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墓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昨日,一則“國家文物局等再次研究是否大規(guī)??碧轿鋭t天墓”的消息在各大網(wǎng)站瘋傳,本報記者昨日下午與乾陵管理處有關負責人核實之后,證實該消息是子虛烏有。

    據(jù)悉,網(wǎng)上這則消息源于某周刊,隨即,該報道被人民網(wǎng)、新浪網(wǎng)等多家網(wǎng)站轉載。

    昨日下午,乾陵管理處副主任陳彥德表示:“該報道純屬子虛烏有的捏造!短期內不說,至少在50年內,乾陵的發(fā)掘絕不會提上桌案。”陳彥德告訴記者,1月11日,省文物局趙榮局長還在乾陵調研,“當時趙榮局長就明確表示,乾陵管理處目前要做好的工作是保護利用和綜合治理兩方面,即做好文物本體的保護和環(huán)境的保護,做好乾陵景區(qū)的綜合治理和整治。”

    陳彥德表示,2011年,乾陵邀請清華大學針對乾陵做了大景區(qū)近、中、遠20年規(guī)劃設計,而這個設計規(guī)劃目前也已經(jīng)初步通過專家論證,所以很可能有人斷章取義并因此而產(chǎn)生誤解。

  • 詳細解釋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

    位置概況

    乾陵,位于陜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修建于公元684年,經(jīng)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 氣勢雄偉壯觀。陵區(qū)仿京師長安城建制。梁山是圓錐形石灰?guī)r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據(jù)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墻,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墻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

    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臺階,其臺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臺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xiàn)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圣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陜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xiàn)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圣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shù)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1]

    陵墓陪葬乾陵陪葬墓共計17座。計有太子墓二(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王墓三(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 節(jié)、彬王李守禮),公主墓四(義陽公主、新都公主、安興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楊再思、劉審禮、豆盧欽望、劉仁軌、李謹行、高侃、蘇定方、薛仁貴)。1960~1971年已先后發(fā)掘了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中書令薛元超、燕國公李謹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貴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絢爛多彩的墓室壁畫,堪稱中國古代瑰麗奇絕的藝術畫廊,《馬球圖》、《客使圖》、《觀鳥捕蟬圖》、《出獵圖》、《儀仗圖》等壁畫,不僅對研究唐代繪畫,而且對研究唐代建筑、服飾、風俗習慣、體育活動、宮廷生活、外事往來等具有重要價值。

    帝后合葬

    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陜西渭北山地,蘊藏著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靈秀。在這群優(yōu)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錐狀山峰中,分布著數(shù)十座中國漢唐帝王的山陵,給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 線。其中,位于陜西乾縣城北的梁山因埋葬著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咤風云的女人而蜚聲中外,唐代其他皇帝的陵寢和乾陵一起圍繞京師長安成扇形。

    從古都西安驅車,沿312國道西行約70公里進入乾縣境內時,極目西北方向,就會看見蒼茫煙云襯托著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勢,聳立于茫茫蒼穹之下,遠望就象一新浴之后的少婦披著長發(fā),頭北足南,仰面躺在藍天白云之下,這就是梁山,是有“歷代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稱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

    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號乾陵。實際上是一帝、一后的合葬墓。自郭沫若以來,現(xiàn)代人認為這是二帝合葬墓,但這并不符合古代(包括唐朝人)的觀點。因為神龍政變之后,武則天被迫將大唐江山歸還給李氏皇族。為了死后能有棲身之所,武則天自己宣布廢去自己的帝號,請求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將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乾陵。唐中宗答應了母親的這個請求。所以在禮制上乾陵仍然屬于一帝、一后的合葬墓。

    自古以來,乾陵在史書中一直像其他的帝后合葬墓一樣,被視做唐高宗的陵墓,武則天是附葬于其中的皇后。解放后,由于郭沫若對武則天非常推崇(郭沫若崇拜獨裁者),于是帶頭把唐高宗乾陵稱為二帝合葬墓。加之現(xiàn)代為促進旅游,一些不顧歷史事實的宣傳,把乾陵稱之武則天陵。更有甚者,據(jù)此來討論武則天為什么要把自己的陵墓稱為“乾陵”,完全不知道乾陵本身是唐高宗和皇后的合葬墓。

    墓地梁山

    自周、秦即為名勝之地。史載,周太王(古公亶父)逾梁山而載弘基,秦始皇筑宮梁山而御夷狄,漢張 騫越梁山而通西域,以至唐代的“絲綢之路”都經(jīng)過此山。梁山主峰海拔1047.9米,山石崔嵬,地勢險峻,為東西交通之咽喉,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登上梁山峰巔,東望九嵕(唐太宗昭陵所在地),山勢突兀,孤聳回絕;南望太白(山)終南(山),積雪皚皚;北望五峰(山),遙相輝映;西接翠屏(山),層巒疊嶂。腳下梁山,三峰特起,主峰蒼潤高峻,泔河環(huán)其東,漠水繞其西,整個山麓林木蔥蘢,古柏參天,環(huán)境雅致肅穆。據(jù)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所以,代唐為周的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萬年壽域”。

