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依賴癥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電子產品依賴癥 -簡介

    電子產品依賴癥是指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導致對正常生活中一些認知能力的下降的癥狀。兒童由于自制能力不強,最易發(fā)生以上癥狀。

    表現

    1、手機依賴癥

    萬一手機沒帶,自己一天的情緒都會煩躁不堪。沒有手機,那一天怎么活呀?客戶的電話、朋友的號碼,都存在電話本里呢,手機不在,如何跟他們聯系?今天要干的事又全存在記事本里,等著手機逐一提醒,現在手機沒來上班,自己也完全不知道工作該進行到哪一步?;蛘哒f,完全不記得自己今天該做些什么。恨不得跑步回家先把手機拿回來,又怕誤了打卡時間,讓上司覺得自己沒帶手機完全是個借口?;嫉没际еg,終于在辦公室碰到上司,跟他說:“今天我沒帶手機,有事請撥我的座機。”接著,趕緊打開電腦,在MSN上告訴所有在線的好友——我今天沒帶手機。完成這兩個步驟,長舒一口氣,心里暗暗下決心:以后情愿把自己忘了,也不能把手機給忘了。

    2、GPS依賴癥

    車上裝個GPS現在已經成為流行趨勢,這東西除了當電子狗用,還能給你指路,有些還自帶MP3、MP4,沒事時還可以用它來聽聽音樂、看看碟,簡直是路癡及塞車一族的法寶。只是,地圖是死的,電腦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過度依賴GPS,只能造成活人被地圖憋死的問題。

    3、開心網依賴癥

    這個時代還有人不知道開心網嗎?那你真的OUT了。上網不上開心網,你與朋友之間的距離會被拉得無比大。沒事上去買幾個朋友,換幾個車位,偷偷菜,種種花,看看朋友們的記錄,了解一下大家現在都在做什么,你這一天也就消磨過去了。上開心網雖然不一定能夠被歸為網癮之列,但實際上對其依賴過多也會產生一定的后遺癥。

    4、聊天工具依賴癥

    上網,無論如何都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套用古話說,網上自有顏如玉,網上自有黃金屋。但網上的顏如玉和黃金屋比起書里那個,卻具體得多。例子太多,周圍似乎不少人現在都是靠網絡在戀愛,周圍更是有不少“挨踢”(IT)人士,賺的就是這份網絡的錢。而對于我們這些普通小民來說,現在上網最大的功能就是跟人聊天。QQ和MSN,如今幾乎成了電腦中的必備軟件,你的電腦里要沒這東西,那你簡直就會被認為是個時代的怪物。這兩樣東西的確也有很大的好處,隔多遠的朋友都可以對面聊天,哪怕他在地球對面的美國,你也可以和他聊上半小時,而不用花費1分錢的電話費。但是,MSN可以拉近人的距離,也可以讓人的距離無比遙遠——很多時候,我們的辦公室里無比安靜,有時一整天下來,同事們之間似乎都沒有說過一句話,倒不是說大家的關系淡漠到極點,而是,哪怕是坐在我對桌的人,現在都習慣了在網上對著我打出一排字來??磥?,動手所消耗的腦細胞比動動嘴巴要少啊。

    5、輸入法依賴癥

    想當年小的時候,經常會嘲笑家里的長輩“張口忘字”,想不起自己要說什么。后來知道那算是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一種象征。但自從有了電腦之后,我們很多人哪怕不到30歲,現在看起來同樣有這種“記憶力減退”的危險——倒不是說忘了怎么說,而是忘了怎么寫。電腦用多了,用手寫字的機會也就少了,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偶爾拿起一支筆,卻覺得不論怎么寫,手底下的字總是有點別扭。所以,現在有專家在哀嘆,電腦時代到了之后,估計過不了多少年,所謂的“書法藝術”也就只能成為小眾欣賞的東西了。但打字雖然方便,也有其危險,因為我們很多時候看到某些字會感覺到“認識”,真的要自己去寫時,卻根本想不起來該怎么寫,最后只能打開電腦,照著電腦輸入法上顯示的字,一筆一筆描下來……

