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shí huáng
解釋:俗名土雞、海蛤、海癩子、土海參
屬于亞熱帶的腹足綱貝類,廣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沿岸的河口海域,國內(nèi)則多分布于東海和南海,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香港、等沿海地區(qū)的資源量很大。
石磺體呈卵圓形或橢圓形,成體體長6.0cm左右,體寬3.7cm左右,平均體重14g,全身裸露無殼,體表呈青蘭色,灰色并夾雜綠色、褐色,其上密布多數(shù)瘤狀和樹枝狀突起,且有無數(shù)黑色的背眼,背眼對光線非常敏感,外形酷似癩蛤蟆或土疙瘩。
石磺的頭部背面有一對可伸縮的觸角,觸角平時可縮入一圓筒形、左右對稱的觸角囊中,眼生于觸角的頂端,在右觸角囊的下方有一小孔,即陰莖孔或稱雄孔,內(nèi)為陰莖,雄性部分的交接器由此伸出。石磺的外套膜極發(fā)達,覆蓋全身,壁甚厚,主要由肌肉組成,是人們食用的主要部分;外套膜外表皮的一層透明芏質(zhì)薄膜,經(jīng)高溫或低溫(0℃)處理時會自行脫落。石磺是用“肺”呼吸的肺螺類,有一個位于腹面后端正中、肛門之上的“氣門”與外界相通。石磺的足部發(fā)達,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縮及足腺分泌的粘液潤滑身體進行爬行、翻轉(zhuǎn)等活勸;足的組成大部分為肌肉持,也是人們食用的部分之一。石磺的口唇包圍著縱裂形的口,之后即為口腔,內(nèi)為肌肉質(zhì)的口球,是消化管的第一個膨大部分;口球之后即為一短而較小的食道,中腸即胃,石磺的胃由明顯的胃本體、肌胃、漏斗狀褶胃等三部分組成。石磺的腸道長約為體長的4倍左右,直腸的后部略膨大而成排泄腔,腔的開口即為肛門,肛門位于腹足的背后緣正中處,在肛門的下方有一雌孔,排泄腔的左側(cè)有一褐色的肛門腺,分泌粘液直接通入排泄腔內(nèi),有助于排遺。腸道內(nèi)有許多皺褶和腸突以增加腸道與食物的接觸面積,加速消化吸收作用,也與石磺大量吞食泥沙,攝取食物的習性相統(tǒng)一。石磺的生殖器官包括兩性腺、兩性管、蛋白腺、粘液腺、納精囊、雌孔(雌雄共同孔)、交接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