    墓主情況

    唐高宗

    文獻記載,高宗李治(628—683)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文德皇后長孫氏所生。16歲時得舅父長孫無忌的幫助被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六月即皇帝位。 李治并非舊史家所稱的“昏憒無能、怯弱平庸”之輩。即位初年,他“載懷千古,流鑒百王”,立志要做中興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業(yè)。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輔佐下,他恭勤國事,禮賢下士,認真執(zhí)行太宗皇帝的貞觀遺規(guī),墾殖荒田,推行均田制;發(fā)展科舉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會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對外勢力進入中亞地區(qū)。故史書評價高宗即位初年的政治是“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李治中年后,因“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遂委武后處理朝政。武后借機大權獨攬,專擅朝政,“權與人主侔矣”。666年正月,李治與武后同登泰山封禪,謁祀孔子,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圣”并尊的局面。宰相上官儀曾上奏后宮權重,被下獄處死。李治亦深感大權旁落,恐李氏江山喪于己手,欲禪位太子李弘(李治與武則天長子),無奈李弘沉疴嬰身暴薨。于是立次子李賢為太子,并使之監(jiān)國。武后旋以“忤逆”罪廢黜李賢。李治無奈,又立英王李顯為太子。公元682年,李顯生子李重潤(死后追謚懿德太子),李治立其為皇太孫,并破例為太孫開府置官署,以求大唐江山萬代。弘道元年幸洛陽,同年崩于洛陽之貞觀殿,享年56歲,在位34年。他臨死前說:“天地神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表示愿將尸骨埋在京師長安的關中地帶。遺詔“陵園制度,務從節(jié)儉。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武則天)處分。”文明元年(684)五月,武則天遵照高宗遺愿,命睿宗護送高宗靈駕西返京師長安。八月葬于梁山,陵曰乾陵。

    武則天

    簡介

    武則天(624—705),字名曌,因其曾稱則天大圣皇后,后人稱 為武則天。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生于唐都長安(一說四川廣元)。其父武士彟原為木材商人,后追隨隋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唐初官至工部尚書、利州都督。其母楊氏是隋宰相楊達之女。

    據(jù)說武則天小時候就有異相。當時名聞天下的星相家袁天罡曾到武家赴宴。席間,武士彟請袁給家人相面。袁天罡看了夫人楊氏后,說:“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貴子!”看了武氏二子元慶、元爽后,說:“此二子官可至三品,但并不富貴終身!”這時,乳母抱著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則天走了出來。袁天罡上前審視了一會兒,說:“此小郎君神色奧爽,不易知曉,讓她走走看。”于是,乳母把她放在地上。孩子走了幾步,袁天罡又讓她抬頭看,大驚道:“此子龍睛鳳頸,伏羲之相,必極顯貴!”袁天罡又從側面將孩子審視了一會兒,又驚奇,又遺憾地說:“可惜是女,若是郎君,當為天下主!”

    生平

    貞觀十一年(637)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聞其“美容止”,召入后宮,封為才人,賜號“媚娘”。初入宮闈的武才人以其特有的嫵媚博得了唐太宗的歡心,但她自揣在佳麗如云的后宮是難以得到太宗長久寵愛的,這個頗有心計的女人,便以自己的美色誘惑了皇太子。貞觀末,太宗病危,李治侍奉在側,與武氏有染。貞觀二十三年(649),太宗駕崩。按照當時的宮廷制度,26歲的武才人及后宮中沒有生養(yǎng)的妃嬪,被送進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為先皇祈福。永徽三年(652)太宗忌日,李治臨寺焚香,與武媚娘相遇,舊情重溫,遂被召回后宮,封為昭儀。

    宮中古來多怨火,最是娥眉不讓人。復入宮廷的武昭儀以自己的伶俐和睿智,并不惜以掐死自己的親生女兒來嫁禍于王皇后,終于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后寶座,并開始參與朝政。“素多智計,兼涉文史”的武皇后,很快就顯露出她超人的才華和精明強悍的治國能力,得到高宗皇帝的極大信任與依賴。顯慶五年(660)十月以后,身患多種疾病的李治,便將“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詳決。”武則天借此機會,籠絡朝臣,利用李義府、許敬宗等人的支持,消滅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重臣,從此專斷朝政。弘道元年高宗死后,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李顯,立李旦為帝,令其不得干預政事。載初三年(690),武則天命僧人法明編造《大云經(jīng)》,稱其是彌勒佛降生,應代唐為閻浮提(人世)主。接著又命心腹大臣搞了幾百人“勸進”,結果朝廷上下、京城內外、四夷酋長、僧道等幾萬人都跟著“勸進”。武則天見時機成熟,遂改唐為周,于天授元年九月正式登上皇位,自稱大周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評價

    武則天通文史,善權謀,手段殘酷。她稱帝后,廣開仕途,開創(chuàng)“殿試”、 “自舉”、“武舉”制度,廣泛吸納人才;獎勵告密,任用酷吏,屢興大獄,打擊士族顯貴,以維護自己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在她統(tǒng)治的近50年間,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得到了蓬勃發(fā)展。同時,加強和改善了唐王朝與邊疆各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晚年豪奢專斷,宮闈穢亂,侄兒武三思把持朝政,政憲大亂。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發(fā)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十一月,武則天崩逝于洛陽上陽宮,臨終遺囑“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終年82歲。次年五月,武則天靈駕還長安,八月與其夫合葬于乾陵玄宮。

