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艾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懸艾亦名“插艾”。以艾草懸插于門戶、堂屋、床頭等處,以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 詳細(xì)解釋


     二、歷史

    艾,又名艾蒿、家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葉含揮發(fā)性芳香油,味濃烈,有驅(qū)除蚊蠅蟲蟻、凈化空氣的作用,艾絨可用于針灸。艾草還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菖蒲作用類似,民間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漢晉以來,端午節(jié)家家必插艾以應(yīng)節(jié)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間為“蒲龍艾虎”。京有以艾束為人形者。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為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注:“今人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宋吳自牧《楚梁錄·五月》:“家家......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于門額上。”明張岱《夜航船·天文·夏》:“端陽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葉、黃槴花插瓶中,謂之端五,辟除不祥。”清光緒《左云縣志稿》:“五月初五日,天中節(jié)。插艾,食角黍,飲雄黃酒。”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jì)勝·五月·端陽》:“五朋朔,家家懸朱符,插蒲龍艾虎。”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三、操作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nóng)藥。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zhuǎn)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nèi)狈茖W(xué)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節(jié)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其實,真正起到凈化環(huán)境、驅(qū)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中國江南地區(qū),有的習(xí)俗是在端午節(jié)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jié)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jié)日便可飲用。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fēng)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fēng)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nèi)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qū)邪卻鬼”。

    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lián)”,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lián)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