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fǎ jù jīng
解釋:《法句經(jīng)》( 梵文 Dharma pāda ),是從佛經(jīng)中錄出的偈頌集?!吨嵌日摗?三三)說:這是『佛弟子抄集要偈』;十二分教中,屬于優(yōu)陀那 (Udāna)。(參俱舍論一)宋譯的法句,題作「法集要頌」,即是法優(yōu)陀那的義譯。
一切有部的傳說:『佛去世后, 大德法救( Dharmatrāta )展轉(zhuǎn)隨聞,隨順纂集,制立品名:謂集無常頌立為無常品,乃至梵志頌立為梵志品』(婆娑論一);即指法句而說。然依吳支謙(公元二三〇頃作)的法句偈序說:『五部沙門,各自鈔采經(jīng)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為品。...故曰法句』。法救為公元前一世紀(jì)人,他應(yīng)該是纂集者。從五部沙門的各集法句而說,大抵先有名為法句的偈頌集,等到部派分流,各部又各有增編、改編。但既然都是從佛經(jīng)中集出,也就不致因再編而損減了價值。
法句,或譯法跡。法,是佛弟子所行與所證的。跡,是形跡,足跡。依足跡去尋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義,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圓滿的詮表意義,即為句(此如中國所說的「筌蹄」)。釋尊的教說,不外乎「法說、義說」。略集詮法詮義的要偈,即名為「法句」、「義句」。與法句相對的「義句」,見于法藏部的四分律──三九、五四。 這與我國舊譯的「義足經(jīng)」( Arthapada )相合。在其它的學(xué)派中,稱為「義品」( Arthavarga )。釋尊的時代,億耳( Sona Kotikarna )于佛前誦義品;古典的雜阿含經(jīng),說到『誦說法句』,這類法義的要集,釋尊住世的時代,已經(jīng)存在,實是最古的成文佛典。支謙序說:『其在天竺,始進業(yè)者,不學(xué)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鴻漸,深入者之奧藏』!意義深長而切要,偈頌又便于讀誦。一直到現(xiàn)在,錫蘭等處,還是以《法句經(jīng)》為初學(xué)者入門書。其實,這不但是「始進者之鴻漸」,還是「深入者之奧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