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

  • 詳細解釋


     【全書簡介】

    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fā)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yè),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裴松之注引)《三國志》里面的人物眾多,以多個主人公做線索,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后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jīng)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chuàng)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tài)上有所不同?!度龂萘x》對后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臺,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即出現(xiàn)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jù)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chuàng)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xiàn)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倆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云,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xiàn)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于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坍嫷慕?00個人物形象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趙云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大義胸懷,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真實的曹操是有不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薄云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和演義中的差別很多。但是歷史上的劉備確實也是仁德為懷,感人至深的。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等戰(zhàn)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蕩氣回腸、感人肺腑。給讀者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開創(chuàng)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xiàn)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fā)展。

    【作者簡介】

    羅貫中,明(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籍貫山西太原府,一說山西省祁縣;一說山西省清徐縣;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huán)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粉妝樓》、據(jù)說和施耐庵合著《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yōu)”、“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jīng)作傳。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賈仲明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xù)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xiàn)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jīng)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zhí)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tǒng)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tǒng)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zhí)莆宕费萘x》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鴉谷滅巢皆寂寞,并州塵路總荒涼。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章回目錄】

    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五回 發(fā)矯詔諸鎮(zhèn)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zhàn)呂布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zhàn)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huán)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九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zhàn)呂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zhàn)嚴白虎

    第十六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y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云長掛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三十回 戰(zhàn)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淪 徐庶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zhàn)長江孫氏報仇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干中計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tǒng)巧授連環(huán)計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zhàn)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五十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云長義釋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zhàn)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云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zhàn)張文遠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xù)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谂P龍吊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五十九回 許褚裸衣斗馬超 曹操抹書間韓遂

    第六十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趙云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二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六十三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tǒng) 張翼德義釋嚴顏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zhàn)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關云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jié)

    第七十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jù)漢水趙云寡勝眾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 云長攻拔襄陽城

    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zhàn) 關云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云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zhàn)沔水 關云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圣 洛陽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y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shù)終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xù)大統(tǒng)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zhàn)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zhí)

    第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八十九回 武鄉(xiāng)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xiāng)侯罵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克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發(fā)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陣辱仲達

    第一百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

    第一百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一百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第一百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一百九回 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

    第一百十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1]

    第一百十一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壽春于詮死節(jié) 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斗陣破鄧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詔班師后主信讒 托屯田姜維避禍

    第一百十六回 鐘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圣定軍山

    第一百十七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zhàn)死綿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一百二十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tǒng)

    【人物統(tǒng)計】

    在《三國演義》的教學和研究中,有一個習慣性的錯誤:說《演義》“總共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建國以來出版的幾種比較權威的文學史、小說史,大多如此敘述;直到最近出版的一些文學史、小說史、辭典,仍然沿襲此說。以訛傳訛,實不可不辨。

    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的說法,其實源于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那份《三國志宗僚》。但這里卻包含一連串的錯誤:

    第一,《三國志宗僚》共列508人,以往的學者們并未仔細點數(shù),只是約莫估計一下,便提出“四百多個人物”之說,即使是對《三國志宗僚》而言,也是不準確的。

    第二,更為重要的是,《三國志宗僚》大致抄錄自陳壽《三國志》目錄(包括紀、傳和附傳),其中一些人物,如蜀漢方面的諸葛喬、陳祗、衛(wèi)繼、常播,曹魏方面的袁渙、張范、涼茂、徐奕、何夔、邢颙、鮑勛、司馬芝、溫恢、鄭渾、倉慈、閻溫,東吳方面的孫慮、孫霸、孫奮、士燮、賀齊、鐘離牧、胡綜等等,根本就沒有在《三國演義》中出現(xiàn);

    第三,同樣重要的是,《三國演義》中的許多人物,也根本沒有列入《三國志宗僚》,如蜀漢方面的陳式、鄧良、樊建、費觀、高翔、胡濟,曹魏方面的陳騫、陳泰、鄧敦、丁斐、董尋、郝昭、桓嘉、蔣干,東吳方面的喬國老、大喬、小喬、丁封、全端、全懌、沈瑩、張布、張悌、趙咨,其它政治集團的何進、皇甫嵩、韓馥、張濟、樊稠、韓暹、楊奉等,都是如此;至于《三國演義》虛構的許多人物,當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國志宗僚》。

    由此可見,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之說乃是粗枝大葉的產(chǎn)物,完全是錯誤的。

    那么,《三國演義》究竟寫了多少人物呢?在《三國演義辭典》(巴蜀書社出版)的《人物》部分總共列出1258個詞條;除去28個互見條目(如“阿斗”、“后主”、“先主”等), 實際介紹《演義》寫到的人物總共1230個。這些人物,絕大多數(shù)都是有姓有名,總計大約1000人;極少數(shù)沒有姓名者,也與其它人物有明確的親屬關系(如“司馬昭妻”、“董卓之母”、“徐庶之母”等)。

