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白頭鹮鸛又叫彩鸛,羽色美麗,姿態(tài)優(yōu)美。壽命最高可達28年以上。橙黃色的嘴粗而長,但嘴尖稍微向下彎曲,與白鸛、黑鸛等鸛屬鳥類明顯不同。白頭鹮鸛主要棲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等淡水水域岸邊淺水處及其附近沼澤和草地上,白頭鹮鸛本世紀初在中國很多地區(qū)還是相當常見的,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能見到了。
概述
中文學(xué)名:白頭鹮鸛
中文目名:鸛形目
中文科名:鸛科
中文屬名:鹮鸛屬
中文俗名:彩鸛
拉丁文名:Mycteria leucocephal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Pennant,1769
地理分布:分布在印度至中國西南部及印度支那。在中國可能已絕跡。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LR/nt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國內(nèi)絕跡 生效年代: 1996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鸛形目 Ciconiiformes → 鸛科 Ciconiidae → 鹮鸛屬 Mycteria → 白頭鹮鸛 Mycteria leucocephala
形態(tài)特征
白頭鹮鸛又叫彩鸛,羽色美麗,姿態(tài)優(yōu)美。體長為93—102厘米,體重2—3.5千克,壽命最高可達28年以上。橙黃色的嘴粗而長,但嘴尖稍微向下彎曲,與白鸛、黑鸛等鸛屬鳥類明顯不同。它的腳為紅色,也特別長,脛的下部裸出。橙色的頭部赤裸無羽,繁殖期變?yōu)榧t色。體羽主要為黑色和白色,其中飛羽、尾羽為黑色,具有綠色的金屬光澤,胸部具有寬闊的黑色胸帶,也具有綠色的金屬光澤,其余體羽均為白色。虹膜為淡黃色或褐色。
叫聲:幼鳥作呱呱叫聲,嘴啪噠啪噠的叩擊聲。
分布情況
白頭鹮鸛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分布于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泰國、越南、緬甸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中國分布于河北沿海、上海、江蘇、福建、廣東、海南、四川、云南、西藏,此外還見于長江下游一帶,大多是留鳥或夏候鳥。
主要分布省份:福建、海南、云南、西藏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qū):東寨港紅樹林、尖峰嶺、金佛山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五指山、吊羅山
生活習(xí)性
白頭鹮鸛主要棲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等淡水水域岸邊淺水處及其附近沼澤和草地上,非繁殖季節(jié)也常出現(xiàn)在農(nóng)田和耕地,偶爾出現(xiàn)于沿海海邊和鹽堿地上。營巢于水域附近的樹上或城鎮(zhèn)附近。行動遲緩。白天常長時間地縮著脖子站在一個地方不動,顯得很懶散。有時又安閑地漫步在沼澤、草地上覓找食物。主要以魚為食,但也吃蛙、爬行類、甲殼類和昆蟲等其他動物性食物,偶爾也吃少許植物性食物。通常成對或成小群在水邊淺水處覓食,在雨季食物豐富的時候也常成大群。覓食時常在水邊淺水處緩慢地行走,半張著嘴,腳一邊在水中或泥中移動,一邊探索,同時煽動兩翅干擾它的潛在被捕獲物,有時也通過嘴在水中來回運動來探覓食物。飽食后常單腿站立在岸上休息,身體呈駝背狀。
繁殖習(xí)性
白頭鹮鸛大多數(shù)為留鳥,也有部分種群在繁殖期后進行局部的擴散和游蕩,覓找適合的覓食場所。繁殖常成群繁殖,有時亦與其他鸛、鹮、鷺或鸕鶿等混合在一起繁殖。繁殖期因地區(qū)不同,時間也有一些差異。在我國主要在5—7月,在印度為6—10月,常跟雨季有關(guān)。通常營巢于水邊樹上或高的灌叢上,有時數(shù)對甚至10多對同在一棵樹上營巢,巢與巢之間彼此挨得很近,營巢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雄鳥主要負責運送巢材,雌鳥負責筑巢。營巢活動多在早晨和下午,通常每小時雄鳥運送巢材5—6次,每個巢大約需要4—8天即可造好。它也常常利用舊巢,特別是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通常將舊巢稍加修理,即可使用。巢的形狀為盤狀,結(jié)構(gòu)較為松散粗糙,主要由枯枝、草莖和草葉構(gòu)成,中心處稍微下凹,巢內(nèi)不墊任何東西,或僅墊少許的樹葉和稻草。巢的大小為直徑50—80厘米,每窩寓產(chǎn)卵2—5枚,通常為3—4枚,卵的顏色為暗白色,有時帶有稀疏的褐色斑點和斑紋。第一枚卵產(chǎn)出后即開始孵卵,由雄鳥和雌鳥共同參與孵卵和育雛。孵化期為28—32天左右。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全身被有白色的絨羽,由親鳥共同覓食飼喂,在天熱的時候親鳥還不時地張開翅膀為雛鳥擋住灼熱的陽光。經(jīng)過親鳥60天的喂養(yǎng),雛鳥已經(jīng)具有飛翔的能力,可以離巢了,但也有個別的直到115天時,雖然已經(jīng)能夠獨立覓食和主要靠自己生活了,但仍然還回到巢中,繼續(xù)向親鳥索要食物。通常在第三年時幼鳥才能擁有和成鳥一樣的羽毛,第四年時達到性成熟。它的壽命最高可達28年以上。
