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鳽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大麻鳽 dà má jiān

    外形特征

    大麻鳽是一種體型大的涉禽,身長70 - 80 cm ,翼展125 - 135 cm ,體重900 - 1100 g 。具保護(hù)色,羽毛擬周圍的環(huán)境[3]。頭頂黑色;上體皮黃色,具不規(guī)則黑色斑;下體皮黃色,前頸和胸部具棕褐色縱紋。額、頭頂至后枕黑褐色,枕冠羽端淡皮黃色并具纖細(xì)黑色波形紋;后頸、肩、背黑色,羽緣皮黃色,形成粗著的色縱紋及黃相嵌的蟲蠹狀斑紋;其余上體部分和尾上覆羽、尾羽皮黃色,具有色波浪狀斑紋和黑斑;飛羽淡紅棕色,具有顯著的波浪狀黑色橫斑和大的黑色端斑;小翼羽、初級覆羽淡紅棕色,滿布黑褐色橫斑、波紋和點(diǎn)狀雜斑;眉紋、耳羽和頸側(cè)皮黃色;顎紋粗著,褐色;頦、喉淡棕白色、中央喉紋棕栗色;胸、腹皮黃色,前胸中央具棕栗色粗著縱紋;兩脅和腋羽皮黃白色,具褐色橫斑;肛周和尾下覆羽乳白色,具淡褐色縱紋。虹膜黃色;眼先裸露皮膚黃綠色;嘴峰暗褐色;跗跖和趾黃綠色。

    嘴長而尖直,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xì)長,脛部部分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狀櫛緣。雌雄同色。體形呈紡錘形,體羽疏松。

    鑒別特征

    大麻鳽是大型鷺類,體長59-77cm。身較粗胖,嘴粗而尖;頸、腳較粗短;頭黑褐色;背黃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斑點(diǎn);下體淡黃褐色,具黑褐色粗著縱紋;嘴黃褐色;腳黃綠色。野外特征明顯,容易識別。在我國還未見有特別與之相似的種類。池鷺非繁殖羽雖有些相似,但體型顯著為小,頸較細(xì)長,翅白色,頸和胸具白色和黃褐色縱紋,明顯與之不同。

    分布范圍

    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gè)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qū)、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qū)。),非洲中南部地區(qū)(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gè)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qū)(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dān)、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qū)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香港、海南島。)

    全世界記錄2亞種,中國僅有指名亞種(Botaurus stellaris stellaris)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北京、新疆為夏候鳥;山西、天津、甘肅、寧夏、山東、河南、江蘇、上海、安徽、浙江、江西、四川為旅鳥或冬候鳥;貴州、云南、海南、香港、臺灣為冬候鳥。

    生活習(xí)性

    棲息于水域附近沼澤草叢、蘆葦叢中,白天隱藏于蒲草葦叢中,黃錯或晚間活動。取食魚、蝦、蛙、蟹、螺、水生昆蟲等。

    大麻鳽棲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河流、湖泊、池塘邊的蘆葦叢、草叢和灌叢、水域附近的沼澤和濕草地上。

    除繁殖期外常單獨(dú)活動,秋季遷徙季節(jié)也集成5-8只的小群。夜行性,多在黃昏和晚上活動,白天多隱蔽在水邊蘆葦叢和草叢中,有時(shí)亦見白天在沼澤草地上活動。受驚時(shí)常在草叢或蘆葦叢站立不動,頭、頸向上垂直伸直、嘴尖朝向天空,和四周枯草、蘆葦融為一體,不注意很難辨別,即至當(dāng)人走至跟前,不得已時(shí)才起飛。兩翅鼓動慢,常貼蘆葦或草地上空緩慢飛行。通常飛不多遠(yuǎn)又落入草叢?;顒訒r(shí)不時(shí)發(fā)出 “會兒,會兒”的叫聲,很遠(yuǎn)即能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