    因此,正確的說法是:《三國演義》一共寫了1798人,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約1200人,確實是古代小說中寫人物最多的巨著?!度龂萘x》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有的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的不足之處是人物性格缺乏發(fā)展變化,有的人物渲染夸張過分導致失真。

    【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于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后呼應,彼此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zhàn)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zhàn)爭,并能寫出每次戰(zhàn)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運用,指導作戰(zhàn)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彝陵之戰(zhàn)等,每次戰(zhàn)爭的寫法也隨戰(zhàn)爭特點發(fā)生變化,在寫戰(zhàn)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zhàn)爭的前奏、余波,或者戰(zhàn)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表現(xiàn)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zhàn)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lián)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xiàn)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huán)境,表現(xiàn)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云“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jīng)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個方面,加以夸張,并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于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表現(xiàn)其復雜的性格。

    2.它長于描述戰(zhàn)爭。全書共寫大小戰(zhàn)爭四十多次,展現(xiàn)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彝陵之戰(zhàn)最為出色。對于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zhàn)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并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zhàn)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zhàn)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xiàn)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

    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shù)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jié)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墒亲髡邊s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于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jié),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后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

    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于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chuàng)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度龂萘x》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fā)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批評是很中肯的。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志》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F(xiàn)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梢哉f,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yè)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夸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并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tǒng)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夸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失敗”一面,給人以“仁慈”和“重義”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xiàn)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英雄“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馬超投降劉備后,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杰,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傊?,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yōu)”,“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jié)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fā)”,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jù)的話,那么,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fā)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后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zhàn)守大計。赤壁戰(zhàn)后,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fā)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zhàn)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藝術缺陷】

    首先是歷史的宿命循環(huán)論,在毛本中得到強化,還有就是作者具有十分強烈的封建思想和局限性,并且各種封建迷信在其間,這都是在閱讀時應該剔除的封建糟粕,除了在原著中保留,其它改寫本基本刪除了這些東西。

    《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fā)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批評是很中肯的。

    【書與史實】

    《三國演義》與史實

    《三國演義》是根據(jù)《三國志》寫的。清代著名學者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演義里許多精彩的情節(jié)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

    民初五四運動后,反傳統(tǒng)派學者積極澄清《三國志》,以對諸葛亮、關羽、劉備傳統(tǒng)正面人物進行再評價,胡適、魯迅等革新派學者也帶頭從釋《三國演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出于澄清真實歷史,再加上毛澤東本人對曹操的個人喜好,還有最近的“學術超男”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品三國》等。新中國學者在改革開放前常繼承反傳統(tǒng)派學者對諸葛亮、關羽等人物解釋,援引《三國志》駁斥《三國演義》。

    張飛的字:張飛字益德,不是翼德。

    桃園結義:劉關張沒有結拜,只是情若兄弟。關羽年齡甚至比劉備還大。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雙股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青釭劍等為虛構。

    張飛鞭督郵:是劉備干的,因督郵拒見劉備,劉備大怒下杖打督郵。

    曹操獻七星刀:虛構,演義中曹操借獻刀刺殺董卓未遂,實是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連夜?jié)撎踊剜l(xiāng)里。

    孫堅之死:由于只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中流矢死于峴山。

    陶謙:陶謙為人與史實不符。

    關羽徐州誅車胄:也是劉備干的。

    土山約三事:雖然“土山約三事”,但是關羽也是因為劉備家眷的緣故投降。

    衣帶血詔:確有此事,但是馬騰是一個帶有強盜性質的軍閥,攻打李郭不過是私人恩怨。

    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zhàn)敗后,不知去向。并沒有成為關羽的坐騎。

    關羽誅文丑:文丑死于曹軍亂軍之中??赡苁顷P羽、張遼或徐晃的士兵所殺。

    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家奴與門客,并非被于吉嚇死。

    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后,沒有經(jīng)過五關,而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但是,不能否認中途沒有阻攔。

    郭嘉遺計定遼東:虛構劇情,郭嘉暴斃而亡,年三十八,沒留下任何計策,此計是曹操自己的計謀。

    關羽古城斬蔡陽:還是劉備干的,地點也并非古城。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不多。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徐庶跟隨劉備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及后更當上魏國重臣。

    諸葛亮火燒博望坡:又是劉備干的,當時諸葛亮并未出山。

    諸葛亮火燒新野:歷史上沒有記載,為羅貫中杜撰。

    長板坡趙云七進七出:應為長坂,趙云只是護送劉備家小撤退,沒有七進七出此事。趙云當時名氣還不大。

    糜夫人跳井:正史沒有記載 。

    劉琮遇害:獻出荊州后,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殺,后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為諫議大夫。

    吳國太:虛構出的一個人物。

    舌戰(zhàn)群儒:只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zhàn)派、主和派相爭日盛。諸葛亮只是節(jié)使。

