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發(fā)音: ān ān sòng mǐ
潮劇
書生姜詩,誤信讒言,迫于母命,將妻龐三娘休棄。三娘無顏回歸母家,只得寄跡尼姑庵中。其子安安年方七歲,思母情切,瞞過祖母,負米至庵奉母,并一再求母回家。三娘雖有愛子之心,但迫于封建禮法,欲歸不得,只得婉勸安安回家,母子洗淚而別。
[考釋]此系明傳奇《躍鯉記》的一折。
編?。豪钪酒?。50至80年代,怡梨潮劇團、澄海潮劇團、潮劇院三團演出。
故事簡介
東漢時候,孝泉地屬廣漢郡,良田萬頃,民風淳樸。有一姜姓人家,父親姜文俊,母親姓陳,家中有一個聰明活潑、文質彬彬的兒子--姜詩。
姜詩品高行佳,為人正直,深得縣名人龐盛的賞識,將女作龐三春許配給他,并向朝庭舉薦。不久,皇上下詔,任命姜詩為江陽(今瀘州)縣令。
姜詩上任后,愛民如子,為政清謙。幾年后,父親病故,姜詩夫婦侍奉母親愈加勤勉,體貼入微。后來,龐三春生下了一個男孩,姜詩給他取名叫姜石泉,小名安安。
姜母眼睛患病,見風就爛。有天夜里,姜母夢見神仙,告訴他孝泉臨江的水有清目治病的功效,可以治愈。姜母醒來,把夢中情景一一訴說給姜詩。姜詩是個孝子,為治母親眼疾,當即掛印而去。
安安長大后,因家里經濟拮據,婆媳矛盾尖銳,關系不和,逼著姜詩一紙休書,把龐三春攆出家門。
安安放學回家得知母親被休,痛哭流涕,朝思暮想。鄰居告知其母遷居在白衣庵。安安想去看媽媽,又覺得媽媽孤身一人,生活清苦,便決定給媽媽送米去,讓媽媽吃頓飽飯。安安每天都要帶上米在老師家寄吃一頓午飯,上學途中,路過土地廟,安安就抓上一把米,放入口袋,磕個頭,藏在土地爺爺背后。說也怪,安安的米,鳥兒不啄,老鼠不吃,仿佛被安安一片孝心感動了似的。
幾個月后,安安看米存得不少了,就偷偷地到白衣庵看媽媽。母子相見,又驚又喜,涕淚縱橫。安安把米掏出來,讓母親高興高興。但媽媽臉色沉重,說:“安安,我們家里的人,歷來不偷人家的東西。人窮要窮得有志氣,我寧愿餓死,也不吃人家的米。”安安見媽一臉愁容,不知說什么才好。庵主走過來,把安安帶來的米撮出來,放在手掌上,捻開仔細瞧瞧,對安安的媽說:“你看這米,顏色深淺不一,有陳有新,可能不是偷的,你可別冤枉了孩子。”
龐三春就問安安米是從哪兒來的。安安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從頭到尾告訴了媽媽。媽媽聽了,轉悲為喜,高興的是有了這么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她撫摸著安安消瘦的臉龐,心里一陣酸楚、激動,母子倆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場。這段佳話,人稱“安安送米”。
后來,歷代朝庭在孝泉修建姜孝祠以教化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