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鐺車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鐺鐺車時隔40余年重回北京前門大街

    鐺鐺(diāngdangr)車是老北京(北平)對有軌電車的稱呼。因為它的車頭掛了一只銅鈴鐺,司機只要一踩腳下的踏板,鈴鐺便會發(fā)出“鐺鐺”的聲響,提醒行人閃避車輛。這也算是北京第一代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1966年,前門有軌電車停運。2009年1月1日,改造后的新前門大街按照計劃鋪設了有軌電車的鐵軌,使消失了50年之久的“鐺鐺車”重新開通。

    歷史上,北京的第一條有軌電車于1924年12月17日在前門正式通車。當時,共有10輛有軌電車往返于前門至西直門之間。因為電車頂上的接線設備和電車行駛中發(fā)出的聲音,老百姓也把有軌電車叫“摩電車”或“鐺鐺車”。前門有軌電車最早采用法國樣式,之后也用過日式和國產電車。1966年5月6日,隨著從北京體育館駛向永定門火車站的最后一條有軌線路的停駛,運行北京長達42年的有軌電車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 詳細解釋


     一、多災多難的開端

    其實,北京完全可以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有軌電車的城市,而鐺鐺車多災多難的命運也正是從剛剛冒頭的那一刻開始的。伴隨著1897年北京馬家堡火車站的建成,1899年德國西門子公司從這里向永定門修建了一段有軌電車線網(wǎng)及軌道,甚至連有軌電車都已經配備到位。然而,沒等它見到20世紀的曙光,1900年,義和團的斧頭便砸向了這段剛剛落成的網(wǎng)軌。頃刻間,中國第一批現(xiàn)代化有軌電車蕩然無存。

    之后,幾經挫折,中國第一批有軌電車的通車運營終于在1906年被天津搶了先,以后幾年,上海、大連的有軌線路也紛紛竣工運營。直到1924年12月17日,歷經多方舉步維艱,繞過商戶鬧事,躲過人力車夫抗議,克服多少坎坷與干擾,北京終于也迎來了有軌電車隆重的通車典禮。典禮舉行的地點正是在前門。

    開通之初,10輛“現(xiàn)代化”的“龐然大物”,整日里叮叮當當?shù)卮┬杏诒本┏莾龋瑢τ谄嚩紱]見過幾輛的老百姓實在是個新鮮事。相對于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人力車、畜力車,有軌電車畢竟載客多、速度快,一時間影響到原本就很艱難的人力車夫的生意。北京的人力車夫終于爆發(fā)了以工會為組織的示威大游行。這些就快不能養(yǎng)家糊口的人們或毀鋼軌掘道岔,或拆站亭砸機車,或在電車兩線之間拋鉛絲造成短路,或把送電線路的隔電瓷瓶當做靶子……本來線路就少、車況就差的有軌電車哪里經得起這樣的損毀與折騰,幾次下來,電車公司“元氣”大傷,而最終受到影響的還是乘客。有打油詩道:“站頭等車二三時,兩眼望穿脖梗直。為省金錢六七角,如似嬰兒盼奶吃。”這首詩正是當時等車的真實寫照。

    二、鈴鐺聲響

    1924年12月,北京開通了前門到西直門的1路有軌電車,共設14站,全長7公里,配車10輛。這是北京第一條供城市居民乘坐的公交線路,在往后的時間里,一直到解放前,北京的有軌電車線路發(fā)展到7條,車的保有量達到103輛。有軌電車作為當時的新生事物和先進交通工具,對舊北京的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市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京城百姓出門辦事都喜歡乘坐有軌電車,并親切地稱其為“鐺鐺車”。因車一開起來,司機腳下就會踩著一個鈴鐺,發(fā)出叮叮鐺鐺的響聲。有些車的鈴鐺掛在司機的頭上方,一有情況,司機就用手搖動鈴鐺,清脆的鈴聲大老遠就能聽見。“鐺鐺車”特有的隆隆的“磨電”聲和悅耳的叮當聲,至今讓老北京人十分懷念。