    選址軼聞

    選址

    關于乾陵的選址,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長孫無忌和專管天文歷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自己選擇陵寢之地。一日,二人尋視到梁山上,只見此山三峰高聳,主峰直插天際。東隔 烏水與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與婁敬山、歧山相連。烏、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圍住地中龍氣。梁山乃是世間少有的一塊“龍脈圣地”。長孫無忌和李淳風選好陵址后,回京稟報高宗。袁天罡聽說后,極力反對。原來他曾為高祖選陵址到過梁山,深知此山風水的優(yōu)劣之處。他對高宗說:“梁山從外表上看是一塊風水寶地,但細看有許多不足之處:一是梁山雖東西兩面環(huán)水,能圍住龍氣,但與太宗龍脈隔斷,假如百姓選祖塋於此,是可以興盛三代,但作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后江山有危。大唐龍脈從昆侖山分出一支過黃河,入關中,以歧山為首向東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堯山。今太宗已葬九嵕山,為龍首。陛下不可以后居前,況梁山又非龍首,而是周代龍脈之尾,尾氣必衰,主陛下治國無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兩峰似女乳狀,整個山形遠觀似少婦平躺一般。陛下選陵于此,恐從此后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屬木格,南二峰圓利,屬金格。三座山峰雖挺拔,但遠看方平,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龍氣助金,地宮營主峰之下,主陛下必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見,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為女人所傷!”聽了袁天罡一番宏論,高宗猶豫不決,遂退朝不議。早有武則天親信告知武氏,武氏聽了十分高興,她暗自思忖:小時候聽父親說,袁天罡說我將來能做女皇帝,看來要應驗了。晚上,就給高宗吹了一陣枕邊風,自然是褒揚長孫無忌,貶低袁天罡了。

    命名

    第二天早朝時,高宗傳出圣旨,定梁山為陵址。袁天罡一聽,仰天嘆曰:“代唐者,必武昭儀。”他怕將來受牽連,就辭官不做,出外云游去了。

    陵址選好后,如何定名,群臣爭論不休。有大臣建議:太宗山陵名曰昭陵 ,有昭示帝氣之意,陛下陵就定名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澤。長孫無忌奏曰:“梁山位于長安西北,在八卦中屬乾位,乾為陽,為天,為帝。長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為陛下萬年壽域的天堂帝都,人間、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主定陛下永世為帝王。依臣之見,就定名為乾陵吧!”高宗聞聽十分高興,遂定名為乾陵。長孫無忌哪里知道,袁天罡所言,是說梁山陰氣彌漫,不能選作陵址。今定名為乾陵,豈不注定有女人為帝嗎?后來的一切發(fā)展都應了袁天罡的預言。

    傳說畢竟是傳說。據(jù)文獻記載,弘道元年高宗死后,但武則天遵照高宗“得還長安,死亦無憾”的遺愿,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了吉地,命吏部尚書韋待價為山陵使,戶部郎中韋泰真為將作大匠,動用兵士和民工20余萬人,按照“因山為陵”的葬制,將梁山主峰作為陵冢,在山腰鑿洞修建地下玄宮?!缎绿茣?middot;陳子昂傳》載:“山陵穿復必資徒役,率癯弊之眾,興數(shù)萬之軍,調發(fā)近畿,督扶稚老,鏟山背石,驅以就功。”經(jīng)過三百多個晝夜的緊張施工,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安葬時,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后乾陵營建工程繼續(xù)進行。

    22年后,武則天于神龍元年病故。在安葬武則天的問題上,朝廷發(fā)生了一番爭論,中宗欲滿足母后“歸陵”的遺愿,大臣嚴善思極力反對。他說:“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動尊者而后葬入。則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若開陵合葬,即是以卑動尊,恐驚龍脈。臣聞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今若開陵,必須鐫鑿。動眾加功,為害益深。望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別起一陵,既得從葬之儀,又成固本之業(yè)。若神道有知,幽途自當通會,若以無知,合之何益。”寬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開乾陵埏道,啟開墓門,于神龍二年五月將武則天合葬入乾陵玄宮。從此,乾陵成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兩帝的陵園。合葬武則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將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園的所有營建工程經(jīng)歷了武則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歷時長達57年之久。

    乾陵規(guī)模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guī)模宏大,建筑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開創(chuàng)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筑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于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發(fā)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jīng)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墻各長1450米,東墻長1582米,西墻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回廊、闕樓、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筑群多處。“安史之亂”后,乾陵歷經(jīng)1300多年的風雨滄桑,乾陵地面的宏麗建筑已蕩然無存。 《唐會要》記載,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時曾造屋378間。此后,置的120余件精美絕倫的大型石刻群,成為盛唐社會蓬勃發(fā)展的真實寫照,讓人感受到它所體現(xiàn)的盛唐時代精神。

    從梁山南二峰的天然雙闕起,往北依次對稱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對高達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志,其造型昭示著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接著是1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卷云紋,似有騰飛之勢。翼馬之北是1對優(yōu)美的高浮雕鴕鳥,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征。緊接鴕鳥的是5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和10對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稱直閣將軍)。傳說翁仲姓阮,是秦朝鎮(zhèn)守臨洮的大將,威震夷狄。秦始皇樹翁仲像于咸陽宮司馬門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衛(wèi)陵園。

