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產之一,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名茶之一,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龍?zhí)?rdquo;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yōu)質產品,榮獲中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jié)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
簡介
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峰”。產于河南大別山區(qū)的信陽市信陽縣(現(xiàn)為平橋區(qū)),因條索緊直鋒尖,茸毛顯露,又產于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品質高上,外形細秀勻直,顯峰苗,色澤翠綠,白毫遍布。內質湯色嫩綠、鮮亮,香氣鮮嫩高爽,葉底嫩綠明亮、細嫩、勻齊。特級品展開呈一芽一葉初展。
信陽毛尖
傳說之一
據(jù)傳,它開始種在雞公山上,叫“口唇茶”。這種茶沏上開水后,從升起的霧氣中會現(xiàn)九個仙女,一個接一個飄飄飛去;品嘗起來,滿口清香,渾身舒暢,能夠醫(yī)治疾病。這口唇茶原是九天仙女種的,她們咋會來到人間種茶呢?這事還得從雞公山談起。先前,雞公山沒有名字。有一年,山上害蟲成災,不知從哪里飛來一只神雞,把害蟲叨個一干二凈,住了下來。它天天報曉,啼叫一聲,響遍天下,因此人們就給這座山起名雞公山。各種害蟲再不敢在這里逞兇了,雞公山上從此草綠樹旺,鳥語花香,成了人間仙境。
瑤池的仙女們聽說人間的雞公山勝過仙宮的百花園,都想一飽眼福,便向王母娘娘提出請求。王母娘娘也是個愛游山玩水的人,理解宮女們的心情,答應分批讓她們下凡,一批限定三日。但有一條,一旦有人下去后產生邪念,與人婚配,除了懲罰本人,這輪流下凡的事立即停止。仙女們都想下去看看,生怕輪不到頭上,她們向王母娘娘保證嚴守法規(guī)。王母娘娘愛喝茶,對司管仙茶園的九個仙女另眼看待,讓她們首批離開了瑤池。
九個仙女來到雞公山,拜見雞公山后便住下了。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王母娘娘限他們三日就是人間三年。眾仙女把雞公山的怪石奇峰、山泉瀑布、名茶異草的春夏秋冬四時景色都看遍了,離回去的時限還有二年呢。她們商量要辦件好事,給雞公山留下紀念。辦啥好事呢?為首的大姐說:“雞公山應有的都有,有的都好,唯有一點不足。”眾姐妹齊問:“哪一點?”我倒有個想法,咱九姐妹化作九只畫眉鳥,回到咱那仙茶園里銜來茶籽,不就補上了這個不足嘛!不知眾位姐妹愿不愿出這把力?從仙女一聽無不叫好。她們又問,銜來茶籽不難,交給誰種呢?大姐手往山腳下一指,大家看見一片竹林里有幾間茅屋,心里都明白了。
那間茅屋里住著一個年輕人叫吳大貴,是個讀過書的人。只因爹媽先后去世,剩他獨自一人。他白天種地砍柴,晚上還要溫習功課,準備科場應試。屋里墻上貼張白紙,上邊寫著“寂寞獨有,清貧無雙”。這天夜里,他做了個夢,夢見一個仙女從雞公山上下來對他說:“雞公山水足土肥,氣候適宜種茶。從明天開始,有九只畫眉鳥從仙茶園里給你銜來茶籽。你在門口的一棵大竹子上系個籃子,把茶籽收下,開春種到坡上。到采茶炒茶的時候,我和姐妹們來給你幫忙。”吳大貴醒來心里好喜:哎呀,是我吳大貴勤奮讀書感動了神仙啊!可種茶能給我?guī)矶啻蠛锰幠?別急別急,有道是天機不可泄露,內中定有一番用意,叫種就種吧。
第二天一大早,吳大貴起床,半信半疑地拿個監(jiān)子,系到門口那棵大竹上。系好,他扭頭要回屋,只見一只畫眉鳥箭一般飛來,把嘴里銜的東西往籃子里一放,又飛走了。吳大貴很驚奇,取下籃子一看,果然是一顆種子,雖沒見過,他相信就是夢中所說的茶籽。接著,一只只畫眉鳥穿梭般地飛來飛去。九只畫眉鳥各銜來一顆種子后,稍停一會兒,又是一輪。如此銜了三天三夜,共銜來茶籽九千九百九十九顆。吳大貴很高興,小心地把茶籽收藏起來。
第二年一開春,吳大貴把九千九百九十九顆茶籽全種到山上。清明過后茶籽發(fā)芽,見風就長,幾天長成了茶林。這時仙女又給吳大貴托夢,讓他準備炒茶的大鍋。
吳大貴準備停當,來到茶林一看,又驚又喜。只見九個仙女正在采茶,個個柳眉杏眼,面如桃花,不胖不瘦,不高不低。他們采茶不用手,而是用口唇,看那紅艷艷的小口唇一張一合,又輕又快,采下了一個個油嫩的茶尖。前邊剛采過,后邊又長了出來。采了一會兒,九個仙山甩開衣袖,一邊舞,一邊唱起了《茶歌》。只見她們一替一句地唱道:茶樹本是仙宮栽,姐妹銜籽人間來。頭采(茬)采完二采旺,早采是寶晚是柴。春茶苦來夏茶澀,秋茶好喝不能摘。細緊光直多白毫,又提精神又消災。千家萬戶笑顏開!
