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新節(jié)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好多南方民族都有吃新節(jié)的習俗,這是個農事節(jié)日,多是為了慶賀豐收并希望來年豐收過的節(jié)日,大都在莊稼成熟時節(jié)過。每個民族又各有不同。

  • 詳細解釋


     來歷

    相傳古老時候,人間沒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國才有谷子,人們只好在深山老林里打野獸、獵飛禽、討樹果、摘野菜吃,日子苦得很。為了得谷種,苗族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谷子國去調換得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木板倉庫里,等翻春播種哩!沒想到,一天晚上,手桿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邊,借著天燈,踩著石礁,不停地舂著蕨粑根,一時不小心。碰倒了天燈,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起了火,越燃燒越大,沒法撲滅。谷子在倉里亂蹦亂闖,哭喊連天,最后乘著火煙一飛上天,跑回告呼家去了。告勞經過三番五次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哪曉得告呼死活不認帳。硬講谷種沒上天。沒法子,告勞又和告呼商討: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一嗓子說干了九壇水,不通情理的告呼還是死活艱答應。告勞只好動了九天九夜的腦筋,想出了一條秘計,等谷子成熟時節(jié),一只狗到谷田里去打幾個翻滾,讓谷顆顆粘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正要出發(fā)時,告勞又交待:要取谷子桿桿有五尺高,穩(wěn)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狗因忙于取谷種,心情太急,走到南天門坎下,不小心絆倒石頭,跌了一跤,打了好幾個滾。待狗起來時,卻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狗跑到一塊穗穗只有五寸長的谷田里便趕忙打幾個滾就往回跑(今天的谷穗也只有五寸長與此有關系哩!)沒想到,秘計已被告呼識破。當狗回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把守在橋頭,把狗打落天河里。武士們都以為天河寬,深得沒底,狗只有死路一條,量它有十二條命浮過河回去,谷子顆顆也早被水沖洗光了。這樣一想,都樂哈哈地向告呼報功領賞去了。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趕緊把尾巴高高地翹在水面上,然后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浮過了天河,回到了人間,尾巴上恰恰還粘有九顆谷種。

    有了谷種,告勞歡喜得不得了,便把原先準備拿去換回答種的所有珍禽異獸給狗吃,以作酬謝(狗吃了九年才完,傳說從那以后,狗使學會吃肉食了)。告勞趕緊犁田撤種,他用山坳做牛軛,山嶺做犁腿,巖山做犁柱,石頭做犁腳,山頭做犁把;捉來旋風做犁索,架著犀牛,犁東又把西,犁了九天九夜,犁遍了天下樹林角角。播種后,告勞日夜細心管理,那只狗也一直守衛(wèi)在田坎邊,不準天上飛的麻雀鳥類,地上跑的耗子等挨邊。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后,谷穗變成金閃閃、黃澄澄、脹鼓鼓的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樂融融地摘了九升谷子,剝了殼殼,煮了一大鍋白米飯,一嘗,很實香。這時,告勞想到谷種是狗冒著性命取來的,便先舀了三大碗給狗趕前吃,自己才趕后嘗新。剩下的谷子,告勞把它留做種,年年撒種栽插,年年繁植,使天下樹樹角角都有了谷種,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七月十三日前后谷子已成熟了。為了記住這個日子,告勞便把這天定為吃新節(jié),一直相傳下來。在這天,人們總記住先給狗吃趕前:谷子是狗尾粘回來的,谷穗長得很象狗尾巴,現(xiàn)在的狗只要一落水,總是記住保住谷子種籽,尾巴一直翹在水面上哩。

    不同民族的吃新節(jié)

    仡佬族

    仡佬族每年農歷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時,仡佬族便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也叫嘗新),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祭祀當日,各家主婦到田間摘新糧,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區(qū)還殺雞殺豬,甚至殺牛祭天、殺馬祭地。吃新日這天摘誰家的新糧都不為基諾族的吃新節(jié)是在八九月間谷子成熟時舉行。節(jié)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糧、蔬菜來做,并殺雞祭祀。蒸飯時注意觀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從東方冒出預示子孫興旺;從南方冒出預示豐收;從西方冒出象征狩獵順利;從北方冒出則是不祥的征兆。飯菜煮熟后,由家長主持祭祀寨神、鐵匠神、火塘神等諸神。傳說基諾人原來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們的狗帶回一粒谷種,他們將它種下,但是所獲不多,后來一位白發(fā)老人傳給他們種谷子的知識,于是他們收獲了滿倉新米,從此他們才有了過新米節(jié)的傳統(tǒng)。

    景頗族

    景頗族在每年谷物成熟時為感謝眾神賞賜豐收,并祈求以后年年豐收,也舉行嘗新祭祀。先從全寨集體祭祀,然后各家再辦。著新裝的老年婦女們將盛滿新谷的竹籃(籃四周插滿鮮花、玉米、高梁等)背到山官或寨頭家,新谷用鍋炒后由年青婦女舂成米,再拌以姜末煮成飯。男子捕來魚等做菜。飯菜準備就緒后,請宗教師主持祭祀儀式,念祭詞,祈求保佑全寨平安無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祭后,參加的村民每人分得一小包新米。還以新米飯祭狗,以示謝恩。相傳古時景頗人學會種谷后,不料有一天谷魂上天去了,因而谷子長不好,人們挨饑受餓。這時狗日夜不停地吠叫,終于叫回了谷魂,谷子又長好了。