    按照電車公司最初設計,機車、拖車的車身在國內制造,由裕信營造廠承辦,車盤是向法國公司購買。車身與車盤在國內組裝,這些電車從1924年陸續(xù)投入使用。北京有軌電車使用的法國車輛型號是標準21E型,機車車身長9.42米,寬2.1米,高3.17米,標準定員52人,2軸4輪,制動方式為手閘。拖車車身長8米,寬2.1米,高3.06米,標準定員47人。這種車型從1924年起,到1950年底,始終是北京有軌電車的主要車型。不過當時有軌電車司機駕駛方法和現(xiàn)在可不一樣,他們那時要站著駕駛,一天下來腿都不會打彎兒了。

    這些電車雖然是從法國引進,但型號落后,質量低劣,使用十分不方便,且極易損壞,比如車門夏季用鐵柵門,冬季用雙折木門,乘客稍擠就關不上了。最初,有軌電車車身為木制結構,座椅是一塊木板,簡陋又不舒適。民國二十九年,對車輛改良,座椅改用漆布,椅子中間用舊棉及滑秸等做椅墊,并將原裝的藤拉手改為皮條及化學磁圈,車內外增加電燈照明。

    “鐺鐺”車基本上都是穿越城市最繁華地區(qū),所以“鐺鐺”車的開通,還引起一件大事,由于“鐺鐺”車所過之處要鋪設鐵軌,架設電線,有軌電車運行線路要經過繁華的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時,由于這兩座牌樓年久失修,勢將傾毀,與電車工程之間有殊多窒礙,電車公司就以安全為由,1923年要求拆除東、西單牌樓。獲得批準后,于1923年7月拆卸東單牌樓,10月拆卸西單牌樓。本打算拆后改建,沒想到拆時容易,建時難。最后竟以此處為交通要沖,車馬日繁,無重建牌樓之必要而不了了之。重建牌樓的資金,也被電車公司用于購置車輛了。

    三、第一代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

    1921年,北洋政府組建電車公司。經過三年的施工,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于1924年12月18日正式開通。這條路線從西直門經新街口――西四――西單――天安門到前門。全長約9公里。后延長到天橋。

    這趟電車開通時曾遭到眾多人力車夫的抵制,經過一番波折才得以平息。以后又陸續(xù)開通了幾條有軌電車。為了方便不認字的市民乘車。那時的路牌分別使用不同的顏色。最先開通的1路是紅牌。以后陸續(xù)開通的二路(黃牌)從天橋,前門,東單,東四至北新橋。三路(藍牌)從東四,東單,中山公園,西單至西四。四路(白牌)從北新橋,地安門至太平倉。五路(綠牌)從宣武門,中山公園至崇文門。六路(黑牌)從崇文門,瓷器口,水道子,過街樓,珠市口,虎坊橋,至和平門(后改至菜市口)。車輛最多時超過100輛。

    雖然當時電車行駛的速度只有15至20公里,但比起馬車還是快的多。有軌電車的出現(xiàn),開始了北京公共交通向現(xiàn)代化邁進的歷史。

    四、老太太上電車——你先別吹!

    當時哈德門(崇文門)至菜市口的6路是單軌,只在每個車站設雙軌,供兩車相會時錯車用,但弄不好就會發(fā)生令人啼笑皆非的“頂牛”場面。水道子至橋灣之間有一小段彎路,司機不易看到對面的來車,故兩車在同一軌道上相遇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若遇到此種情況,兩車司機趕緊剎住車,相視一笑,然后距站較近的那輛車再倒回車站去。好在有軌電車兩頭都有啟動裝置,前進與后退都是一樣的。后退的車停在車站一側軌道上,等對面的車進站后,再各自開出。乘客們此時不免善意地埋怨司機幾句:“得!又頂牛啦!”“在站上等著錯車不就得啦!這可好,都耽誤啦!”司機倒也寬宏大量,不言不語,任由人們褒貶,依舊心平氣和地開著車。

