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紅樓夢》描寫的一個地方。位于大觀園里,是林黛玉的居所,引用舜的瀟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名。瀟湘館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竹子,“鳳尾森森,龍吟細細,一片翠竹環(huán)繞”。翠竹,象征的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可貴品質(zhì),高潔中帶著儒雅,含蓄里透著活力。黛玉的詩號“瀟湘妃子”,正是這樣一種高貴而自然脫俗,婀娜而風(fēng)姿綽約的魅力。
《紅樓夢》書中描寫賈政等走到瀟湘館前:“忽抬頭看見前面一帶粉垣,里面數(shù)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眾人都道:‘好個所在!’于是大家進入,只見入門便是曲折游廊,階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兩三房舍,一明兩暗,里面都是合著地步打就的床幾椅案。從里間房內(nèi)又得一小門,出去則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著芭蕉。又有兩間小小退步。后院墻下忽開一隙,清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墻內(nèi),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
瀟湘館在大觀園西路,與怡紅院遙遙相對,是黛玉的住所。院外一帶粉恒,院內(nèi)千百竿翠竹掩。入門曲折游廊,廊上掛著一架鸚鵡。 正房三間,一明兩暗。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蕉,又有兩間小小的退步,院墻根有隙 流入清水,繞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此是奉元春命住進大觀園時黛玉自己選定,因“愛那幾竿竹子,隱著一道曲欄,比別處更覺得幽靜”。她在這里伴隨著修竹、詩書、幽怨、孤獨和淚水,度過了一生。
瀟湘館命名由來
瀟湘館是大觀園中重要一處,景致清幽,名字典雅。余謂曹公如此命名,必有緣故。
秦觀《踏莎行》曰: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其中“瀟湘館”三字,已明點了;而“杜鵑”又與紫鵑之名暗合。且該詞凄婉憂傷,寫盡了青年兒女的離愁別緒。所以我認為,曹公可能是受它啟發(fā),寫下了瀟湘館。
《紅樓夢》中有許多環(huán)境的描寫與人物的性格情志達到水乳交融、渾然統(tǒng)一的境界,達到動態(tài)的全方位的契合、交流。別的且不說,作者寫竹就是十分突出的一例。竹的外形,竹的神韻,無一不與林黛玉交融、疊印。真可謂“竿竿翠竹映瀟湘”,竹成了林黛玉絕妙的象征。看,翠竹“竿竿青欲滴”,它修長,苗條,隨風(fēng)搖動,多像林黛玉纖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風(fēng)的步態(tài),竹不與群芳為伍,永遠清秀質(zhì)樸,與林黛玉不事濃妝艷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多么契合;竹秋斗風(fēng)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風(fēng)貌,與黛玉的叛逆性格又多么投合。 “斑竹一枝千滴淚”,竹又映襯著號稱“瀟湘妃子”的林黛玉對愛情的執(zhí)著與以淚洗面的悲劇命運。
大觀園剛建成,作者便著意描寫了瀟湘館的“一帶粉垣,數(shù)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在寫到寶玉與黛玉商量搬進大觀園中誰住哪一處好時,黛玉笑道:“我心里想著瀟湘館好,我愛那幾竿竹子,映著一道曲欄,比別處幽靜。”作者通過黛玉之口,說出她是愛竹的。第三十七回寫到探春給林黛玉取雅號時說道:“當(dāng)日娥皇女英灑淚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瀟湘館,她又愛哭,將來她想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做‘瀟湘妃子’就完了。”大家聽說,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頭,也不言語。既然沒有表示反對,說明此雅號正中黛玉下懷。林黛玉憑借她詩人的氣質(zhì)和敏感,自覺與竹的精神氣質(zhì)相通。這種相通,契合是動態(tài)的,全方位的,與林黛玉的性格發(fā)展遙相對應(yīng)。當(dāng)寶黛共讀《西廂記》,心扉被張君瑞與崔鶯鶯的愛情沖擊,心中充滿甜蜜和喜悅。這時,瀟湘館千百竿翠竹也是“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方伯謨《斑竹》詩中有“鳳尾森森半已舒”之句,以“鳳尾森森”喻竹林像鳳尾一樣修美茂盛。龍吟,常用來形容蕭笛之類管樂器的聲音,這里以“龍吟細細”喻風(fēng)吹竹林發(fā)出的動聽的聲響。鳳尾一樣美麗的外形,森林般濃郁的翠色,配上龍吟般悅耳的樂聲,從外形、色彩、聲音三方面展示了竹的最美的形象。竹聲細細地吟詠,象征著林黛玉心泉在歡歌。而當(dāng)寶玉大承笞撻,黛玉為之痛徹肺腑,又不敢與眾人一起去看寶玉,只好“獨立在花蔭之下”,遙望怡紅院。這時室外是“竹影參差,苔痕濃談”, “竹影映入紗來,滿室內(nèi)陰陰翠潤,幾簟生涼”。這“參差”的竹影, “陰陰翠潤”的竹影,令“幾簟生涼”的竹影,就像籠罩在黛玉心中的重重陰影,透出一股沁人心肺的悲涼。
情節(jié)發(fā)展到四十五回,在“秋霖脈脈”,“且陰的沉黑”的黃昏,黛玉病臥在床,聽那雨滴竹梢之聲,更覺凄涼。黛玉不覺心有所感,亦不禁發(fā)于章句,寫下《秋窗風(fēng)雨夕》詞:“……羅衾不奈秋風(fēng)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連宵脈脈復(fù)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寒煙小院轉(zhuǎn)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fēng)雨幾時休,巳教淚灑窗紗濕。”窗外之竹受秋風(fēng)秋雨吹打,窗內(nèi)主人受封建禮教的摧殘,“連宵脈脈復(fù)颼颼”。雨滴竹梢,似黛玉心在哭泣。瀟湘館的環(huán)境與湘妃的心境無不透出令人窒息的悲涼氣氛,暗示著黛玉生命的秋天已經(jīng)到來,悲劇的命運正在等待著她。
即此一例,足見曹雪芹在環(huán)境描寫上造詣之深。他使環(huán)境與人物“異質(zhì)同構(gòu)”,天人合一,心物交融,已達化境。不僅充分展示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境界,也使人物的品格和情操具象化、立體化。以至只要有人提到《紅樓夢》中大觀園之竹,讀者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瀟湘館,同時想到被稱為“瀟湘妃子”的林黛玉??梢赃@樣說,竹與林黛玉已一起深深植根在世世代代讀者的心里,相互契合,再也不能將它們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