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氣候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高原山地氣候是指受高度和山脈地形的影響所形成的一種地方氣候。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區(qū),如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氣溫隨高度增高而降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在一定高度內(nèi),濕度大、多云霧、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風力愈強。中國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但輻射強,日照豐富,降水少,冬半年風力強勁。氣溫的年較差小,日較差大。

  • 詳細解釋


     概述

    高山上的氣候較平地要顯得極端的不穩(wěn)定,變化急劇。這是因為高山上的氣溫變化迅速,氣溫的高低差(日溫差)比較大。約為15-20度之間。而平地的日溫差則不超過10度。

    氣溫低、氣壓低。自海平面起,每升高1000公尺,溫度則下降大約6度。因此,雖在度熱達攝氏30度,高達4000公尺的高山,如玉山,卻只有攝氏10度左右。至于氣壓則反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在標準狀況下,每升高100公尺,氣壓降低10毫巴。為750毫巴時,4000公尺高山頂約460毫巴。而低氣壓的現(xiàn)象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則是 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等癥狀,也就是高山病的表徵。多露、多風。由于高山上的氣候在一曰之間的變化多端,無論是在夏季或冬季,經(jīng)常霧涌至而將整作山陷入一白茫茫的世界里。將四周的能見度突然間降低,使人易于迷季里遭遇大霧,原已低的溫度,再加上霧所帶來的潮濕空氣,使暴露在外的表皮易于受損。高山上又何以多風呢?那是因為高山上地形起伏相差懸殊,地面接受太陽輻射熱及由于熱力分配不平均,所以經(jīng)常產(chǎn)生空氣流動的現(xiàn)象。 又因為高山上對空氣流動阻力較風大而多。冬季降霜雪,夏季多熱雷雨。降雨之際多冰雹。高山上的夏季熱雷雨多在午后。

    高原山地氣候是一種非地帶性氣候,指由海拔高度造成的非地帶性的高原氣候和山地氣候(高山氣候)。該氣候區(qū)垂直自然帶同赤道向兩極出現(xiàn)的水平自然帶相類似,其帶譜的多少與山地海拔高度以及所處的緯度有關(guān)。其基帶與水平地帶性決定的自然帶一致,雪線高度與氣溫稱正比,與降水成反比。山地氣候是受高度和山脈地形的影響所形成的一種地方氣候。主要影響因素為海拔高度、山脈走向、坡向和地形。

    特點

    ①大氣壓力按指數(shù)律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晴空條件下,無雪蓋的高山白天太陽直接輻射強度和夜間有效輻射強度隨高度增加而增大。因坡向不同,陽坡和陰坡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并因此影響氣溫和氣流的分布。

    ②氣溫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氣溫垂直遞減率在一年中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脈走向和坡向?qū)鉁氐挠绊懼饕憩F(xiàn)在使山脈兩側(cè)的氣溫產(chǎn)生差異,并導致不同的氣候現(xiàn)象。陽坡氣溫高,變化大,陰坡氣溫低,變化小。山頂和山坡的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相對較小,而且有秋溫高于春溫的現(xiàn)象,山谷和山間盆地的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相對較大,而且有春溫高于秋溫的現(xiàn)象。

    ③降水量和降水日數(shù)隨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高度以上的山地,由于氣流中水汽含量減少,降水量又隨高度增加而減少。降水量達到最大值的高度稱為最大降水高度。坡向?qū)涤甑挠绊懕憩F(xiàn)為迎風坡雨量多于背風坡。特別是高大山脈兩側(cè),雨量的巨大差異造成植被景觀的很大變化。例如,北美西海岸科迪勒拉山系中南部處于溫帶西風帶,迎風的西側(cè)為森林景觀,而背風的東側(cè)為荒漠或半荒漠景觀。山地地形也影響降雨量的日變化。一般山脈頂部以日雨為多,而山谷盆地則以夜雨為主。