    周瑜智算蔣干:實蔣干赤壁之戰(zhàn)之后游說周瑜不成。

    太史慈在207年就病逝,沒有參加赤壁之戰(zhàn)。

    諸葛亮智激周瑜:應該是諸葛亮智激孫權。

    草船借箭:并無此事,相似事件發(fā)生在孫權于濡須塢之戰(zhàn)。

    苦肉計:確有黃蓋詐降,但苦肉計應無。

    闞澤:闞澤為東吳重臣,是受孫權尊重的人物,從未參與過軍事行動。

    龐統(tǒng)獻連環(huán)計:連環(huán)是曹操之決策,龐統(tǒng)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zhàn)。

    孔明求東風:純屬虛構,江東冬至時日,巧有東南風。

    赤壁之戰(zhàn):無論《魏書》還是《蜀書》都記載曹操是與劉備交戰(zhàn)敗退,孫權軍確有參加此場戰(zhàn)役,但難獲全功。

    周瑜:并非軍事奇才,事實上除了赤壁之戰(zhàn)以外幾乎毫無表現(xiàn)。

    華容道:劉備領兵追截兵敗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南郡之爭:沒有發(fā)生,是周瑜死后孫權將江陵借給劉備。借江陵(當時荊州被曹,孫,劉三人瓜分,孫權并沒有權利“借荊州”)只是魯肅出的主意,為了給曹操多一個強敵。

    關羽戰(zhàn)黃忠:劉備征荊南,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

    孫劉聯(lián)婚: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聯(lián)姻,不過在《烈女傳》中確有描寫她投江的記載。而且也不是周瑜出的主意,而是孫權自愿的。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無采用周瑜之美人計。

    周瑜心胸狹窄:史書記載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風。而與諸葛甚至未曾見面,何來嫉妒之說呢?

    三氣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世。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于巴丘。并非被諸葛亮的才智氣死。

    三江口臥龍吊孝:吊周瑜是龐統(tǒng),不是諸葛亮。

    周瑜與孔明:從赤壁之戰(zhàn)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

    馬超興兵:正與史實相反,馬超起兵在先,令到馬騰遇害。

    割須棄袍:戰(zhàn)況確實很激烈,但是是馬超吃的敗仗,而官史并無載割須棄袍。

    許褚裸衣戰(zhàn)馬超:沒有記載,馬超甚至被許褚瞪得不敢動。

    張松獻圖:應為劉備詢問張松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于是張松繪制了地圖給劉備。

    落鳳坡:該為龐統(tǒng)進攻雒城時中箭死去。

    馬超戰(zhàn)張飛:是馬超私自寫信給劉備請求投降,并無小說中張飛和馬超大戰(zhàn)兩百余回合不分勝負,后被諸葛亮招降一事。

    征漢中:征漢中時的總指揮是劉備,法正參謀。

    計奪天蕩山:純粹虛構。

    定軍山:夏侯淵陣亡于劉備軍夜襲,雖非黃忠陣斬,但是黃忠在這一戰(zhàn)功勞很大。

    曹操殺楊修:楊修并非在曹操撤兵前夕被殺,實際上是曹操撤兵后才殺的,在正史中并無曹操殺楊修后與蜀軍再戰(zhàn),并被魏延射掉門牙的事。

    五虎大將:劉備并沒有封“五虎大將”,只封了前,左,右,后四大將,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五虎將是因為三國志中把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的傳記放在同一章。后世稱之蜀之五虎。

    周倉、胡班:虛構人物,歷史上沒有記載。胡班可能指蜀將吳班。

    關羽單刀會:事實上是魯肅在陣前邀請關羽討論荊州的事情,雙方并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

    刮骨療傷:此時華佗于赤壁之戰(zhàn)已經(jīng)死了,是一般的軍醫(yī)操刀。

    水淹七軍:時值秋天,大雨連綿,漢水暴漲,關羽運用天時、地利趁水勢挾水軍引兵大破名將于禁,擒斬龐德并率軍急攻。

    關羽麥城拒降:未有記載,是被擒后拒降。

    玉泉顯圣、追命呂蒙:玉泉顯圣改編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呂蒙是病死。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關平:關羽長子,不是義子,隨羽臨軍,三國志里只出現(xiàn)兩次名字。

    關興:弱冠(近二十歲)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監(jiān)軍,文武雙全,深得諸葛亮器重。于夷陵之戰(zhàn)后數(shù)年死去。

    張苞:雖稱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張遵。

    糜芳:未見逃回蜀營被凌遲處死情事,夷陵戰(zhàn)后倒有隨賀齊出征魏國蘄春地區(qū)的事情。

    闞澤推薦陸遜:陸遜在荊州原本就是呂蒙的副手,呂蒙去世之后,自然是陸遜接管東吳西線防務。

    夷陵之戰(zhàn):吳軍總共十余萬,蜀軍八萬,并非以少勝多,不過吳軍確實士氣較低。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戰(zhàn)中為孫權立了戰(zhàn)功,砍殺馮習等人,死于234年

    白帝托孤:劉備臨終是托孤與諸葛亮和李嚴二人,但仍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八陣圖:八陣圖是諸葛亮所作的兵法圖陣,不是神怪石陣、迷宮。