    翁仲之北是兩通石碑,西邊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紀”碑,它是女皇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紀念碑,碑高6.30米,寬1.86米。碑文約5600余字,武則天親自撰文,中宗李顯書丹,筆畫初刻填以金屑,現(xiàn)今個別字的金跡尚在。

    東側一通是武則天的無字碑,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約98.8噸。碑身雕有八條互相纏繞的螭龍,左右兩側各四條。碑身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兩側各線刻高4.12米的“升龍圖”。碑座陽面線刻“獅馬圖”,長2.14米,寬0.66米。整個無字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美,為中國歷代群碑中的巨制。無字碑唐時立,但不銘唐人一字,留下諸多待解之謎。目前主要有“德大說”、“遺言說”等。“德大說”是武則天認為自己以女子稱帝,“功高德大”,難以用文字表達,故僅立白碑;“遺言說”是說武則天臨終前遺言:“己之功過,留待后人評說”,故不銘一字。

    意外現(xiàn)身

    歷代盜掘

    關于乾陵地宮是否被盜和它體內的珍藏一直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據(jù)文獻記載,五代時,溫韜為后梁耀州節(jié)度使期間,“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fā)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fā)。”唐末農(nóng)民起義,黃巢聲勢浩大。因缺少軍資,他動用40萬將士盜挖乾陵,直挖出一條40余米深的大溝,也沒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軍追剿,黃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為“黃巢溝”。民國初年,軍閥混戰(zhàn),盜掘古墓成風。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幌子,率部下駐扎乾陵,用真槍真炮演習的辦法掩護一個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卻沒能找到墓道口。后來,當士兵們盲目挖掘時,忽然雷雨大作,數(shù)日不歇,軍中一時傳言四起,稱武則天顯靈了云云……盜掘不成,孫連仲匆匆率部離開了乾陵。

    古往今來,多少歹人絞盡腦汁,費盡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宮墓道口。

    意外發(fā)現(xiàn)

    乾陵墓道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被幾個農(nóng)民意外發(fā)現(xiàn)。

    1958年冬季,經(jīng)過乾陵的西蘭公路復修,需要大量的石料。乾陵附近的農(nóng)民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11月27日下午,農(nóng)民賀社社與幾位同伴在距無字碑以北1公里處的梁山主峰東南坡炸石頭,前兩炮炸過之后無甚異常。豈料賀社社點的第三炮炸響之后,半空中飛出幾塊石條,硝煙散去,賀社社和幾個同伴跑過去一看,只見爆炸面上盡是石條,像是人工鑿的,上面有字,或連著些像鋼筋一樣的東西,“莫非把姑婆陵炸開了!”世代居于乾陵的農(nóng)民跟著武三思稱武則天為姑婆,他們知道炸乾陵是一件大事,就立即跑到乾縣政府辦公室,向一位姓楊的干部報告了情況。楊干部聽幾個農(nóng)民如此這般一說,也驚得嘴張了半天。他不敢怠慢,馬上報告給縣委書記、縣長。他們聽完報告之后,不相信農(nóng)民能用土炸藥炸開乾陵,因為民國初年的孫連仲用洋炸藥也沒能炸開陵墓。雖然懷疑,他倆還是叫楊干部跟農(nóng)民去看一下。從乾縣政府到梁山墓道口有15華里,當時交通不方便。楊干部一行來到放炮的地方時已經(jīng)傍晚時分。楊干部看了看現(xiàn)場,確實有石條。他讓幾個農(nóng)民用碎石把炸點蓋住后,就告訴農(nóng)民:不準在這里炸石頭了,炸出石條的事也不準張揚。聽楊干部這么一說,幾個農(nóng)民就收拾起工具回家了。

    楊干部連夜向縣里領導匯報了情況。書記、縣長一商量,就讓他放下其它工作,專門管這件事,并立即去省城向主管上級匯報。12月4日,陜西省文管會派楊正興、雒仲儒等人進駐乾陵,立即對農(nóng)民炸石的地方進行勘查。1960年2月,陜西省成立了“乾陵發(fā)掘委員會。”并于4月3日開始發(fā)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發(fā)掘顯示:乾陵地宮墓道在梁山主峰東南半山腰部,由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塹壕深17米,全部用長1.25米,寬0.4至0.6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長63.1米,南寬北窄,平均寬3.9米。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平面裸露410塊,39層約用石條8000塊。石條之間用燕尾形細腰鐵栓板拉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以熔化錫鐵汁灌注,與石條熔為一體。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圍也沒有找到盜洞和被擾亂的痕跡,從而證明乾陵是目前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之一。

    無頭石像

    無頭原因

    乾陵有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布著兩組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

    這些石人殘像高在米至米之間,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們習慣上把這些石像 稱之為“蕃像”、“賓王像”。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著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領紫袖的。但他們都雙雙并立,兩手前拱,姿態(tài)極為謙恭,仿佛在這里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但最為奇怪的是,這些石像都是沒有腦袋的,這就讓人產(chǎn)生了許多的疑問,為什么乾陵會用這些沒有頭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細觀察它們,會發(fā)現(xiàn)從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頭被砸掉的痕跡。那么,這些石像的頭部失蹤是人為的呢,還是天災呢?

