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貘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馬來貘又叫亞洲貘、印度貘,是貘類中最大的一種。哺乳綱,貘科,拉丁名Tapirusindicus,英文名MalayanTapir。具有長長的鼻子,鼻子相當(dāng)敏銳,體色很獨特,它們的頭部、肩部、前肢和后肢為黑色,其余部位均是白色。喜歡在泥中跋涉、還善于游泳。以水生植物的枝、葉與低矮植物上的果子等為食。單獨或結(jié)小群活動。夜行性。

  • 詳細(xì)解釋


     形態(tài)特征

    體長為140—250厘米,肩高73—120厘米,尾長5—10厘米,體重180—300千克。

    長相十分奇特而有趣,一副呆頭呆腦的樣子,有人說它耳朵像馬,后腿像犀牛,身軀像豬,鼻子似象。身體滾圓而肥壯,皮膚很厚,頭部比豬大得多,脖子粗壯,鼻吻部延長、突出呈圓筒形,柔軟而下垂,雖然比不上象鼻,但比豬的鼻吻部要長大得多,并且能夠自由伸縮。眼睛很小,位于頭側(cè),看去沒有一點神采,仿佛總是要昏昏欲睡醒的樣子。耳朵大而豎立,呈長圓形,中間還長著一撮鬃毛,但不太活動。四肢粗壯,前肢具4趾,其中的一趾顯著地大于其他各趾,后肢具3趾。雌獸有一對乳頭,位于鼠鼷部。尾巴極短。

    全身由黑白兩色、整齊潔凈的短毛組成,頭部和身體的前部、腹部、四肢和尾巴均為黑色,身體的中、后部為灰白色,形成強烈的對比色,可以在叢林中起到迷彩的作用,特別是在月夜的陰影之下。偶而也能見到通體均為黑色的變種。

    分布及習(xí)性

    馬來貘分布于亞洲的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泰國南部和緬甸南部的丹那沙林等地。

    生活于海拔2400—4500米的熱帶叢林、沼澤地帶。它是喜水的動物,從不離開森林的水邊,常常呆在水中或泥中,一來為了逃避敵人,二來為了冷卻身體,在水里游泳時可以將長鼻子伸出水面來進行呼吸。在陸地上活動也很敏捷,善于奔跑、爬山、滑坡等,走路時鼻吻部幾乎貼著地面。性情孤僻,大多獨自在林中游逛,偶而也有2—3只在一起的小群。

    不喜歡強光的刺激,只能夜間出來活動,白天則躲在陰暗的地方休息。視覺較差,但聽覺和嗅覺十分靈敏。在野外主要靠嗅覺覓食,以多汁植物的嫩枝、樹葉、野果,特別是水生植物為主要食物,能巧妙地運用它的長鼻子來卷摘食物,每天要吃9千克左右食物。牙齒非常堅硬,能夠咬斷粗硬的樹枝,臼齒的咀嚼面很寬,就像磨盤一樣,很適合于磨碎食物,即使纖維粗硬的枝葉,也能磨得粉碎。

    馬來貘沒有堅硬的犄角、尖銳的腳爪、鋒利的牙齒等進攻和自衛(wèi)的武器,是一種非常膽小、羞怯而和善的動物。為了生存,天生具有非凡的游泳和潛水本領(lǐng),姿態(tài)非常優(yōu)美,也可以在淺水處長久地行走,如履平地。每當(dāng)遇到天敵追蹤,它就低頭奔跑,除了利用適于在樹叢中穿行的體形,拼命鉆進林中把天敵甩掉外,還常常迅速潛逃到水中躲避,使那些不會水或者水性不熟的猛獸徒呼奈何。實在無路可逃時,它也只好挺身應(yīng)戰(zhàn),嚇唬對手,拼命沖撞過去,撞倒對方,然后用嘴咬或用腳踩。

    它還喜歡在泥潭里打滾,每次滾翻后,渾身都弄得泥漬斑斑,這是因為它的尾巴較短,不能防止和驅(qū)除蚊蠅的螫咬,所以才將身體表面涂上泥巴形成的保護層。

    繁殖

    馬來貘沒有固定的繁殖期,求偶時成對活動一段時間,交配之前雄獸和雌獸常常在一起團團打轉(zhuǎn),互相啃咬,發(fā)