    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七擒孟獲。但《漢晉春秋》及《華陽國志》中有說過“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而鄂煥、祝融、孟優(yōu)、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說所創(chuàng)作。

    六出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其中五次戰(zhàn)績分別為:第一次敗于街亭,第二次配合東吳作戰(zhàn),攻城不下,但在撤退中斬殺大將王雙(與演義基本相同),第三次攻取武都和陰平兩郡成功,并擊敗郭槐,第四次大敗司馬懿,第五次司馬懿不敢出戰(zhàn),但是諸葛亮病死(此役蜀軍將國境線向前推進了很多,而后姜維北伐又一次推進)。

    司馬懿與諸葛亮:諸葛亮頭三次北伐時,魏軍并非司馬懿統(tǒng)領而是曹真。

    失街亭:魏軍總指揮為張頜,非司馬懿。

    空城計:街亭戰(zhàn)敗后,魏軍并未對蜀軍進行追擊。諸葛亮只是曾把西縣的民眾與糧草遷移而已。且當時魏軍主將也非司馬懿,真正空城計則是由魏將文聘,蜀將趙云用過的。

    氣死曹真:曹真病死于洛陽。

    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隨軍出戰(zhàn)。(其實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許不如他“氣”死的這兩個人)

    火燒上方谷:諸葛亮大破魏軍于鹵城,司馬懿僅以身還保營?!度龂尽肺刺嵊煤畏N戰(zhàn)法大破魏軍。陜西鄉(xiāng)野傳說與演義無大異;上方谷,一說葫蘆谷,疑為鹵城的渾稱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并非諸葛亮遺計,《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后,蜀軍秘不發(fā)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fā)覺,驅軍追趕。兩軍相近時,蜀漢將軍姜維和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做勢佯攻,司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軍入谷然后發(fā)喪。當時在蜀中就傳開了“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笑話。

    魏延反叛,被馬岱誅殺:魏延與楊儀不和,在諸葛亮死后不服從調遣,相爭失敗后被殺。在諸葛亮生前魏延得到重用,亦無“逼成反骨”之說。

    九伐中原:事實上姜維只有八次北伐,其中勝敗均等。而八次北伐的過程大多屬于虛構。

    地理大搬家: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邊,把陳倉移到街亭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的斜谷旁,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

    【書中詩篇】

    《三國演義》篇首詞

    作者:楊慎(明)《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篇尾詩

    高祖提劍入咸陽,炎炎紅日升扶桑;光武龍興成大統(tǒng),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咸池傍!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劉焉父子據(jù)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陶謙張繡公孫瓚,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zhèn)中土。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愿扶主;東西奔走恨無家,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先取荊州后取川,霸業(yè)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將天補;

    何期歷數(shù)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丕睿芳髦才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臺前云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shù)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

    【歇后語錄】

    歇后語

    1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2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3 孔明給周瑜看病----對癥下藥

    4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5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6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7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8 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

    9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10 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11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yī)

    12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13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14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15 張飛戰(zhàn)關公----忘了舊情

    16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飛)

    17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18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19 關帝廟里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20關云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21 關云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22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23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24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25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26 關羽戰(zhàn)李逵----大刀闊斧

    27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28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29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30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31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2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33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人在心不在

    34 蔣干盜書----上了大當

    35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

    36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37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38 曹操戰(zhàn)宛城--大敗而逃

    39 關老爺做木匠——大刀闊斧

    40 諸葛亮娶丑妻——為事業(yè)著想

    41 關云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42 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43劉備娶妻-----人人皆知

    【三國成語】

    三顧茅廬

    鞠躬盡瘁

    吳下阿蒙

    如魚得水

    望梅止渴

    樂不思蜀

    單騎救主

    舌戰(zhàn)群儒

    過關斬將

    火燒連營

    七擒七縱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老生常談

    赤膊上陣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敗走麥城

    水淹七軍

    借刀殺人

    【衍生作品】

    《三國演義》傳了出國外,日本人非常喜歡這類題材,改編成漫畫或動畫不下數(shù)十次。如橫山光輝的作品“橫山光輝三國志”,日本將《三國演義》普遍被稱為《三國志演義》,只是有為數(shù)不少日本人習慣略稱其為《三國志》,也由于《三國志》(其實是《三國演義》)題材于日本地區(qū)頗受歡迎,加上此略稱廣為流傳,也導致有一部分人仍舊以為日本地區(qū)所稱的《三國志》為正史。市面上也有不少以三國作背景的電腦游戲和電玩游戲,著名的有日本光榮公司的“三國志”、真·三國無雙 等。中國大陸有《QQ三國》,《熱血三國》,《泡面三國》,《三國風云》等,臺灣的有《終極三國》、《傲世三國》、《幻想三國志》等。