    那時北京流行一句歇后語叫“老太太上電車———你先別吹!”其意乃諷刺愛“吹牛皮”者。此句的由來是有軌電車售票員的脖子上掛一銅哨,車每到一站停下,待乘客上完車,售票員則吹哨通知司機起行。但有時遇到乘客已上完車,卻有位老太太從后面趕來,她跑不快,又怕車不等她,于是邊趕邊招呼售票員先別吹哨。

    五、售票員的喊聲

    車上的服務員,如:司機、售票員,有的還上來查票員,可沒有女性,都是男性。身穿藍布制服,頭戴藍色加沿帽子。機車上兩個售票員,拖車上一個售票員。機車有前后車,拖車中間一個門。機車是后門上前門下,拖車是先下后上,秩序井然。其余各路都是一個機車。

    售票員在肩頭上挎一個黃色皮袋子。銅元、銅元票、毛票都放在里邊。他們賣的車票,各段有各段的顏色,放在票板上,和現(xiàn)在一個樣,用紅藍銅筆一畫,交給乘客。

    坐鐺鐺車,車來就上。不久售票員便會到你面前,拿錢賣票。不管多擠的電車,賣票的挎?zhèn)€大錢兜子,總在人群里擠來擠去。沒有現(xiàn)在公車的服務員舒服,坐著賣票。電車的車場,南場在崇文門外磁器口東。過去此地比較空曠,自從電車設場在此,也逐漸興旺起來,北場在西直門大街路北。從前電車上的售票員不但能說,而且有禮貌,態(tài)度也好。有上年歲的老頭兒、老太太,他馬上攙上一把,扶到車上:“哪位?讓個座兒,給老者坐?歲數(shù)大的人,站不住啊!”每到一站,售票員老早就喊:“王府井!燈市口!”每站開車前:“還有下的沒有?燈市口!”假若是外地人來,坐鐺鐺車,若對售票員說:“我要到前門大街下車,我沒來過,到站,請勞駕告訴我。”等到前門站的時候,售票員會告訴他:“前門到啦!剛才那位,下車吧!”

    從前的電車上,很少乘客都擠在門口兒,讓里邊空著許多,是售票員隨時維持車里秩序。每一路車在機車前上頂都有個木牌標明哪一路,在司機上面有一塊一尺多長、四寸寬的玻璃小閣,如第二路向北開,標有北新橋三個字,如開往天橋,司機舉手一搖就搖天橋兩個字,回場車有回場兩字。每天早晨五點半出場,下午晚間十點半以后回司機和售票員都很艱苦,每天早班在夜間二三點就得步行到場,回廠后步行回家。那時是沒有接送員工上下班的班車。

    查票員又稱稽查員。高級查票員是毛料制服,袖口分等級,有一道或二三道紅線。在車開行時候,中途上來查票。

    六、時代的變遷

    舊北京的電車是私營,名為北平電車股份有限公司。“七七事變”后,在敵偽統(tǒng)治下,由于物價上漲,電車公司入不敷出,車輛損毀,無力修理,車輛也已陳舊。偽北京市政府曾貸款救濟,由日本購進機車數(shù)輛。

    抗戰(zhàn)勝利后,在國民黨統(tǒng)治的三年中,官兵坐車不買票,物價飛漲。電車公司員工無法開支,靠向銀行貸款維持。車輛老舊,無力修復。直到1948年,全市電車日出車僅有幾輛,而且擁擠不堪。老幼婦孺很難擠上,青年人都從窗口進入。拖車后邊有人,車頂也有人。這時電車公司,就要倒閉了。

    解放后,北京市政府開始恢復市區(qū)交通,召回離場員工,日夜搶修車輛。電車公司恢復了新貌,日出車達百輛,并把第二路由北新橋延長到東直門。修造廠工程師們對以前進口的8輪車進行分析,取其所長,設計成功52式8輪有軌電車。這種車與法國車的不同之處是車身更長,為12米,寬和高也有所增加,標準定員數(shù)也增加至70人。司機是坐姿駕駛。這種型號電車行車更平穩(wěn),震動小,有6個車門,一級踏步低,乘客上下方便。

