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揖禮 yī lǐ
概述
“揖禮”屬于相見禮,據(jù)考證大約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來怎么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武王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采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周公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揖禮開始大行于天下。據(jù)《周禮》記載,根據(jù)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有時則又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示出狂徒酈生對劉邦這位無賴皇帝心里不是很服氣。
揖禮的優(yōu)點
一是衛(wèi)生。握手可傳播某些細菌病毒。握手時雙方中如有一方的手沾泥帶水,也會給另一方帶來不舒服。而中國的作揖,施受雙方完全沒有身體接觸,即便到傳染病醫(yī)院去慰問一大群病人,回家后地無須急匆匆先去衛(wèi)生間洗手。
二是省時,當代人的交際繁多,假如一個人會見十多位客人,與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個人同時會見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陣工夫。既然說時間就是金錢,為何不用作揖這種方式來惜金?一拱手,頃刻之間,以一當十乃至當百,即使有成千上萬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的親切。
三是優(yōu)美。人在握手時含胸曲背,低頭引頸,姿態(tài)實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際雙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見窘態(tài)。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懸吊之險,難免把某種莊重的外交或某種歡樂的重聚,搞得有點滑稽。作揖則無須有這種擔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fā),高出手高懸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體形和美的氣度,讓周圍的人眼睛一亮--壯士也。
四是自主,人們多有這樣的體驗:握手時,有一方已伸出手來了,另一方?jīng)]有看見或故意裝作沒看見,使對方的手停在空中縮也不是,不縮也不是,時間一秒秒過去,尷尬透頂。有時也有另一種情況:剛才沒看見的一方突然看見了,趕忙補救,雖然已把對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緊緊握住,但怠慢或疏忽已經(jīng)造成,心中難免留下歉意。這種多發(fā)性事故,暴露了握手這一方式的最惱人的缺點--它必須由雙方協(xié)調配合,同時動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訓練有素的交際家,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長期實踐摸索,臨場仍需要聚精會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時候。這種事干多了,沒有不累的道理。作揖當然比握手簡單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時候出手就什么時候出手,完全不受對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約,絕不可能被對方冷落得進退兩難,遭其他人暗笑。
握手和作為禮儀的擁抱原本都是西方的東西,近代史上隨著鴉片輸入中國。在中國人紛紛脫下黃袍馬褂,穿上西裝革履的時候,握手也漸漸為國人所接受。西裝代替了長袍,握手代替了作揖,然而并非完全的代替,而只是部分的代替。
作揖沒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間,活在臺灣,活在全世界的華人族群中,而且還活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如過年過節(jié),典禮慶賀,我們時不時拱手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