    苗族

    苗族吃新節(jié)古稱“腦莫”(nongs mol)每年一次。西江、陶堯、丹江等地在農歷六月上、中旬卯日(兔場天),所以又叫“吃卯”。即舊歷六月的第一卯日的意思,或稱“努格西”,意即新米。朗德、報德等地在七月卯日,從開秧門的日子計算,滿50天即舉行。蓮花、橋港、桃江、掌雷等地則在農歷8月上中旬的“卯日”。節(jié)日來歷有三:一是為紀念開發(fā)雷公山的苗族祖先;二是大忙季節(jié)已過,趁農事稍閑時,休息娛樂,調劑一下生活;三是稻秧已孕穗、抽穗,預兆豐收,祭祀天公賜福。過節(jié)時,家家包粽粑,幾戶聯(lián)合殺一頭豬或全寨宰一頭牛分食,雞鴨魚各戶自備。進餐前要用的祭品是從稻田中扯來7至9個秧苞(孕穗)置于飯上祭祀“花樹”(jenl hlod)、“巖媽”(wuk vib)或祭“橋”(jux)以及祖宗神靈。以糯米飯為主食。對歌、賽歌、賽馬 ,紀念苗族始祖“引否飛”和“莫否飛”,感謝天公賜福,預祝當年豐收。丹江還在這時趕熱鬧場,節(jié)日連續(xù)兩夜三天,徹夜吹笙對歌,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阿昌族

    阿昌族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要過嘗新節(jié)。相傳有一老寡婦,擅長農事,鄉(xiāng)親們在她的幫助下,家家豐收,人們尊稱她為“老姑太”。她死前對兒子說:"我死后,每到八月十五,用我的拐棍捆上一棵新包谷,靠在堂屋里,保管你們有吃有穿。"從此,阿昌人有了過嘗新節(jié)的習俗。節(jié)日當天,先把屋里屋外打掃干凈,再到地里拔一個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再砍一棵結雙穗的新包谷,將它們捆在竹棍上,靠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后煮上新米飯,殺一只雞,又摘來脆栗和梨,擺在祭桌上。全家人站在堂屋里,由家長念誦祭詞,祈求老姑太賜福免災。

    藏族

    四川鐵布藏族在每年青稞收獲后,每家用新打下的青稞磨面,做一頓新糧飯。做好后,首先供佛過,反而以此為榮。

    侗族

    侗族也有吃新節(jié)的習俗。各地時間并不太一致,大都在農歷的六、七月。在早稻成熟時,家家摘取新谷,嘗新米飯,用雞、鴨、魚來供奉祖先,同時舉行唱侗歌、侗戲、斗牛等活動。

    基諾族

    念經,敬請神佛享用。他們認為豐收是神佛保佑的結果。他們會在這一天請親朋到家中吃飯。

    佤族

    佤族在新谷成熟時也要慶賀。各地的日子不太一致,請村中有威望的老人來選擇日子,過節(jié)時找?guī)讉€小姑娘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背上背包到田里摘谷穗,并把"谷魂"帶回村中交給主祭的頭人,用新米煮成雞肉爛飯以后全村人一起吃,并請經師看雞卦。飯后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哈尼族

    哈尼族在每年農歷七月或八月選擇一個屬龍日舉興,為期三天。節(jié)日早晨,各家一早就到田間背回一叢單數(shù)連根拔起的稻子。將新谷焙干后捋成谷粒,舂成新米。用甑子蒸飯時,要先放一層舊米,加一層新米,表示年年有余,歲歲增長。下午,要殺一只公雞,希望生活像公雞的羽毛一樣美麗。各種蔬菜都要嘗一下,特別是要吃一碗竹筍,表示當年的莊稼要象竹筍,節(jié)節(jié)向上。在嘗新前,要先盛一碗米飯給狗吃,相傳在哈尼人還不會開田種地前,整天靠吃野菜度日,天神的女兒很善良,要求父親給人間一點稻種,卻受到父親的反對,于是偷偷地把谷種帶到人間,并教哈尼人種植稻谷的方法。這事觸怒了天神,他把女兒貶為了一只狗。哈尼人民不忘姑娘的恩德,每逢新米節(jié)時,把第一碗米飯給了狗。

    拉祜族

    拉祜族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這天,到稻田里掐取熟了的谷穗,烘干脫殼,殺雞煮新米,并將新米飯敬獻給天神厄莎。傳說天神厄莎的女兒舂米時不小心把米灑了幾粒在地上,被一只斑鳩吃在嗉子里。厄莎來到人間告訴人們,要想過好日子就學會種谷子,谷種就在天天飛到水塘邊喝水的斑鳩的嗉子里。拉祜人按照天神的指點學會種稻谷。為了感謝天神厄莎,拉祜人形成了過新米節(jié)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