    有軌電車最初時車身是棕色的,從民國二十五年開始,逐步將車身改為綠色。解放后,除8輪有軌電車外,其他的車身均改為下半部棕色,上半部米黃色。新研制成功的52式8輪有軌電車的車身顏色則是上部為米黃色,下部為深紅色,顏色鮮艷的有軌電車伴隨著“鐺鐺”的聲音,穿梭在城市間,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950年3月6日,根據(jù)蘇聯(lián)專家的建議,北京開辟真正的環(huán)路車,左右環(huán)對開,左環(huán):由平安里經西單、東單、北新橋、地安門返平安里,右環(huán)方向相反。

    環(huán)路車1959年3月10日停駛。1956年7月10日為配合迎接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建設工程,新開辟第八路,由西直門經西四、西單、司法部街、前門、天橋一巷、紅橋至北京體育館,第八路1958年10月4日停駛。

    由于都市建設發(fā)展的需要,市內有軌電車更換了無軌電車,鐺鐺車的鈴聲從此便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

    七、重回前門大街

    奧運會前夕,北京市對前門大街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繕,再現(xiàn)了上世紀30年代老北平前門大街鼎盛時期的風貌。除了恢復有軌電車之外,正陽橋五牌樓依照文字和歷史照片記載在原址上進行了原貌復建,大街兩側的很多老字號正在恢復歷史上由狀元或者皇帝提的牌匾。同時,九尺寬的白石御道也再現(xiàn)前門大街中央。

    如今的鐺鐺車復原了老式電車的結構形式,一次充電空載可運行16公里,循環(huán)充放電次數(shù)可達5萬次以上,同時也告別了車上長長的“辮子”,也不用再載桿拉線,而現(xiàn)留存車身上方的兩條短“辮子”是裝飾性的遺存。

    新鐺鐺車還采用了多項人性化的設計,比如為了方便乘客乘車時收看新聞、時事,安裝了移動電視;為了方便殘疾人上下車,加裝了輪椅渡板,設置了殘疾人席和殘疾人扶手;為了降低車內噪音,地板采用了新型環(huán)保材料-泡沫鋁地板。

    現(xiàn)在這兩輛車的名字分別叫“前門一號”和“前門二號”。在全長840米的軌道行駛單程不到10分鐘。啟動后設珠市口站,在月亮灣處兩條“八”字型軌道分別向東西轉彎,是專門維修用的軌道,軌道采用了樹脂固定技術?,F(xiàn)在電車未在珠市口站停車,每次運行只走全程,中途不停車。

    目前,北京有資格駕駛此車者只有7人,兩位為交警部門教官,5位為天街公司駕駛員。車票價定為20元人民幣。經區(qū)政府批準,0號車票由崇文區(qū)檔案館收存,1號票由前門歷史博物館收存,啟動之日售票從2號票開始。鐺鐺車運營的時間為早9時至晚10時,冬季至晚9時。

    八、鐺鐺車的北京音

    在老北京居民的嘴里,有軌電車被稱為鐺鐺車,發(fā)音為“diangdiang”,尾綴是北京土話的兒化音。因為老北京的街道狹窄,有軌電車又多在繁華商市區(qū)行駛,軌道上有時經常有身挑肩扛的人占道走路,站立駕車的司機,不斷地用腳底踩動鈴鐺,發(fā)出鐺鐺聲,以提醒行人和其他車輛避讓。銅鈴的響聲就如同當今的汽車喇叭的作用。老百姓以聲取意,眾口一詞,終至約定俗成,相沿成習,便用鐺鐺車當做有軌電車的代名詞了。所以1936年出版的《國語詞典》中,專門列出“鐺鐺車兒”詞條,正式的解釋即“電車之俗稱”;1985年出版的《北京方言詞典》里,也還保留了這個詞條和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