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牛瘟(俗稱爛腸瘟或膽脹瘟等)是牛瘟病毒引起牛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黏膜特別是以消化道黏膜炎性、壞死為特征。OIE將其列為A類疫病。聯(lián)合國糧食與農業(yè)組織2009年11月30日在羅馬總部發(fā)表新聞公報稱,糧農組織與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等合作伙伴將在未來18個月內正式宣布消滅牛瘟。這將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消滅一種動物類疾病,也是繼天花后消滅的第二個病害。
簡介
由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屬(Morbillivirus)中的牛瘟病毒引起的牛急性傳染病。中獸醫(yī)稱爛腸瘟或脹膽瘟。公元78年中國即有流行記載。1937年在四川成都發(fā)現(xiàn)的古文物鐵制水牛和在四川廣元縣發(fā)現(xiàn)的一石碑上,均記載有清乾隆年間這些地區(qū)牛瘟大流行、耕牛死亡枕籍的情況。1930~1949年間全國除新疆外每年因牛瘟死亡的牛數達10萬~100多萬頭。1955年牛瘟在全國被肅清;此后除1966年由鄰國傳入西藏被迅速撲滅外,未再發(fā)生。歐洲中世紀即有牛瘟流行,直至19世紀末期才止息。印度和少數非洲國家至今仍有此病,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均已絕跡。
牛瘟的歷史已長達數千年,并曾造成嚴重的經濟和社會損失。從1994年“全球消滅牛瘟計劃”實施以來,糧農組織及其他國際組織對許多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技術援助,協(xié)助建立起監(jiān)控牛瘟的快速反應體系。目前,該計劃正致力于全面消除牛瘟病毒。據悉,已有170個國家和地區(qū)成功消滅了牛瘟并獲得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的認可。
糧農組織首席獸醫(yī)官盧布羅茲指出,目前全球在防治牛瘟方面的成績非常顯著。他強調,人類已經掌握了牛瘟疫苗,如果全球進行有效合作并提供充裕資金,消滅牛瘟只是時間問題。
牛瘟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性極高的牛類疾病,雖然該病毒并不直接影響人類,但受感染牛群的致死率卻高達100%。而且在依賴牛獲得肉、奶產品和畜力的地區(qū),牛瘟會導致大范圍的饑荒。
病原
牛瘟病毒屬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
病毒比較脆弱,干燥曝曬易滅活病毒,但在濕冷或冷凍的組織中可存活很長時間。56℃60分鐘或60℃30分鐘能被滅活,但少數病毒能抵抗。在pH4.O~10.0之間穩(wěn)定。對脂溶劑敏感。對多數普通消毒劑如石炭酸、甲酚、氫氧化鈉敏感。
流行病學
牛瘟在公元4世紀就有記載,是古老的家畜傳染病之一。歐洲學者認為牛瘟起源于亞洲。該病曾廣泛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但從未在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出現(xiàn)。目前,該病主要流行于中東和南亞、中亞地區(qū)。我國于1956年消滅了牛瘟。
牛、牦牛、水牛、瘤牛,以及野生動物(非洲水牛、非洲大羚羊、大彎角羚、角馬、各種羚羊、豪豬、疣豬、長頸鹿)等,不分年齡和性別對本病均易感,尤以牦牛最易感,黃牛和水牛次之。其他動物如綿羊、山羊、鹿以及豬也易感。亞洲豬比歐洲、非洲豬易感;駱駝科動物極少感染。
病毒經消化道傳染,也可經呼吸道、眼結膜、上皮組織等途徑侵入。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染,也可通過密切接觸的物體、昆蟲間接傳播,但不是主要方式。
病牛為主要傳染源。潛伏期病牛(發(fā)熱期前1~2天)的眼、鼻分泌物,唾液,尿液及糞便;臨床癥狀出現(xiàn)前感染牛的血液及昕有組織均具傳染性。
該病具明顯的周期性和季節(jié)性,以12月份和次年4月份間為流行季節(jié)。具很高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發(fā)病率近100%,病死率可高達90%以上,一般為25%~50%。
發(fā)病機理
牛瘟病毒通過笑話到侵入血液和淋巴組織,主要在脾和淋巴結中迅速繁殖,然后傳遍全身各組織內。一般在病牛發(fā)熱前一天出現(xiàn)病毒血癥,動物體溫越高,血中含毒量越大;約在中等濃度時,可引起宿主的組織變化,出現(xiàn)癥狀。
牛瘟病毒主要破壞上皮細胞,對淋巴細胞具有同樣的選擇親和性,并予以破壞。
癥狀
潛伏期一般為3~15天。《陸生動物衛(wèi)生法典》規(guī)定,牛瘟的潛伏期為21天。