    【央視版三國】

    劇集信息

    片名:三國演義

    拍攝年份:1990年~1994年

    總投資:1.7億人民幣

    動用群眾演員:40萬人次

    參拍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39811部隊,北京軍區(qū)52854部隊、51056部隊,南京軍區(qū)83226部隊、83235部隊、83422部隊,成都軍區(qū)77226部隊。

    建成影視基地兩座

    拍攝地: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云南

    劇組資料

    總監(jiān)制:王楓

    監(jiān)制:戴臨風 楊偉光 張?zhí)烀?于廣華

    總策劃:王楓

    總制片:任大惠

    制片人:周明 劉瑾如

    編?。憾偶腋?朱曉平 劉樹生 葉式生 周鍇 李一波

    總導演:王扶林

    導演:蔡曉晴 張紹林 孫光明 張中一 沈好放

    總攝像/照片攝影:李耀宗

    總美術:何寶通

    主題曲作詞:王健

    主題曲作曲:谷建芬

    音樂:李一丁 王憲

    主題曲演唱:楊洪基

    片尾曲演唱:毛阿敏

    插曲演唱:劉歡 呂繼宏 萬山紅 毛阿敏 戴建明 崔金浩 楊洪基

    演員導演:李法曾 王貴娥 顧鳳莉 周麗華

    主要演員:鮑國安 唐國強 孫彥軍 陸樹銘 李靖飛 吳曉東

    歌曲:

    《滾滾長江東逝水》——主題曲(楊洪基)

    《歷史的天空》——片尾曲(毛阿敏)

    《這一拜》——劉關張?zhí)覉@三結義橋段(劉歡)

    《烈火雄風》——呂布歸降董卓橋段(呂繼宏)

    《貂禪已隨清風去》——鳳儀亭橋段(萬山紅)

    《淯水吟》——宛城之戰(zhàn),典韋、鄒氏橋段(毛阿敏)

    《有為歌》——三顧茅廬、隆中對橋段(戴建明)

    《民得平安天下安》——劉備攜平民渡江橋段(崔金浩)

    《當陽常志此心丹》——長坂坡趙云趙子龍單騎救主橋段(崔金浩)

    《丈夫歌》——周瑜群英會橋段(呂繼宏)

    《短歌行》——曹操橫槊賦詩橋段(楊洪基)

    《子夜四時歌》——甘露寺橋段

    《江上行》——關羽單刀赴會橋段(崔金浩)

    《七步詩》——曹丕曹植子嗣之爭橋段(劉歡)

    《哭諸葛》——諸葛亮五丈原歸天橋段(劉歡)

    分集名稱

    第一部 群雄逐鹿

    第二部 赤壁鏖戰(zhàn)

    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四部 南征北戰(zhàn)

    第五部 三國歸一

    演員列表

    東漢部分

    袁志光飾張角 馬精武飾張寶 尤世軍飾張梁 呂中飾董太后

    鄭天瑋飾何太后 張福元飾何進 朱峰飾漢少帝 尹申飾少年漢獻帝 蘇可飾青年漢獻帝

    鮑大志飾中年漢獻帝 謝志堅飾張讓 魏英明飾段珪 蘇建宇飾蹇碩

    龐大新飾潘隱 李明(鳴)飾曹節(jié) 楊兆權飾盧植 韓新民飾鄭泰

    劉龍飾董承 施長金飾王子服 秦昭飾蔡邕 譚宗堯飾王允

    丁志誠飾吉平 劉建為飾伍孚 芮麗容飾丁原 里坡飾董卓

    畢彥君飾李儒 嚴燕生飾李肅 張光北飾呂布 劉巖飾呂布之女

    陳紅飾貂蟬 高寶寶飾嚴氏 李建義飾青年陳宮 修宗迪飾中年陳宮

    高亞麟飾宋憲 姜超飾魏續(xù) 陳友旺飾袁術(討董)王福生飾袁術(壽春)

    洪宇宙飾袁紹(討伐董卓) 李慶祥飾袁紹(官渡)鄧曉光飾袁譚

    韓善續(xù)飾張繡 于偉杰飾胡車兒 魏慧麗飾張繡嫂鄒氏

    王顯飾審配 姜彤飾審榮 王志強飾沮授 張連仲飾田豐

    郭壽陽飾郭圖 謝加起飾顏良 蘇德斯琴飾韓猛 周萬紅飾淳于瓊

    王洪濤飾紀靈 黃文俊飾馬騰 王奕飾韓遂 張達飾劉表 劉曉媚飾蔡夫人

    梁遲飾劉琮 張瞳飾陶謙 鄭榕飾孔融 馬玉良飾張魯

    王忠信飾伏完 陳之輝飾鮑信 劉紹春飾鮑忠 周中和飾張任

    劉宗仁飾劉璝 王志剛飾泠苞 蘇民飾司馬徽 趙小川飾崔州平

    馬書良飾石廣元 嚴鳳歧飾孟公威 王忠信飾華佗 狄鳳程飾督郵

    黃小立飾韓玄 薛文成飾鮑隆 劉樺飾潘鳳 佟小虎飾秦慶童

    孫杰飾許貢 曹世驤飾呂伯奢 袁志光飾祖弼 王寶奇飾華雄

    吳剛、王剛、劉樺飾許貢三門客

    曹魏部分

    鮑國安飾曹操 李鳳英飾卞氏 楊俊勇飾曹丕 沈龍飾曹彰

    王良波飾曹植 王光輝飾曹睿 安志懿飾曹芳 姬晨牧飾曹髦

    汪涵飾曹奐 鄭強飾曹真 康銘飾曹爽 孫振才飾曹訓

    遲重根飾曹羲 邰祖輝飾曹仁 巴拉珠爾飾曹洪 巴拉珠爾飾夏侯惇(官渡)

