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眉毛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綠眉毛”號,長31米,寬6.8米,吃水深2.2米,排水量230噸;采用古老的木制舵,舵長11米,寬2.3米;有三桅五帆,其中主桅高24.5米,主帆三面,使用風(fēng)力航速最高可達每小時9海里;因船頭似鳥嘴呈尖型,又稱“鳥船”(古代浙人認為是鳥銜來稻谷種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魚米之鄉(xiāng),所以把船頭做成鳥嘴狀)。 舟山“綠眉毛”號傳統(tǒng)帆船,船首形似鳥嘴,簡稱鳥船,因船頭眼上方有條綠色眉而得名,是我國鳥船系列中的優(yōu)秀船型,并與沙船、福船、廣船一起,形成中國古代“四大名船”。

  • 詳細解釋


     鄭和舟師

    鄭和舟師的船型種類很多。按史籍記載,有海舡、海舟、海風(fēng)船、海運船、寶船等;按船型特征劃分,有福船、鳥船、沙船、廣船等;按推進方式劃分,有9桅12帆、到3桅5帆或大8櫓、6櫓等。以上“海運船”、“ 鳥船”、“3桅5帆”等,與舟山“綠眉毛”古帆船船型完全相符。

    公元1405年至1433年,“綠眉毛”追隨著鄭和率領(lǐng)的龐大船隊揚帆出海,七下西洋,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不僅開啟了世界航海大發(fā)現(xiàn)的先河,而且樹立了中華民族與鄰為善、睦鄰邦交、共同發(fā)展的和平典范,堪稱中華民族乃至人類航海史的巔峰作。

    “綠眉毛”號的幾次征程

    2003年8月,“綠眉毛”號進行舟山群島環(huán)海試航;2004年4月29日,它由朱家尖蜈蚣碼頭起航對南京、江蘇太倉和福建長樂作“重訪鄭和三港”航行,上述三地分別是鄭和下西洋的策源地、起錨地和開洋地,該年5月底回舟山休整;2005年3月7日,它在舟山沈家門港口舉行“揚帆中華”起航儀式,計劃造訪11個海上歷史名港,因適逢30年未遇的寒潮,于3月13日才起錨前往青島,25日來到寧波,如無意外明后天將來到第三站溫州,前方停靠點有泉州、廈門、深圳、廣州、香港、澳門和三亞等地,全程預(yù)計將在5月初完成。船上現(xiàn)有船員11人,考察隊員5人,每到一地,“綠眉毛”都要開展公開發(fā)布,與學(xué)者座談當?shù)睾Q髿v史文化與海洋經(jīng)濟,考察當?shù)睾Q笪拿鬟z跡、海洋有關(guān)民俗等,組織中小學(xué)生進行海洋相關(guān)科普教育及向市民開放的五項主題活動。

    世家得意之作

    “綠眉毛”號的制造者是舟山岑氏木船作坊的岑國和、岑武國兄弟倆。“有祖上傳下來的造船工藝,有爺爺父親輩留下來的古船圖紙,也有一些船史專家的指導(dǎo)。”51歲的岑國和說,自己出生造船世家,岑氏造木船有資料可考始自他的曾祖,其祖父岑阿友、其父岑全富皆是舟山相當知名的木船制造藝人,他從16歲開始就跟在父親身邊學(xué)做木船,做過木船無數(shù)。說起得意之作“綠眉毛”號,他稱之為“現(xiàn)代化工具與古代做法的結(jié)合”。據(jù)介紹,他的木船作坊現(xiàn)在主要做古代船?;蚍鹿糯磕昴茉?0艘左右,目前正受國家博物館委托制造一艘鄭和“寶船”模型。

    船和舟山船是舟山海洋文化的搖籃,早在2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的后代面對變幻莫測的大海,出于對鳥文化的崇拜,把“雙鳥升 日”文化信仰融入造船之中,期盼自己駕駛的舟船能像飛鳥一樣,自由搏擊大海。由此,作為浙江海上運輸、海洋漁業(yè)捕撈主要船舶的“綠眉毛”古木帆船船型在寧代顯現(xiàn),并在明、清得到廣泛應(yīng)用。它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為中國古船文化和航海文化的重要組成分。

    “綠眉毛”可追溯至宋代 記者昨日看到,古色古香的“綠眉毛”有4張大小不一的古銅色布帆,船頭像一只漂亮的鳥頭,眼睛涂上綠顏色,像眉毛一樣彎曲著,“綠眉毛”的名稱由此而來。走進船艙,原木船體、實木地板、木頭桌椅,全部是木結(jié)構(gòu),只有一臺電視機是21世紀的產(chǎn)物。據(jù)介紹,“綠眉毛”帆船是中國古代四大船型(廣船、福船、浙船、沙船)之一浙船的典型代表,其年代可上溯到宋代,約有800年以上的歷史,是明代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一種優(yōu)良船型。隨著上個世紀70年代機帆船的興起,古代四大船型都已經(jīng)“銷聲匿跡”。 “這艘仿古船的造型、造船技術(shù)都是當年鄭和下西洋時的再現(xiàn)。即便沒有了現(xiàn)代的GPS等現(xiàn)代航海設(shè)備,憑借千年之前的古代技術(shù),這艘木船仍可在海上乘風(fēng)破浪,此次航行中就遭遇過十級大風(fēng)。”“綠眉毛”總領(lǐng)隊薛冠超指出。 “綠眉毛”仿古船從浙江的沈家門港起航,先到青島,然后沿鄭和航海路線和海上絲綢之路到寧波、溫州、泉州、廈門、深圳,來到廣州,然后再前往香港、澳門和海南,總行程近5000海里。“廣州古港的最大特點是歷經(jīng)2000多年而不衰,其他四大古港中的揚州、泉州、杭州都曾間斷過,而廣州港即已經(jīng)名列世界十大港口之列。”薛冠超感觸地說。  太古倉歷經(jīng)70年滄桑 昨日,“綠眉毛”船員一行參觀了民國早期建造的太古倉碼頭和倉庫。歷經(jīng)70年滄桑、至今屹然不倒的這座英式土黃色古碼頭與仿古船相得益彰:三座丁字形棧橋式混凝土碼頭及8座倉庫均是原汁原味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建筑。據(jù)介紹,太古倉碼頭原為英商太古洋行所建,解放后收歸國有,由廣州港務(wù)局及現(xiàn)有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使用和經(jīng)營,是國家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它是民國時期外資進入廣州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和近代十三行對外貿(mào)易文化的延續(xù)。 現(xiàn)存的老碼頭不常有,至今仍在使用的老碼頭更是少見。太古倉最令人稱奇的地方就在于歷經(jīng)70多年的歷史變革,至今仍在為廣州的經(jīng)濟發(fā)展發(fā)揮余力。具有如此豐富歷史文化與獨特的碼頭倉庫建筑,在華南地區(qū)絕無僅有,在全國、全世界也是罕見的。  太古倉將規(guī)劃為航海博物館 由于太古倉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海珠區(qū)的規(guī)劃中,太古倉將建成一個航海博物館。有關(guān)人士透露,在規(guī)劃中,太古倉沿江一帶將建成一條觀光路,丁字形古碼頭和引橋?qū)⒈A羝饋?,可以靠泊客運船和游船,而古倉庫也將保留原貌,成為航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