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裂體吸蟲liè tǐ xī chóng
裂體吸蟲(Schistosome)成蟲寄生于哺乳動物(包括人)的靜脈血管內,亦稱血吸蟲或住血吸蟲。寄生人體的血吸蟲主要有6種,即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 japonicum),埃及血吸蟲(S.haematobium),曼氏血吸蟲(S.mansoni),間插血吸蟲(S.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蟲(S.mekongi)和馬來血吸蟲(S.malayensis)。其中以日本血吸蟲,埃及血吸蟲和曼氏血吸蟲引起的血吸蟲病流行范圍最廣,危害最大。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主要分布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我國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蟲病。
形態(tài)
1.日本血吸蟲的形態(tài)
(1)成蟲:雌雄異體,蟲體呈圓柱形,外觀似線蟲(圖10-48a)???、腹吸盤位于蟲體前端。雄蟲長 10-20mm,寬0.5-0.55mm,乳白色,背腹扁平,自腹吸盤以下蟲體兩側向腹面卷曲,故蟲體外觀呈圓柱形,卷曲形成的溝槽稱抱雌溝(gynecophoral canal)。雌蟲圓柱形,前細后粗。蟲體長12-28mm,寬0.1—0.3mm。腹吸盤不及雄蟲的明顯,因腸管內含較多的紅細胞消化后殘留的物質,故蟲體呈灰褐色(圖10-48b)。雌蟲常居留于抱雌溝內,與雄蟲呈合抱狀態(tài)(圖10-48c)。
1)消化系統(tǒng):有口、食道、腸管。腸在腹吸盤后分為左右兩支,延伸至蟲體中部之后匯合成單一的盲管。
2)生殖系統(tǒng):雄蟲由睪丸、輸出管、輸精管和貯精囊、生殖孔組成。睪丸多為7個,呈串珠狀排列(圖10-48d)。雌蟲生殖系統(tǒng)包括位于蟲體中部,由卵巢、輸卵管、卵黃腺、卵黃管、卵模、梅氏腺、子宮、生殖孔組成。
(2)蟲卵:成熟蟲卵大小平均為89μm×67μm,淡黃色,橢圓形,卵殼厚薄均勻,無小蓋,卵殼一側有一小棘,表面常附有許多宿主組織殘留物。卵殼內側有一薄層的胚膜,內含一成熟的毛蚴,毛蚴和卵殼間常可見到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油滴狀毛蚴分泌物(圖10-49a,b,c)。
(3)毛蚴從卵內孵出的毛蚴游動時呈長橢圓形,靜止或固定后呈梨形平均大小為99×35μm。周身被有纖毛。前端有一錐形的頂突(亦稱鉆孔腺),體內前部中央有一頂腺,頂腺兩側各有一個側腺。
(4)尾蚴:血吸蟲的尾蚴屬叉尾型(圖10-51),長約280-360μm,分體部和尾部,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
(5)童蟲(圖10-52):尾蚴鉆入宿主皮膚時脫去尾部,進入血流,在體內移行直至到達寄生部位,在發(fā)育為成蟲之前均被稱為童蟲(schistosomulum)。
2.其他6種人體血吸蟲成蟲、蟲卵的形態(tài)區(qū)別
曼氏血吸蟲成蟲、蟲卵的形態(tài)如圖10-53a,b,c,10-54。
埃及血吸蟲成蟲、蟲卵的形態(tài)如圖10-55a,b,10-56。
生活史:血吸蟲的生活史包括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蟲和成蟲等階段(圖10-57a,b)。終宿主為人或其他多種哺乳類動物,中間宿主為淡水螺類(圖10-58,59)。
成蟲寄生于人和多種哺乳動物的門脈-腸系膜靜脈系統(tǒng),雌蟲產卵于腸粘膜下層靜脈末梢內。一部分蟲卵循門靜脈系統(tǒng)流至肝門靜脈并沉積在肝組織內,另一部分蟲卵經腸壁進入腸腔,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不能排出的卵,沉積在肝、腸等局部組織中逐漸死亡、鈣化。
排出體外的蟲卵必須入水才能進一步發(fā)育。入水后,卵內的毛蚴孵出,鉆入釘螺體內,再經過母胞蚴、子胞蚴發(fā)育成尾蚴,尾蚴自螺體逸出并常在水的表層游動,當人或其他哺乳動物與含尾蚴的水(疫水)接觸時,尾蚴迅速鉆入宿主皮膚,脫去尾部后,轉化為童蟲。
穿入靜脈或淋巴管的童蟲隨血流或淋巴液到右心、肺、再到左心,運送到全身。胃動脈和腸系膜上、下動脈內的童蟲可再穿入小靜脈隨血流進入肝內門靜脈,蟲體在此停留并經過一段時間的發(fā)育后,雌、雄合抱移行至腸系膜靜脈,并在此發(fā)育至完全成熟,交配,大約在感染后5周開始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