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姓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拼音:fán xìng

    簡介

    樊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姓氏源流

    樊(F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為樊仲山甫,史稱姬姓樊氏。據(jù)《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所載,周文王的兒子虞仲有孫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輔佐周宣王南征北戰(zhàn),使周人統(tǒng)治的疆域擴大,號稱“宣王中興”。由于仲山甫功勛卓著,宣王封他為樊(今河南省濟源市東)侯,他的子孫即以樊為姓,樊氏。

    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湯王的后代,史稱子姓樊氏。據(jù)《左傳》所載,商湯的后裔子孫,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幾和終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孫一直沿襲下來。商朝滅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遺民七族,劃歸齊國管轄,故戰(zhàn)國前后,樊姓多在齊、魯一帶??鬃拥牡茏臃t,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

    3、為西南少數(shù)民族姓氏。東漢時,巴郡、南郡蠻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今湖北省長陽西北)。

    得姓始祖:仲山甫。周宣王時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稱樊仲山甫,亦稱樊仲山父、樊仲(見《國語·周語上》、《晉語四》),卒謚穆,故亦作樊穆仲。樊重即其后。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盡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濟君。”《類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輔佐周宣王中興的名臣仲山甫。他是魯獻公的第二個兒子,仕周為卿士,后來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國,爵位為侯,在當時的諸侯之間,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貴。他的后代子孫,后來也按照當時的習俗,紛紛以國為氏,而我國就開始有了“樊”這個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為樊姓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