    魯建國飾夏侯惇(赤壁) 錢玉林飾夏侯淵 焦玉成飾夏侯尚 石天生飾夏侯霸(在魏)

    沈雙存飾夏侯霸(歸蜀) 王基明飾夏侯懋 楊立新飾夏侯杰 徐少華飾張遼(官渡)

    張亞坤飾張遼(赤壁)王衛(wèi)國飾張遼(合肥/逍遙津) 田野飾張虎 霍爾查飾徐晃(官渡)

    劉洪林飾徐晃(赤壁)尼格木圖飾徐晃(戰(zhàn)馬超) 謝東飾徐晃(戰(zhàn)關羽) 王建國飾許褚(青年)

    盧映飾許褚(中年) 陳之輝飾許褚(戰(zhàn)馬超) 韓東飾許褚(洛陽)譚建昌/徐偉如飾張郃(赤壁)

    王化南飾張郃(定軍山)邢國洲飾張郃(祁山)芒萊飾高覽 張甲田飾典韋 畢力格圖飾文聘

    斯琴畢力格飾于禁(青年)齊克建飾于禁(中年) 張英武飾李典(青年) 桑寶飾李典(中年)

    沈龍飾樂進 張元鵬飾龐德 楊子斌飾韓浩 霍爾查飾劉岱 芒萊飾王忠

    蔣愷飾郭嘉 澹臺仁慧飾徐庶母 翟萬臣飾徐庶 戴敬國飾程昱(官渡)

    于連増飾程昱(青年)徐永亮飾賈詡(中年) 李緒良飾賈詡(宛城) 顧嵐飾荀彧

    于家乃飾荀攸 杜振西飾賈逵 張國臣飾李伏 田裕民飾許芝

    馬玉森飾劉曄 魏憲飾劉曄 周惠林飾毛玠 馬興躍飾辛毗 鈕荼亮飾陳珪

    王長立飾陳登 馬吉春飾蒯越 劉義飾蔣濟 常玉平飾郭淮(南征北戰(zhàn))

    孫啟成飾郭淮(三分歸一) 劉庚飾鐘繇 管越飾鐘會 劉毓濱飾黨均

    王洪光飾鄧艾 吳文慶飾鄧忠 張世軍飾陳群 石小滿飾許攸

    畢彥君飾楊修 王濤飾陳琳 宋戈飾華歆 周舟飾蔣干

    董驥飾王朗 尹華生飾張緝 郝躍國飾夏侯玄 張洪英飾王經(jīng)

    李松橋飾崔諒 高小寶飾楊陵 秦寶林飾馬遵 李世才飾郝昭

    齊文強飾費耀 幺岳飾蔡瑁 李小舟飾蔡中 李化飾蔡和 朱德倉飾張當

    楊軍飾孫禮 楊艾夫飾李勝 文毫飾桓范 許鴻達飾蘇越

    張平飾成濟 蘇德斯琴飾孟坦 莫歧飾王植 劉立偉飾秦琪

    張旭廷飾羌王迷當 段煉飾俄何燒戈 姬崇恭飾師勖 汪瑞飾胡遵

    陳長龍飾秦良 洪宗義飾吳押獄 劉力飾吳妻 張福元飾王垕

    周萬紅飾司番 張元昌飾廷尉 郝躍國飾桓嘉 金才飾徐質

    蜀漢部分

    孫彥軍飾劉備 許娣飾糜夫人(走單騎) 王璐瑤飾糜夫人(赤壁) 伊淑芳飾甘夫人(官渡)

    郭淑萍飾甘夫人(赤壁) 趙越飾孫夫人(孫尚香) 陳婧飾童年劉禪 李華彤飾青年劉禪

    李鐵飾中年劉禪 魯繼先飾老年劉禪 陳旭飾劉諶 壯麗飾崔夫人

    尹力飾劉琦 梁振亞飾劉璋 趙振平飾劉封 唐國強飾諸葛亮

    包海龍飾諸葛瞻 石霓飾諸葛均 王洪武飾黃承彥 祝士彬飾龐統(tǒng)(赤壁)