    關于石像沒有腦袋的原因,可謂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就是,這些石像的頭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個外國使節(jié)到乾陵去游玩,發(fā)現(xiàn)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這里給唐朝的皇帝守陵,覺得既有損國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強大的損害,便想把這些石像給毀了。但是他又怕引起當?shù)孛癖姷牟粷M,于是便想到了一個妙計。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莊稼里踐踏糧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風點火似的,和百姓說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們在晚上便成精了,開始糟蹋莊稼。要想保護好莊稼和糧食就必須把這些石像消滅掉,砍掉它們的腦袋,讓它們不能在出來禍害莊稼。當?shù)氐娜罕娬J為這個外國使者說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氣之下便把這些石像的腦袋給砍碎了。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詩人描寫乾陵的詩句中出現(xiàn)了“赤馬剝落離倒旁”的詩句,說的應該就是乾陵的立馬和石像都紛紛地倒在了地上。詩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間的傳說在時間上有相近之處。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看見唐乾陵前面立著外國使臣的群像,同樣感到有辱他們的臉面,于是就把石像的腦袋給砍掉了。但是這種說法毫無根據(jù),因為據(jù)歷史學家考證,當時的八國聯(lián)軍并沒有來到乾陵這個地方,哪來的砍石像一說呢?

    雖然上述都是民間的傳說,不能作為依據(jù),但考古學家又進一步對此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可能是自然災害給這些石像帶來了災難。通過大量資料證明,在明嘉靖年間,也就是1555年的1月23號這一天,在陜西華縣一帶發(fā)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11級。由于地震發(fā)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萬人死于這場地震中。而乾陵距華縣只有100多公里,同樣屬于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便是震驚中外的關中大地震。據(jù)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才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許多陵前的石像石馬都是在頭部上受損了。再有就是這些石像的材質不是很結實,由于當時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損的時候,頭部是最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

    研究人員推斷,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毀于那場大地震中,還有一部分是毀于明末清初的那些戰(zhàn)爭中。即使這些石像已經(jīng)遭到毀壞,但還是可以從他們的形象中發(fā)現(xiàn)大唐盛世的景象。[2]

    相關記錄

    從北宋崇寧二年(1103)至明崇禎六年(1633)的530年間有“往來登眺者題詠詩篇刊其上”,計39人42段。其中無字碑陽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統(tǒng)經(jīng)略朗君行記”題刻是用被稱為“二十世紀之謎”的罕見的契丹文字鐫刻的,史料價值彌足珍貴。在兩通石碑的緊北邊,豎立著61尊蕃臣石像。東群29尊,西群32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shù)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jié)。武則天為炫揚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勢,將他們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國別、官職和姓名,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于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著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后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于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圣和威嚴氣勢。

    著名石碑

    無字碑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于世的武則天無字碑,它通身取材于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約有100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 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八條螭龍巧妙地纏繞在一起,鱗甲分明,筋骨裸露,靜中寓動,生氣勃勃。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騰空飛舞的巨龍,線刻而成,龍騰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斗圖),其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雄獅則昂首怒目,十分威嚴。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西與述圣紀碑相對,奇崛瑰麗,巍峨壯觀,雕刻精美,不愧為歷代群碑之冠。武則天精心設計并樹立的這塊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于顯著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豐姿韻味,以及種種富于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游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或凝眸注視,或攝影留念,或指點評說。無字碑在無數(shù)游人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征。

    無字碑上為何無字,民間出現(xiàn)了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

    宋金以后,開始有游人題字于碑,使無字碑成為有字碑。再歷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漸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或許,這正符合了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但是,由于年代久遠,前人后人無法溝通、協(xié)調和照應,歷代題字雞零狗碎,毫無章法,弄的諾大一通碑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其中惟有1135年《大金皇弟都統(tǒng)經(jīng)略郎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這是用女真文字刻寫的,旁邊還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xiàn)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述圣紀碑

    述圣紀碑,位于司馬道西側,與無字碑相對,是武則天親撰、其子中宗李顯書丹,為高宗歌功頌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闕8.65米。

    碑為方形,頂、身、座共七節(jié),表示日、月、金、木、水、火、土,寓意李治的文治武功光照天下,故又稱“七節(jié)碑”。碑高7.53米,每邊寬1.86米,重約89.6噸。頂部為廡殿式,屋檐四角雕刻一力士石像,檐雕斗拱中間為五節(jié)碑身,下為碑座,各部分用榫卯相接。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東西18.85米,但碑亭早已不存在了。

    述圣紀碑記述高宗文治武功之意,此碑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碑身五節(jié)除第一塊和四塊無字外,其余三塊的正面及東西兩側均刻有字。碑正面碑文,文為駢體文,原文46行,行約120字,共約6000字,皆楷書,每個字筆畫間都“填以金屑”,閃閃發(fā)光,照耀陵園。后因天長日久,金屑自然脫落,文字也大多剝蝕,僅第一、二、五石存留的1500多字還依稀可辨。