    出像鳥鳴一樣的各種聲音。交配在水中或陸上均可進行,然后雄獸便與雌獸分離。雌獸的懷孕期為392—419天,每胎產(chǎn)1仔,偶而產(chǎn)2仔。

    初生的幼仔體重為8—10千克,全身為深褐色,并且有許多黃色的斑點和條紋,在陽光下的叢林中形成了很好的保護色,以后逐漸腿去,6個月后完全消失。幼仔生下不久便可隨雌獸活動,不時地停下來吸奶,每天體重能長0.5千克左右。待雌獸奶水干竭后,幼仔便開始吃樹葉和青草,逐漸適應(yīng)獨立生活,4—5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25年。

    現(xiàn)狀

    目前,全球各地的馬來貘數(shù)目約有3200只,其中約有兩百只馬來貘是在動物園內(nèi)飬養(yǎng),約三千只馬來貘是在野外生存。

    野生的馬來貘類已成為瀕危物種,有絕滅的危險,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中,馬來貘被列入附錄I。因此,很多國家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qū),以便使這些世界上最為奇特的動物得以繁衍生息,但人類不斷發(fā)展的經(jīng)濟活動對其棲息地所造成的蠶食和破壞,對它們的命運也產(chǎn)生了嚴(yán)重的影響。

    相關(guān)詩詞

    《貘屏贊》

    作者:白居易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寢其皮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fēng),每寢息,常以小屏衛(wèi)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jīng),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因有所惑。遂為贊曰:

    邈哉其獸,生于南國。其名曰貘,非鐵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貞。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劍戟省用,銅鐵羨溢。貘當(dāng)是時,飽食終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鑠鐵為兵,范銅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滋。何山不鏟?何谷不隳?銖銅寸鐵,罔有孓遺。悲哉彼貘,無乃餒爾。嗚呼!匪貘之悲,惟時之悲!

    譯文:

    貘這種動物,鼻子像大象、眼睛像犀牛、尾巴像牛、四肢像虎,生活在南方的山谷中。用它的皮作被褥可以防治風(fēng)濕瘟疫,懸掛它的畫像可以祛邪。我患有老病頭風(fēng),睡覺時用小屏風(fēng)放在枕邊以防著涼發(fā)病。恰巧遇到一名畫工,請他在屏風(fēng)上畫下貘的圖案。從《山海經(jīng)》得知,貘只吃銅鐵,不吃別的食物。我覺得很困惑,所以寫下這篇贊文:

    這種茫遠神秘的動物,生活在南方。名字叫貘,不吃銅鐵之外的東西。在過去的上古時代,人民樸素善良。戰(zhàn)爭、教育、宗教信仰的命令只能由天子(辨析利害、仔細(xì)斟酌之后)才能付諸實施。所以社會安定,制造兵器有一定的限額,銅鐵綽綽有余。那時的貘因而得以飽食終日。經(jīng)由夏商周三代以來,各個政權(quán)的制度法令不同,國亂民愁。大部分鋼鐵制造成兵器、青銅鑄成佛像。佛像和兵器越來越多。那座山?jīng)]有被開采鏟平,那個谷沒有被采礦坍塌?一點點的銅鐵也沒有剩下??蓱z的貘只有餓肚子了。唉,這不(僅)是貘的痛苦,是時代的災(zāi)難!

    相關(guān)報道

    番禺:“另類四不像”添丁

    (新華網(wǎng)廣東頻道2008-2-27)番禺香江野生動物世界的馬來貘家族又喜添“男丁”,“江江”和“小馬”這對恩愛的夫妻產(chǎn)下了一只被取名為“江山”的小馬來貘。馬來貘是馬來西亞國寶,因體型怪異,而被冠以“另類四不像”的綽號。

    臺北首次成功繁殖馬來貘半歲后換新“馬甲”

    (2007年12月20日)中新網(wǎng)12月20日電據(jù)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北市立動物園創(chuàng)園至今九十二年來,首次成功繁殖瀕危野生動物“馬來貘”。

    上個月十一日出生的雌性小馬來貘“貘莉”,全身布滿黑白花斑點及條紋,滿月時體重已達二十六點三公斤。

    貘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物種,在北半球大陸上已消失,只在馬來亞、蘇門答臘、泰國和中、南美洲存在?,F(xiàn)在世界上還存有四種貘:馬來貘、中美貘、南美貘和山貘。

    生活在馬來亞的深山叢林中的馬來貘,身上的毛色前半部是黑色后半部是白色,就像穿了一件白色的馬甲。它們的幼仔全身棕色帶有黃色和白色的縱向條紋及斑點,大約在半歲后,它們才會換上和成貘一樣的“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