種群現(xiàn)狀
白頭鹮鸛本世紀初在中國很多地區(qū)還是相當常見的,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能見到了,由于沼澤排水變?yōu)檗r(nóng)田、森林砍伐和人類檢食鳥蛋和狩獵等活動的干擾,種群數(shù)量明顯地呈逐年減少的趨勢,已有五十多年沒有消息。在2008年6月初,科學(xué)工作者在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13只珍稀鳥類白頭鹮鸛。國外在印度等南亞地區(qū)還有5000只左右。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20世紀30年代被認為系常見鳥,但鄭作新(1987)認為現(xiàn)已稀少。有記錄夏候鳥分布于長江下游地區(qū)及華南至云南南部。
同科動物―――白鸛
概述
中文名:東方白鸛
別名: 老鸛、白鸛
英文名White Stork
拉丁文名:Ciconia boycian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鸛形目
科:鸛科
屬: 鸛屬
外形特征
白鸛體形修長,體長約1200毫米,翅長 600毫米以上;嘴長而直,可達210毫米;頸與腿亦長,雄體跗□長達245毫米。身體幾乎為純白色。肩羽、翼上大覆羽、初級覆羽及飛羽均呈光灰黑色,大部分飛羽外羽呈銀灰色。眼乳白色,外輪黑色;嘴黑色,下嘴腹面紅色;眼周及頰部裸區(qū)紅色。雌雄羽色相同。眼周、頰部裸區(qū)及腿腳均為紅色。虹膜淡黃色,外圈黑色。眼周、眼先及頦囊裸出皮膚為玫瑰色。嘴的尖端角色沾黃。
分布范圍
分布與黑鸛略同。分布于東北、河北、長江下游以至福建、廣東及臺灣。國外見于歐洲、非洲、中亞、南亞(印度)和東亞(日本)等。
生活環(huán)境
棲息于開闊的沼澤和潮濕草地。步行時舉步緩慢,休息時常以一足站立。飛行慢。主要覓食魚類、蛙類、蜥蜴和昆蟲,有時也食野鼠。
生活習(xí)性
棲息于河流和湖邊等濕草地,在人煙稀少的大樹上或高壓線鐵塔上營巢。主食魚類,也吃鼠、蛙及昆蟲。4月產(chǎn)卵,每窩產(chǎn)卵4枚,孵化期30一32天,幼鳥55—60日齡可飛出巢外,10月集群,11月南遷,在開闊的淺水中或灘涂鹽蒿叢中集群過夜,翌年3月下旬北返。性溫和而警覺,飛行緩慢,常在高空中翱翔。休息時常以一足站立。受驚時常彈嘴,發(fā)出“噠噠”聲。
生長繁殖
夏季繁殖,在大樹高處以枝丫、茅草等營巢,每窩產(chǎn)卵3~5枚,白色。6月開始繁殖,營巢于樹上。每窩產(chǎn)3-5枚白色卵。卵為圓形乳白色,重150克,雌雄白鸛共同產(chǎn)卵,但以雌鳥為主,卵孵化期約32天左右。繁殖地:黑龍江撫遠三角洲,洪河,蘿北,寶清,伊春,樺南,迎春。黑河地區(qū)的嫩江,富裕,扎龍,吉林莫莫格,內(nèi)蒙古科爾沁。越冬地:江蘇洪澤湖,鹽城,邵伯湖。安徽升金湖,武昌湖,石臼湖。江西鄱陽湖,湖北沉湖,洪湖,梁子湖。廣東梅縣。深圳。臺灣。湖南洞庭湖。天津。陜西平利。貴州草海。西藏瀘沽湖。上海崇鳴島。
2004—2006年,安徽大學(xué)生命科學(xué)學(xué)院楊陳等,在安慶市望江縣武昌湖地區(qū)(116°51.15’-116°49.47’E,30°19.53’-30°19.79’N)對東方白鸛的繁殖生物學(xué)進行了研究。東方白鸛在當?shù)亻_始營巢時間不一致,最早為2月5日,而受干擾的繁殖個體則延至5月6日。產(chǎn)卵期最早開始于2月11日,最晚6月21日,窩卵數(shù)4.2±0.4(4—5)枚(n=6)。育雛期71.0±16.1d(n=3),日育雛5.1±2.6(n=38),雛鳥離巢時間最早6月14日,最晚9月20日。2004和2005年東方白鸛在該地區(qū)共營巢8窩,產(chǎn)卵25枚,孵出雛鳥9只,出飛7只。繁殖失敗5巢,其中,人工干擾造成4巢失敗,高壓電擊毀1巢。繁殖不同時期,親鳥的覓食、休息、警戒、取材、翻卵、育雛、交配、在巢、視野外行為時間分配差異顯著,而飛翔、行走、理羽、擊喙、整巢和其它行為差異不顯著。雛鳥在發(fā)育的不同時期,覓食、飛翔、休息、整巢、在巢、行走、視野外行為時間分配差異顯著,理羽、警戒、擊喙和其它行為差異不顯著。
人工繁殖
上海動物園1984年首次籠養(yǎng)繁殖成功,1987年合肥逍遙津動物園繁殖成功。此后,成都動物園和哈爾濱動物園也繁殖成功。1992年我國有22個動物園共飼養(yǎng)方白鸛120只,其中雌雄各36只,性別不明者48只。
種群現(xiàn)狀
在我國主要越冬地的總數(shù)量約為2000—2500只,1991—1992年冬季洞庭湖有404只(1988—1989年為917只),沉湖等635只,鄱陽湖625只,升金湖110 5(1988—1989年為250只),鹽城1只(1993—1994年為68只),以上共為1 775只。1984—1986年繁殖區(qū)統(tǒng)計有211只、25個巢。北戴河南遷東方白鸛的數(shù)量1986年10月11日至11月16日為2 729只,1990年11月2日至11月14日見848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