    金書貴飾龐統(tǒng)(耒陽/川中) 時來群飾法正(成都) 張民甫飾法正(定軍山) 陸樹銘飾關羽

    陳兵飾關平 李威飾青年關興 顧建榮飾中年關興 李靖飛飾張飛

    張克芃飾張苞(少年) 遲國棟飾張苞(中年) 張山飾趙云( 青年) 楊凡飾趙云(青年及中年)

    侯永生飾趙云(老年) 王洪濤飾黃忠 葉鈞飾黃忠(入川) 喬琛飾黃妻

    安亞平飾馬超 陳關欣飾馬岱(青年) 李建平飾馬岱(中年中年) 李保安飾呂凱

    張?zhí)焓骘椊S(青年) 樊志起飾姜維(中年及老年) 張登橋飾姜維母 王文有飾嚴顏(巴郡)

    林中華飾嚴顏(天蕩山) 劉威飾魏延(青年) 王曉穎飾魏延(入川) 王紹文飾魏延(川中)

    王心海飾魏延(中年) 崔岱飾王平 芒萊飾廖化(走單騎) 陳之輝飾廖化(水淹七軍/三分歸一)

    杜文祿飾廖化(南征北戰(zhàn)) 張治中飾馬謖 劉潤成飾周倉 李弘飾費祎

    姬崇恭飾鄧芝(使吳) 李志毅飾鄧芝(北伐) 洪希邁飾郗正 魏德山.飾杜瓊

    郭家慶飾孫乾(官渡)夏均寅飾孫乾(赤壁) 劉龍濱飾伊籍(赤壁) 王輝飾伊籍(荊州/成都)

    朱秉謙飾糜竺(徐州)任東升飾糜竺(荊州) 楊乃煌飾糜竺(荊州) 安基飾簡雍

    劉宏坤飾蔣琬 張勤飾許靖 王志強飾李恢 王忠信飾秦宓

    張于樞飾黃權 王德林飾王累 隗和國飾糜芳 王幼奎飾董允

    張楠飾孟達 張炬飾張松 劉杰飾譙周(南征北戰(zhàn)) 王鳳文飾譙周(三分歸一)

    王顯和飾馬良(青年)萬海豐飾馬良(中年)莫·道爾吉飾張嶷 張浩飾馬忠

    齊文強飾張翼 李世才飾吳班 孟憲禮飾楊儀 袁利堅飾高翔 張世軍飾陳式

    曾革飾黃皓 李保安飾李福 遲重根飾王甫 韓新民飾趙累

    司耕田飾楊鋒 胡戰(zhàn)利飾孟獲 李冬果飾孟優(yōu) 李延魁飾孟節(jié)

    李云娟飾祝融夫人 劉赫飾朵思大王 秦寶林飾董荼那 葉金森飾胡班

    魏德山飾范疆 李寶華飾趙范 蓋克飾趙范嫂樊氏 白利衛(wèi)飾裴緒

    薛勇飾裴元紹 郭家慶飾普凈 張春元飾李輔

    東吳部分

    吳曉東飾孫堅 陳秀英飾吳太夫人 俞若娟飾吳國太 林默予飾吳國太

    濮存昕飾孫策 龔麗君飾大喬 惲漿錚飾幼年孫權 吳曉東飾孫權

    左冰飾孫亮 潘粵明飾孫休 何金龍飾孫峻 劉大剛飾孫綝

    許家瑞飾孫據(jù) 周繼偉飾張昭 孫杰飾張布 洪宇宙飾周瑜

    何晴飾小喬 江金飾喬國老 曹力飾魯肅(赤壁) 馬玉良飾魯肅(柴桑)

    宋邦桂飾魯肅(荊州) 郭沫浪飾呂蒙(赤壁) 張京海飾呂蒙(荊州) 初國良飾呂蒙(白衣渡江)

    高飛飾陸遜 李洪濤飾太史慈 吳桂苓飾黃蓋(壽春) 許福印飾黃蓋(赤壁)

    閆懷禮飾程普(壽春) 陳惠良飾程普(赤壁) 韓東飾甘寧(赤壁) 張玉海飾甘寧(百騎劫營)

    任萌飾程咨 劉紹春飾丁奉(赤壁) 王奕飾丁奉(三氣周瑜及雪中奮短兵) 楊寶河 飾丁奉(虓亭)

    尹偉飾周泰(曲阿) 張瑩飾周泰(虓亭) 朱軍飾韓當 楊勝雁飾蔣欽

    王剛飾凌統(tǒng)(赤壁) 韓增祥飾凌統(tǒng)(合肥) 孫啟成飾潘璋(赤壁) 黑水寬飾潘璋(虓亭)

    種玉杰飾諸葛瑾(赤壁) 汪兆桂飾諸葛瑾 何冰飾諸葛恪 張喜前飾闞澤

    啜二勇飾呂范 楚建富飾步騭 王鷹飾薛綜 趙丕玉飾陸績

    李譚飾嚴畯 王勉之飾張溫 董九如飾程秉 李燕平飾顧雍

    楊友飾魏邈 劉云明飾施朔 張洪順飾周善

    晉國部分

    呂鎖森飾司馬望 唐振環(huán)飾司馬懿(青年) 魏宗萬飾司馬懿 李赤尤飾司馬昭(少年)