    地宮簡介

    據(jù)乾陵《述圣紀》碑記載,唐高宗臨終遺言,要求將他生前所珍愛的書籍、字畫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則天營建乾陵的目的是為了報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寶一定不少。這是一個滿藏無價瑰寶的地宮。

    根據(jù)西安文保中心有關專家對乾陵地宮的探測,結合已發(fā)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專家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槨,“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

    皇帝身穿12套大斂之衣,頭枕玉匣,口含玉貝,仰臥于褥上,面朝棺蓋。蓋內側鑲飾黃帛,帛上繪日、月、星辰及金烏、玉兔、龍、鶴等物。地宮的后室設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設有“寶帳”,帳內設神座,周圍放置玉質的“寶綬”、“謚冊”和“哀冊”。另外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貴的隨葬明器。

    對此,乾陵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員樊英峰先生曾撰文介紹:目前考古工作者將乾陵地宮內可能藏有的文物分為六大類:①金屬類,有金、銀、銅、鐵等所制的各類禮儀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裝飾品、工藝品等;②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動物俑類;③珊瑚、瑪瑙、骨、角、象牙等制成的各類器具和裝飾物;④石質品:包括石線刻、石畫像、人物及動物石雕像、石棺槨、石函和容器;⑤壁畫和朱墨題刻。⑥紙張、典籍、字畫、絲綢和麻類織物,漆木器、皮革和草類編織物等。可以深信,乾陵幽宮重啟之日,必是石破天驚之時。那時,盛唐文化的獨異風采將讓世界為之矚目。

    旅游指南

    門票

    旺季(3月-11月)聯(lián)票70元,乾陵單票45元,永泰墓旅游區(qū)(乾陵博物館)和 懿德墓旅游區(qū)25元,章懷墓旅游區(qū)15元;

    淡季(12月-次年2月)聯(lián)票40元,乾陵單票25元,永泰墓旅游區(qū)(乾陵博物館)和 懿德墓旅游區(qū)15元,章懷墓旅游區(qū) 5元。

    開放時間

    旺季3月-11月份開放時間8:00-18:00,節(jié)假日照常上班。

    淡季12月-次年2月份開放時間8:30-17:30,節(jié)假日照常上班。

    玩法:訪古

    交通

    1、可在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坐游3路公交車直達乾陵。游3路每日一趟,8:00從西安火車站東廣場出發(fā),15:00由乾陵返回。車程約2小時。票價:單程18元。黃金周會加車。淡季1月-3月停運。

    2、從西安市城西客運站或咸陽市汽車站乘坐發(fā)往乾縣的長途車,抵達乾陵縣城后轉乘公交車前往景區(qū)。

    3、自駕車有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行40公里即到。

    4、景區(qū)內除有仿古馬車可到各景點外,還可以騎馬游覽。

    住宿

    西安是一個國際性的旅游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前來游覽參觀,市內有各種不同檔次的飯店和賓館,住宿十分方便。

    在西安市火車站及汽車站附近,就有不少的賓館可供普通游客住宿,雖然不是很豪華,但也干凈舒適,而且價格不貴,一般都在百元以下。

    市內還有很多的旅游定點飯店,套間和標準間客房內一般有衛(wèi)生間、電話、和電視。

    普通標準間客房價通常100元至200元不等,淡旺季價格有所浮動,大部分飯店可為住店客人代訂飛機票、火車票,非常方便。

    申遺價值

    文明見證突出的普遍價值

    唐乾陵是7世紀東亞“依山為陵”紀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陵墓建立在海拔1047米高的石灰?guī)r質圓錐形山峰上,體現(xiàn)了古人對高山景仰的崇拜,這是埃及金字塔墓區(qū)依托沙漠戈壁、印度泰姬瑪?瑪哈爾陵依托加木那河畔所沒有的宏偉高大氣勢[3]。

    唐乾陵創(chuàng)建了一個圍繞山峰整體安置靈寢的自然效果,奠定了唐代“依山為陵”葬制的基本模式,它包括內外兩重城墻、兩組雙闕樓、兩個碑亭、一條神道、成組石雕和石雕群等,整個設計是為了適應230萬平方米地帶中變化的地形,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和諧地融為一體。

    唐乾陵建筑遺址、出土文物這些中華民族瑰寶,完全達到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三種分類標準的定義,世界各國專家學者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贏得了各國首腦贊嘆和大量觀眾的喜愛,可與歐亞已列入世界遺產(chǎn)的同類項目相媲美,具有人類普遍價值的文化神韻。列世界遺產(chǎn)數(shù)量第一的西班牙和第二的意大利卻沒有陵墓與墓地類項目,這正反映了東西方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差別。

    藝術精湛豐富的獨特價值

    唐乾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的合葬墓。秦漢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獨特一幟。在男尊女卑的中國古代社會里,女皇武則天一生活動的評價爭論激蕩了上千年,對中國文化血脈有著深遠的影響。

    唐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fā)現(xiàn)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其內城象征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于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

    唐乾陵也是唯一歷經(jīng)千年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宮遂道編號刻字砌石已被發(fā)現(xiàn),出土有細腰鐵拴板、錫鐵錠等,這是一般陵墓所不具有的獨特價值。

