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fú yóu mù
解釋:屬古翅類,具網(wǎng)狀翅脈,靜止時豎立不折疊,具退化的咀嚼式口器,胸部各節(jié)并合不緊密,腹部具尾須和中尾絲,原變態(tài)。通稱“蜉蝣”。
蜉蝣起源于古生代,現(xiàn)存種類保留著一系列祖征和獨征,它們對探討和研究有翅昆蟲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很早就引起了人類的注意。
蜉蝣目(Ephemeroptera)目名源自希臘文εφημερο?,意為 “僅一天的生命”。蜉蝣的法文稱謂(Ephemères)也源于此。其在德文中的稱謂(Eintagsfliegen)也是“進有一天生命的昆蟲”之意。在英文中,蜉蝣一般通稱為mayfly,指其在春夏之交常大量發(fā)生。
蜉蝣是一類獨特而美麗的昆蟲。它的稚蟲生活在水中,羽化后成為亞成蟲。亞成蟲再蛻皮一次就變?yōu)槟芙晃?、產(chǎn)卵的成蟲(個別種類的亞成蟲也能交尾產(chǎn)卵)。亞成蟲和成蟲都能夠在空中飛行。成蟲體壁薄而有光澤,常見為白色和淡黃色。有翅一對或兩對,飛行時振動頻率很小。腹末有長而分節(jié)的終尾絲兩或三根,飛行時在空中隨風(fēng)飄動。又由于成蟲期蜉蝣不飲不食,腸內(nèi)貯有空氣,身體比重較小,故蜉蝣飛行姿態(tài)十分優(yōu)雅美麗。
蜉蝣羽化具有時間性,大多在春秋兩季。而且種群的羽化時間往往比較集中,一般為春夏之交的黃昏時分。因此有時在水面上方會看到有大量的蜉蝣在飛舞。蜉蝣成蟲的生活期很短,一般為幾小時至幾天,超過十天的極少。剛蛻皮的成蟲就進行交尾,完畢后雄蟲就大都立即死去,雌蟲產(chǎn)卵后也就死亡了。大量蜉蝣幾乎同時死亡后跌落水面,成為水生動物的良好餌料。
也許正是蜉蝣的美麗、成蟲極短的生活期以及有時水面會漂浮大量死亡了的蜉蝣,自古以來,這類“短命的昆蟲”引起了人們的極大注意,成為哲人感嘆和文人詠懷的極好材料。又由于蜉蝣的古老性和獨特性,是現(xiàn)存的一類活化石,對研究有翅昆蟲的起源和進化極具價值,因此也成為生物系統(tǒng)學(xué)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