    高蘭村飾司馬昭 潘引來飾司馬師(少年) 雷鐵流飾司馬師 韓青飾司馬炎

    韓新民飾賈充 王鷹飾邵悌 劉英魯飾陳泰 趙丕玉飾丘健 蔣崇俠飾胡烈

    【新版三國】

    片名:《三國》(又名:新三國演義)

    導演:高希希

    編劇:朱蘇進

    總制片人:楊曉明、李姝、張申燕

    類型:歷史

    地區(qū):內地

    語言:國語

    進度:2008年9月26日開拍—2009年7月11日殺青

    首播時間:2010年5月2日四大衛(wèi)視聯(lián)合播出

    主要演員:

    陳建斌飾曹 操 于和偉飾劉 備

    張 博飾孫 權 陸 毅飾諸葛亮

    黃維德飾周 瑜 林心如飾孫尚香

    何潤東飾呂 布 陳 好飾貂 蟬

    于榮光飾關 羽 康 凱飾張 飛

    聶 遠飾趙 云 陳奕霖飾馬 超

    王新軍飾魏 延 程相銀飾張 遼

    李奇龍飾夏侯淵 郭 濤飾許 褚

    姚 崗飾徐 庶 王今心飾郭 嘉

    沙 溢飾孫 策 ?!′咃梾巍∶?/p>

    倪大紅飾司馬懿 李依曉飾靜 姝

    劉 競飾大 喬 趙 柯飾小 喬

    聯(lián)合出品: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制作中心

    北京小馬奔騰影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安徽電視臺五星東方影視投資有限公司

    天津電視臺

    北京東方恒和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北京百盟影視策劃有限公司

    北京林高飛樂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吉林省影視劇制作集團

    【三國動畫】

    三國演義動畫版

    中文名:三國演義(共52集)

    英文名: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日本語:最強武將伝 三國演義 (2010年4月4日放送開始)

    類型:動畫

    語言:中文普通話

    原著:[明]羅貫中

    導演: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輝煌動畫公司

    聯(lián)合出品方:中央電視臺青少節(jié)目中心、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輝煌動畫公司

    動畫片制作方: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輝煌動畫公司

    電視節(jié)目聯(lián)合發(fā)行方: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輝煌動畫

    故事目錄

    第一集 桃園結義

    第二集 董卓進京

    第三集 三英戰(zhàn)呂布

    第四集 連環(huán)計

    第五集 鳳儀亭

    第六集 讓徐州

    第七集 移駕許都

    第八集 轅門射戟

    第九集 戰(zhàn)宛城

    第十集 白門樓

    第十一集 煮酒論英雄

    第十二集 關羽約三事

    第十三集 千里走單騎

    第十四集 古城會

    第十五集 官渡之戰(zhàn)(上)

    第十六集 官渡之戰(zhàn)(下)

    第十七集 三顧茅廬

    第十八集 孔明出山

    第十九集 單騎救阿斗

    第二十集 長坂坡

    第二十一集 舌戰(zhàn)群儒

    第二十二集 群英會

    第二十三集 草船借箭

    第二十四集 苦肉計

    第二十五集 借東風

    第二十六集 火燒赤壁

    第二十七集 智取南郡

    第二十八集 甘露寺(上)

    第二十九集 甘露寺(下)

    第三十集 臥龍吊喪

    第三十一集 馬超起兵

    第三十二集 張松獻圖

    第三十三集 劉備入川

    第三十四集 義釋嚴顏

    第三十五集 單刀赴會

    第三十六集 定軍山

    第三十七集 關羽戰(zhàn)龐德

    第三十八集 走麥城

    第三十九集 火燒連營

    第四十集 白帝城

    第四十一集 七擒孟獲(上)

    第四十二集 七擒孟獲(中)

    第四十三集 七擒孟獲(下)

    第四十四集 出師北伐

    第四十五集 收姜維

    第四十六集 空城計

    第四十七集 斗智祁山

    第四十八集 諸葛妝神

    第四十九集 六出祁山

    第五十集 五丈原

    第五十一集 政歸司馬氏

    第五十二集 三國歸晉

    【連環(huán)畫冊】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頁碼:5760 頁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9787532236510

    條形碼:9787532236510

    版本:第1版

    裝幀:精裝

    開本:64

    正文語種:中文

    套裝數(shù)量:60

    連環(huán)畫作者:徐正平、徐宏達、劉錫永、汪玉山、李鐵生、嚴紹唐、張令濤等

    內容簡介:《三國演義》(共60冊)[2]是《三國演義》的連環(huán)畫版,《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本套連環(huán)畫分60冊,分別為:桃園結義、董卓進京、捉放曹、虎牢關、跨江擊劉表、鳳儀亭、犯長安、三讓徐州、李郭交兵、小霸王孫策、轅門射戟、戰(zhàn)宛城、白六樓、煮酒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