    ④風速隨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大。山頂、山脊以及峽谷風口處風速大,盆地、谷底和背風處風速小。高山上風速一般夜間大,白天小,午后最小,而山麓、山谷則相反。山地還能產(chǎn)生一些局地環(huán)流,如山谷風、布拉風、焚風、坡風、冰川風等。

    ⑤在濕度(水汽壓和相對濕度)方面,水氣壓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多數(shù)情況下,山地上部因氣溫低、云霧多,相對濕度高于下部,但冬季高山區(qū)也有相反情況,山頂冬季云霧較少而相對濕度小。山谷和盆地相對濕度日變化大,夜高而晝低,午后最低。山頂相對濕度日變化一般很小。

    高原反應(yīng)

    初到高原和山地的人都會有高原反應(yīng),這是由高原山地性氣候的特征所導致的,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低壓缺氧:大氣壓隨高度而變化,組成大氣的各種氣體的分壓,亦隨高度而變化,即隨高度增加而遞減。氧氣分壓也是如此。高原地區(qū)大氣壓降低。大氣中的含氧量和氧分壓降低,人體肺泡內(nèi)氧分壓也降低,彌散入肺毛細血管血液中的氧將降低,動脈血氧分壓和飽和度也隨之降低,當血氧飽和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即可引起各器官組織供氧不足,從而產(chǎn)生功能或器質(zhì)性變化,進而出現(xiàn)缺氧癥狀,如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心慌、氣短、發(fā)紺、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腹脹、疲乏、失眠、血壓改變等。這也是各種高原病發(fā)生的根本原因。

    二、寒冷干燥: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漸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約1℃,有的地區(qū)甚至每升高150米可下降1℃。高原大部分地區(qū)空氣稀薄、干燥少云,白天地面接收大量的太陽輻射能量,近地面層的氣溫上升迅速,晚上,地面散熱極快,地面氣溫急劇下降。因此,高原一天當中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之差很大,有時一日之內(nèi),歷盡寒暑,白天烈日當空,有時氣溫高達20~30℃,而晚上及清晨氣溫有時可降至0℃以下,這亦是高原氣候一大特點。由于高原大氣壓低,水蒸氣壓亦低,空氣中水份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故海拔愈高氣候愈干燥。高原風速大,體表散失的水份明顯高于平原,尤以勞動或劇烈活動時呼吸加深加快及出汗水份散出更甚。同時由于高原缺氧及寒冷等利尿因素的影響,使機體水份含量減少,致使呼吸道粘膜和全身皮膚異常干燥,防御能力降低,容易發(fā)生咽炎、干咳、鼻出血和手足皸裂等。

    三、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高原空氣稀薄清潔,塵埃和水蒸氣含量少,大氣透明度比平原地帶高,太陽輻射透過率隨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強紫外線和太陽輻射的影響主要是暴露的皮膚、眼睛容易發(fā)生損傷,皮膚損傷表現(xiàn)為曬斑、水腫、色素沉著,皮膚增厚及皺紋增多形成等。高原地區(qū)太陽光中的強紫外線輻射容易引起眼睛的急性損傷,主要是引起急性角膜炎、白內(nèi)障、視力障礙及雪盲癥。

    四、其他因素:高原缺氧常致胃腸蠕動減弱,唾液、腸液及膽汁分泌減少,食欲減退,消化吸收不良。

    差異

    全球中緯度和低緯度地區(qū)的著名高原,有中國的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內(nèi)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美國西部高原,南美玻利維亞高原和東非高原等。由于它們的地理位置、海陸環(huán)境、海拔高度和高原形態(tài)上的差異,氣候也各不相同。

    青藏高原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面積很大,高原氣候的特點更為突出。高原氣候的主要特征有:①由于高原上大氣厚度小,水氣等含量少,故輻射強度大,紫外輻射強度增加多。青藏高原大部地區(qū)年輻射量比同緯度中國東部地區(qū)約高1倍。同時,高原有效輻射大,故輻射差額小。②高原氣溫日變化顯著。青藏高原氣溫日變化約比中國東部地區(qū)高1~2倍。③高原面向海洋氣流的邊緣是多雨帶,而高原內(nèi)部與背向海洋氣流邊緣則雨量少。青藏高原南麓的乞拉朋齊(印度)平均年降水量達11429毫米,而高原腹地、西、北部降水量不到100毫米。④由于青藏高原地表氣溫年變化和周圍同高度的自由大氣不同,使冬、夏季的溫度梯度方向有差別,因而有高原季風現(xiàn)象存在。

