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涎
yě hú xián
  • 拼 音:yě hú xián
  • 注 音:ㄧㄜˇ ㄏㄨˊ ㄒㄧㄢˊ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據(jù) 宋 曾敏行 《獨(dú)醒雜志》卷七載:“ 捷 能使人隨所思想,一一有見(jiàn),人故惑之。大抵皆南法,以野狐涎與人食而如此。其法:以肉置小口罌中,埋之野外,狐見(jiàn)而欲食,喙不得入,饞涎流墮罌內(nèi),漬入肉中。乃取其肉,曝為脯末,而置人飲食間。”因以“野狐涎”指迷惑人的話。 后蜀 何光遠(yuǎn) 《鑒戒錄·旌論衡》:“説法謾稱獅子吼,魅人多是野狐涎。”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一折:“則你那癆病損的身軀難過(guò)遣,可怎生添上喘,央及殺粉骷髏也吐不出野狐涎?!?清 朱彝尊 《醉太平》曲:“野狐涎笑口,蜜蜂尾甜頭,人生何苦鬭機(jī)謀,得抽身便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