    文化品位很高的記憶價值

    截止到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有788處,數(shù)量相當多的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宗教建筑群、古遺址與巖畫等,古代皇族生活的宮殿也不少,但陵墓與墓地只占2.66%,相對較少。唐乾陵作為人類足跡和地下寶藏,飽含著前人對后人的奉獻和功德,與其他種類文化遺產(chǎn)相比更顯得珍貴,特別是作為7~8世紀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東方帝王頂級權勢造就的偉大陵墓,唐乾陵歷經(jīng)千余年始終沒有過被盜掘過,有一些陪葬墓未發(fā)掘,一旦文物保護技術達到永久無損高水平時,沉睡地下寶藏未來經(jīng)考古出土的可能性極大,必將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周邊景點

    鐵佛寺

    陜西乾縣鐵佛寺古鎮(zhèn)鐵佛古寺案“縣志”所傳,鐵佛古寺創(chuàng)建于漢代,位于清涼山上故初名清涼寺。香火盛時,常聚千僧。后清涼寺毀于大火,僅存鐵佛坐像,遂移本處,重構殿閣,并易名鐵佛寺是既得名鐵佛寺鎮(zhèn)。

    鐵佛寺古鎮(zhèn)歷史悠久,據(jù)《乾徽遺稿》載,縣城北鐵佛寺鎮(zhèn)清涼山於漢代建清涼寺。明萬歷年間,有了空、了常、了喜、了澈四位和尚住持之,大興象教,緇徒云集,今有畫像在焉,不著作姓氏,衣帶當風,栩栩如生,佛像金色,生氣遠出。明萬歷年間,寺院毀於火災,僅余鐵佛像一尊,眾僧移請鐵佛下山,并於清涼山東南麓構地供奉,其地即古絲綢路驛站之遺址也,因有鐵佛像而更名為鐵佛寺。 民國年間,拆寺興學,大部分殿宇被毀,解放后僅存的一座大殿也在宗教改革時期被毀,僅余三尊佛像和三十軸水陸布繒,以歷史文物名義收藏於縣文化館和乾陵博物館內。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當?shù)匦疟姸Y聘1941年出家,受戒於北京廣濟寺,曾任京川陜各大寺院住持監(jiān)院的山西太原籍僧人正文大和尚住持重興。1985年正文長老與當?shù)仡I導多方協(xié)商周密規(guī)劃,確定在原址上北延東擴,承蒙各級領導支持各界人士資 助貳佰肆拾多萬元,從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九年,歷時十二載嘔心瀝血勵精圖治,先后建成山門、大雄寶殿、鐵佛殿、韋馱伽藍殿、藏經(jīng)樓、僧寮、齋堂等,占地面積總建筑面積26000余平方米,30余畝,構筑古樸,雄偉壯觀,典雅,現(xiàn)藏新修《大正藏》、《中華大藏經(jīng)》各一部,晨鐘暮鼓,經(jīng)聲佛號、聲聞遐邇,受度皈依者無數(shù)。

    正文長老在兼任山西太原市佛協(xié)會長、白云寺方丈“住持”期間,於2000年農(nóng)歷正月十四日安詳圓寂,終年八十有九,戒臘六十六夏,師一生愛國愛教,深受四眾崇敬,鐵佛寺四眾弟子將靈骨迎回按照大師生前遺囑在清涼山建塔安奉,為銘記老和尚功德於不朽,鐫石立碑建紀念堂永留始末於千古云爾。

    鐵佛古寺占地三十馀畝,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鐵佛殿、藏經(jīng)樓、法堂、伽藍殿、相師堂、齋 堂、兩層東西配樓(僧寮)、東西方丈室、流通處等建筑,布局緊湊,建造精巧,已成遠近聞名的弘法清修的凈土道場。1992年復從外地請求鐵佛一尊,於1995年建成大殿(鐵佛殿)一座供奉,使鐵佛寺名副其實,恢復其本來面貌。前不久雕刻臥佛一尊,安放于法堂,于1996年春天開光。1986年,縣政府準鐵佛寺正式對外開放,如今皈依寺中的三寶弟子數(shù)次干計,及全國各地。該寺除開展常規(guī)佛事活動外,每年還舉行六次佛七,尤又四川、香港、山西、河北、北京、遼寧、甘肅、寧夏等地居士為叁加者達千馀人鐵佛古寺開寺住持政文法師,1912年出生,山西太原人,1935年在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 正文長老在兼任山西太原市佛協(xié)會長、白云寺方丈“住持”期間,於2000年農(nóng)歷正月十四日安詳圓寂,終年八十有九,戒臘六十六夏,師一生愛國愛教,深受四眾崇敬,鐵佛寺四眾弟子將靈骨迎回安奉,為銘記老和尚功德於不朽,鐫石立碑永留始末於千古云爾,正 文大師圓寂后在山西五臺山火化得千二百余枚舍利,其中白色帶綠的舍利三十枚。只見潔白如玉,仿若翡翠。更有黑色念珠舍利子二十余枚。只見形如念珠,小于黃豆,中有圓孔,令人稱奇。這正是這位高僧一生修為之見證。諸大苦行之結晶舍利子現(xiàn)存于鐵佛寺村清涼山舍利塔下。據(jù)史料記載從明代至今鐵佛寺古鎮(zhèn)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九月二十及正月十六都有佛會及物資交流大會并有秦腔劇團等演出助興,同時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信徒及客商參加 。2009年鐵佛寺在全國率先開設世界語佛法教學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學者及愛好者,已接待來自巴西、法國、俄羅斯波蘭等國的學者學習交流。