急性型:新發(fā)地區(qū)、青年牛及新生牛常呈最急性發(fā)作,無任何前驅癥狀死亡。
病畜突然高熱(41~42℃),稽留3~5天不退。黏膜(如眼結膜,鼻、口腔、性器官黏膜)充血潮紅。流淚流涕流涎,呈黏膿狀。在發(fā)熱后第3~4天口腔出現(xiàn)特征性變化,口腔黏膜(齒齦、唇內側、舌腹面)黏膜潮紅,迅速發(fā)生大量灰黃色粟粒大突起,狀如撒層麩皮,互相融合形成灰黃色假膜,脫落后露出糜爛或壞死,呈現(xiàn)形狀不規(guī)則、邊緣不整齊、底部深紅色的爛斑,俗稱地圖樣爛斑。
高熱過后嚴重腹瀉,里急后重,糞稀如濃湯帶血,惡臭異常,內含黏膜和壞死組織碎片。尿頻,色呈黃紅或黑紅。從腹瀉起病情急劇惡化,迅速脫水、消瘦和衰竭,不久死亡。病程一般4~10天。
非典型及隱性型:長期流行地區(qū)多呈非典型性,病牛僅呈短暫的輕微發(fā)熱、腹瀉和口腔變化,死亡率低?;虺薀o癥狀隱性經過。
病理變化
牛瘟病毒對上皮細胞和淋巴細胞有親和性,所有淋巴器官損害嚴重,特別是腸系膜和與腸有關的淋巴組織。典型病例尸體外觀呈脫水、消瘦、污穢和惡臭。
剖檢可見消化道黏膜嚴重炎癥并壞死,口腔、第四胃、腸道、上呼吸道黏膜壞死、糜爛,或充血、出血。小腸黏膜潮紅、水腫,有出血點;淋巴結腫脹、壞死。大腸呈程度不同的出血或爛斑,覆蓋灰黃色假膜,形成特征性的“斑馬條紋”。膽囊增大1~2倍,充滿大量綠色稀薄膽汁,黏膜有出血點。淋巴結水腫腫脹。
診斷
牛瘟癥狀依據典型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
在國際貿易中檢測的指定診斷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替代診斷方法為病毒中和試驗。
病原鑒定
用于抗原檢測方法有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直接和間接免疫過氧化物酶試驗、對流免疫電泳;用于病毒分離和鑒定方法有病毒分離、病毒中和試驗;用于檢測病毒RNA方法有牛瘟特異性cDNA探針和PCR擴增。
血清學試驗
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病毒中和試驗。
病料采集
用于病原分離鑒定宜采集全血,加肝素(10IU/毫升)或EDTA(0.5毫克/毫升)抗凝,置冰上(但不能凍結)送檢;或剛死亡動物的脾、肩前或腸系膜淋巴結,置O℃以下保存待檢;眼、鼻分泌物拭子(在前驅期或糜爛期采集)。
用于血清學檢驗宜采集血清。
鑒別診斷
牛,應注意與口蹄疫、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惡性卡他熱、水泡性口炎、副結核、沙門氏菌病鑒別、砷中毒區(qū)別。
小反芻動物,應注意與小反芻獸疫區(qū)別。
防治
預防
疫區(qū)及受威脅區(qū)可采用細胞培養(yǎng)弱毒疫苗免疫,也可采用牛瘟/牛傳染性胸膜肺炎聯(lián)苗免疫。
處理
一旦發(fā)生可疑病畜應立即上報疫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guī)定,采取緊急、強制性的控制和撲滅措施。撲殺病畜及同群畜,無害化處理動物尸體。對欄舍、環(huán)境徹底消毒,并銷毀污染器物,徹底消滅病源。受威脅區(qū)緊急接種疫苗,建立免疫帶。
危害歷史
十九世紀末期,牛瘟曾導致撒哈拉以南非洲80%至90%的牛群死亡,造成嚴重的饑荒。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尼日利亞暴發(fā)的牛瘟造成了2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世界許多區(qū)域曾利用一種新開發(fā)的疫苗控制牛瘟,盡管最初取得了成效,但由于免疫工作過早結束,導致病毒卷土重來。
自八十年代末期起,糧農組織開始定期召集世界各國的動物衛(wèi)生部門以及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非洲動物資源局等合作伙伴召開會議,商討控制牛瘟的對策。1994年,糧農組織發(fā)起了全球消滅牛瘟計劃,協(xié)調各國的控制行動,推動在全球根除牛瘟,并為此提供技術指導。
1994至2009年間,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qū)在全球消滅牛瘟計劃的支持下消除了牛瘟,并被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認證為無牛瘟國家。2001年,牛瘟病毒在肯尼亞最后一次現(xiàn)身。
根除
2009年12月1日,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等合作伙伴將在18個月內正式宣布在全球范圍內消滅牛瘟,這將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根除某種動物疾病,也是繼天花之后人類通過努力消滅的第二個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