    黃土高原的氣候,可以簡單概括為:雨量較少,雨季短促,干季較長,干濕季節(jié)明顯;日光充足,日照時數(shù)多,無霜期較長,熱量條件比較優(yōu)越;冬春季節(jié)多大風,冬干、春旱現(xiàn)象比較明顯。黃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300~600毫米之間,有些地區(qū)年雨量可達800~1000毫米。雨量集中在夏季,集中在七、八兩月,雨季比較短促,干燥少雨的時期比較長。由于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在夏季降水中出現(xiàn)暴雨的機會又相對比較多些,而伴隨暴雨又常有冰雹出現(xiàn),所以夏季多雨,多冰雹是黃土高原的一個氣候特色。急驟的暴雨往往造成山洪暴發(fā)和水土流失;強烈的冰雹又往往毀壞大片的莊稼。

    云貴高原是貴州高原和云南高原的總稱,包括貴州省,云南省哀勞山以東地區(qū),廣西的北部地區(qū)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交界地區(qū),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之間,與西北黃土高原相仿。但貴州高原和云南高原在氣候特色和自然景觀方面還有著不完全一的特點。貴州高原的氣候特色,可以簡單概括為:雨量較豐,雨勢和緩,雨日較多,全年多云霧,少日照,氣候濕潤,溫度年變和緩,有冬緩夏涼之感。云南高原的氣候條件優(yōu)越而又奇特,它的地理緯度偏南,使它具有低緯度亞熱帶的氣候特色,但是它的海拔高度較高,又使它不完全同于亞熱帶的氣候。高原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大大的豐富了云南的自然景觀和它的氣候狀況,使云南高原的氣候別具一格,另有特色。從溫度特征來說,云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qū),總的可以說是:夏無酷署,冬無嚴寒,溫度適宜,四季如春,一年之中分不出明顯的四季變化。

    代表區(qū)域

    青海海拔高而且山地寒漠廣布,空氣稀薄,形成了青海獨特的高原氣候特點,即:低溫、干燥、多風、缺氧。青海省年平均氣溫為-5.8攝氏度--8.6攝氏度,各地氣溫隨海拔不同而呈垂直分布。如以氣溫而論,有人總結(jié)青海氣候特點為:“夏短冬長、春秋相連”。干燥是青海氣候的又一顯著特點,青海年均降水量約300毫米,但絕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相對多降水區(qū)可達500到700毫米,有一部分以雪災(zāi)方式出現(xiàn),而最干旱地區(qū)年降水不足20毫米。

    青海風多,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大風造成惡劣環(huán)境災(zāi)害,另一方面也使青海成為風能豐富地區(qū)。全省90%地區(qū)年平均風速在3米每秒以上,分布趨勢為西北部大,東南部小,如柴達木盆地中西部,青南高原西部及祁連山地中西段年平均風速在4米每秒以上,其中阿尼瑪卿山區(qū),風速在17米每秒以上的大風,常常連續(xù)15天以上。

    缺氧是不少到青海來的人首先遇到的問題,由于青??諝庀”?,年平均氣壓在625毫巴以下,在這種條件下,產(chǎn)生了一個現(xiàn)象:青海的開水不開,因其沸點在80-85度之間。而不少長期在青海居住生活的人到了海南島反而會出現(xiàn)所謂“氧中毒”癥狀。

    青海省地域廣闊,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間在2,000~3,600小時之間,比同緯度地區(qū)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多400~700小時;全省每平方厘米年輻射總量在586~741千焦耳之間。廣闊的土地和豐富的光熱資源,有利于高原畜牧業(yè)發(fā)展和瓜果等經(jīng)濟作物生長,利用潛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