    鐵佛寺塔院汲取中華民族感恩敬孝的傳統(tǒng)美德,弘揚佛教文化,以慈悲為懷,在清涼山重建隋末唐初的清涼山塔院,清涼塔院位于乾州城北九公里處,交通便利,在東側臨唐王陵,西鄰乾陵,北靠展翅欲飛的五鳳山,南接南陵,中有河流環(huán)繞,前吸終南之氣,后納千山地脈。此塔院獨居中峰,成為五鳳三陵懷抱之中,環(huán)境清幽雅致,氣氛祥和寧靜。

    此寺經(jīng)隋唐大師惠遠惠貞擴建,當時聞名長安興于隋唐,歷史悠久。后又經(jīng)鐵佛寺住持正文大師和諸大善知識開始重建。根據(jù)天時地利人和,五行八卦之考證,此塔宇左青龍右白虎,山水環(huán)繞,朝夕聚財之龍脈,福澤后代之寶地。此寶地系純凈黃土,土質堅實細膩,滋潤純潔,無其它雜質,是佛門及風水學推崇的吉上之地。正為古人曰:臥峰半觀長安城,渭水流進漢陽宮,耳聽雁塔暮鐘聲,風水寶地慰先靈,瑞氣祥云兆后人,清凈勝過長安城。

    清涼塔院

    清涼塔院占地120畝,計劃建設15年,分三期施工建設,到2020年完工。本寺特請古建工程師園林設計師精心策劃,以古建筑、雕塑,石刻、園林藝術為中心,分步建設,面向大眾服務,以佛教文化,殯葬文化 為一體。內設名人區(qū),普通區(qū),宗教信仰區(qū)、港澳臺胞區(qū)、國外名人華僑區(qū);分為塔葬,亭葬、別墅葬、草坪葬和墓葬等多種形式。則包含著以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曰:生在蘇州,長在杭州,葬在乾州古言。

    該寺利用傳統(tǒng)祭奠形式與現(xiàn)代化科學網(wǎng)絡管理辦法,可以在網(wǎng)上為親人獻花,點蠟,供香、獻茶等,也可以悼念文章表達對親人的懷念之情。每逢春節(jié)、十月一日(冬至)、七月十五日、佛誕節(jié)舉行大型超度法會。每月初一、十五日誦經(jīng)念佛回同。每年清明節(jié)舉行大型掃墓活動,寺內設永久性靈位、注名造冊、及家屬通信地址、永久保存。長眠在這里的亡者,閑適、優(yōu)雅、莊重、尊貴、彰顯先德之尊嚴,經(jīng)以上超度者一定可以暢游西方極樂世界。

    古人曰:暮色蒼蒼觀勁松,清晨緊鎖云霧中,奇花異草迷人性,蒼松翠柏增寺容。

    唐靖陵

    靖陵,俗稱南陵,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北5公里乾縣鐵佛鄉(xiāng)南陵村境內,與乾陵連谷相接據(jù)鐵佛古寺2公里。唐僖宗李儇墓。李儇(862~888),懿宗第六子。初名李儼,立為皇太子后改名李儇。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即位,次年爆發(fā)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nóng)民大起義。而他專務游戲,讓宦官專權,致使自己兩次被人乘亂挾持離京,使大唐政權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馔翞楦捕沸?,高7米,方圓20公里。陵園原殘存石刻華表1對、翼馬1對、石獅1對。鑒于該陵多次被盜,1995年經(jīng)陜西省文物局批準,由省、縣文物部門進行科學發(fā)掘。該陵地宮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碑、石函、龍鳳玉璧、玉佩、哀冊玉殘片、鎏金銅鎖、鎏金寶石銅花等,是我國目前惟一發(fā)掘的一座唐代帝陵,陵園位于陜西乾縣城東北約10公里處的丘陵臺地上(今鐵佛鄉(xiāng)南陵村東南約150米處),西距唐高宗與武則天之乾陵4.5公里,東北距肅宗建陵15.5公里 結構特點 靖陵積土為冢,陵臺為復斗形,底呈方形,邊長40米、高8.6米;頂亦方形,邊長8米。陵園方形,邊長480米,陵臺在陵園里,東西居中,陵臺距南神墻264米、距北神墻176米。陵園現(xiàn)存東北、西北和西南角闕址。東北角闕址高3米、底長16.1米、寬8米;西北角闕址高3米、底長5.5、寬4.5米;西南角闕址已被平掉,現(xiàn)存角闕址殘跡長6.7米、寬5.5米。

    陵園石刻與唐中期各陵相同,位于陵臺南264米的南神門外石獅已殘。神道石刻均已殘損,現(xiàn)存華表、翼馬、石馬和石人,東西列間距60米。華表位于乳臺闕址北24米。已倒伏,另一華表僅存底座。翼馬位于石望柱北26米。石馬現(xiàn)存3匹,東面2匹、西面1匹。東列南數(shù)第一個在華表北44米,第二個在第一個北105米;西列石馬絕大部分殘毀和倒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