    對兒童的危害

    傳統的玩具例如玩偶和汽車模型現在越來越不受青少年青睞,如今青少年的禮物愿望清單被各種高價格的高科技設備充滿。如今電子產品市場里,IPAD已經成為最火爆的兒童玩具,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借助IPAD幫助孩子們學習知識,而iTunes為I-PAD提供的兒童APP教育軟件也讓父母得償所愿。不過,在感受先進功能之余,也有不少家長擔心孩子患上“IPAD癮”。

    醫(yī)生在歷年來的門診中還發(fā)現,電腦、手機、psp游戲機等電子產品,已成為學生視力的“殺手”。特別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上網聊天,玩電腦游戲,甚至在坐車、走路或在被窩里都一直玩?zhèn)€不停,長時間上網、玩游戲,都可能使視力嚴重受損。

    電腦和電視成為孩子假期里最親密的兩大“電子玩伴”。而打電話、網絡聊天、發(fā)短信等則變成他們和同學、朋友溝通的主要方式。專家提醒,兒童長時間與電子產品接觸,容易患上“電子產品依賴癥”。 這會給兒童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一方面,長時間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造成兒童視力下降、頸肩綜合癥、“鼠標手”等,還會因久坐不動導致身體肥胖、腰酸背痛;另一方面,與電子產品親密接觸而疏于和小伙伴的面對面交流,會造成孩子現實感的缺失和社會交往能力的退縮,甚至導致抑郁癥。

    合理控制

    使用電子產品過多的孩子,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對環(huán)境刺激的敏感性低,自我控制水平低、意志力薄弱,且易情緒不穩(wěn)。于德澧說,過早、過多接觸電腦、電視,還有導致多動癥和抽動穢語綜合征的可能。但專家也指出,電腦的普及和流行,至少說明電腦、網絡在共享資源、擴大知識面上有著自己獨到的優(yōu)勢,且將孩子完全隔離在電腦等電子產品之外,畢竟不太現實。因此,父母最重要的是懂得怎樣讓孩子合理地接觸電腦。

    0—2歲,不接觸

    美國一項2007年的調查顯示,約有90%的兒童在2歲前就經常在電腦或電視上看各種智力開發(fā)的節(jié)目。父母對此的解釋是:為了促進孩子的智力發(fā)育。其實,孩子的大腦需要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下,才能健康地發(fā)育。比如學爬行、走障礙等活動不僅能鍛煉寶寶的身體,更多的是讓他在立體環(huán)境中感知真實的三維空間。孩子需要觸碰、感覺、觀察和移動真實事物,用對真實世界的基本了解,訓練他們的神經和認知系統。因而,在這個階段,買些開發(fā)智力的光盤,不如多和孩子交流,多做游戲來得更實際。

    2歲至學齡前,少接觸

    在這個孩子能力迅速增長的時期,如果父母想讓他更多地學習知識,購買專業(yè)出版社出版的認知小讀本是最好的選擇,經濟實惠,且這樣的認知,比通過電腦進行更快,更不易傷害眼睛。此時的孩子已經可以開始接觸電腦了,比如家人自己攝錄的各種照片、短片,大人孩子一起欣賞,就會覺得其樂融融,只是上網沖浪、游戲等內容,還是應該杜絕。

    上學后,控制使用時間

    隨著現代教學課程的多媒體化,孩子接觸電腦的機會越來越多,此時,父母可以允許孩子用電腦完成作業(yè),游戲則要先經過父母的篩選,提早幫孩子樹立是非觀念,提高對不良事物的“免疫能力”。此外,要對孩子的游戲時間進行強制性限定,以保證他們的休息和戶外活動時間。不妨每天限定幾個可以玩的時間段,每次不超過半小時,同時讓孩子養(yǎng)成用電腦10—20分鐘就休息一下、望望遠處的習慣。

    為了“戒除”孩子對電腦的依賴,很多國家都在探索自己的方法。在日本,很多父母會利用暑假帶孩子離開喧囂的城市,體驗一段沒有電腦、電視的生活,讓他們體會到“原來沒有電視和游戲,也可以過得很愉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