國桫欏自然保護區(qū)等地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考察。新西蘭地球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博士、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教授、世界砂巖地貌研究著名專家羅伯特·威雷說,在這里,他不僅僅看到了這么大面積的丹霞地貌和保護得如此完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還看到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崇高的保護自然的舉措。這里有一望無邊的竹海,成片的桫欏林,連狀的瀑布群,大量瀕危的動植物,他為世界上有這么美麗的地方而感到震驚。他表示,他將與中國專家一起為赤水力爭列入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遺產(chǎn)申報地而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