歌罷舞畢,為首的大姐走到吳大貴跟前說:“這位大哥,俺姐妹采的不少啦。我給你燒火,咱去炒吧!”吳大貴笑著去了。他不知道咋炒。大姐到竹林砍一把竹子扎成掃帚,讓他在鍋里不停地攪動。吳大貴只覺得茶香撲鼻,快把他熏醉了?,F(xiàn)在茶鄉(xiāng)炒茶還是女的燒火,男的掌鍋;采茶也是女的,邊采邊唱。這都是那時傳下來的習慣。
就這樣,她們采著炒著,一直忙到谷雨。仙女們走后,吳大貴沏上一杯新茶品嘗。開水一倒,只見慢慢升起的霧氣里現(xiàn)出九個仙女,一個接一個地飄飄飛去。吳大貴端起茶杯一嘗,滿口清香,渾身舒暢,精神煥發(fā)。這樣好的茶,起個啥名呢?吳大貴想:茶籽是畫眉鳥用嘴銜來的,茶是仙女用口唇采的,就叫“口唇茶”吧。
消息一傳開,義陽知州聽說了,馬上派人來要茶,拿回去泡上一看,搭口一嘗,拍案叫絕。當即定為貢品,要孝敬朝延老子。那時是大唐的江山,當朝皇上就是唐玄宗。知州把口唇茶親自送到朝里,又稟明了它的來歷,玄宗大喜。朝中第二個喝到口唇茶的是皇上最寵愛的妃子楊貴妃。她當時精神不爽,一杯口唇茶喝下去,病體痊愈,唐玄宗高興了,對口唇茶大加贊賞,傳下圣旨:一要在雞公山上修千佛塔一座,感謝神靈;二規(guī)定“口唇茶”年年進到朝延,民間不得飲用;三是賜吳大貴黃金千兩,要他用心護理茶林;四是給義陽知州升宮加俸。
吳大貴這一下子發(fā)大財,又是買田地,又是建宅院,成了雞公山的首富。地方上的大小官史誰敢小看?這一來他腰桿硬了,便欺鄰害戶,壓榨百姓。吳大貴沒成親,不少喜歡攀高接貴的人都去說媒,快把門檻給踢折了。但不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名門千金,他一個也看不上眼。因為和那九個仙女相比都差得太遠了。這時候,他再也讀不進去書了,趕考的事早丟到腦后。吳大貴想:仙女們托夢叫我種茶,準是讓我先發(fā)了財,然后再和我成親?,F(xiàn)在我金錢有了,只等明年采茶時,九個仙女一來,就都是我的啦。牛郎也不過配個織女,我吳大貴要獨占九個仙女,這真是天意呀天意!
第二年清明前,吳大貴把九個新娘的洞房和成親的一應事物早籌備好了。過了清明,他天天到茶林等候。茶葉該采那天,仙女們準時來。吳大貴上前打躬作揖道:“九位姐妹,您勞神出力讓我發(fā)財,我知道大家的美意。今后這茶不勞姐妹們采了,我已雇了人,讓他們干吧。諸位也該跟我享福了。我把婚禮都準備好啦,咱們下山拜堂成親吧。”九個仙女自從離開瑤池,哪敢忘了母娘娘的法規(guī)?不論哪個縱有思凡之意,為了不壞姐妹們輪流下來觀看的機會,也不愿意在這時候私配情郎。她們沒想到一年前還在發(fā)奮讀書的吳大貴,有了金錢便喪志貪色,變得這樣快。姐妹們又羞又惱,轉身去找雞公去了。
雞公聽仙女們說后大怒:“當年我到此山,就是為了消滅害蟲,想不到又出一條!”雞公翅膀一閃,飛下了山頭。它飛到吳大貴的院子上空,振翅一扇,下面成了火海。雞公又飛茶林,伸出巨爪一扒,挖出三條深溝,九千九百九十九棵茶樹毀掉了九千九百九十七棵。剩下兩棵留個種子,現(xiàn)在還在深溝上邊的懸崖上長著。
這時候,唐玄宗敕建的千佛塔上的千塊神浮雕已由監(jiān)工從長安送到離雞公山不遠的車云山下。監(jiān)工得知吳大貴死于火海,“口唇茶”茶林被毀,也不去雞公山了,把千塊浮雕放在車云山下,回京交旨去了。后來,車云山栽上“口唇茶”茶籽,長得特別好,又代替吳大貴的“口唇茶”年年進貢,成了唐朝有名的“義陽土貢茶”。后人就把千佛塔建在了車云山上,現(xiàn)在還保存著。“口唇茶”再也沒有了,只留下這個故事,傳為美談。
傳說之二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陽本沒有茶,鄉(xiāng)親們在官府和老財?shù)钠趬合?,吃不飽,穿不暖,許多人得了一種叫“疲勞痧”的怪病,瘟病越來越兇,不少地方都死絕了村戶。一個叫春姑的閨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了能給鄉(xiāng)親們治病,她四處奔走尋找能人。一天,一位采藥老人告訴姑娘,往西南方向翻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便能找到一種消除疾病的寶樹。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盡,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條小溪邊。這時,泉水中飄來一片樹葉,春姑含在嘴里,馬上神清目爽,渾身是勁,她順著泉水向上尋找,果然找到了生長救命樹葉的大樹,摘下一顆金燦燦的種子??垂懿铇涞纳褶r氏老人告訴姑娘,估下的種子必須在10天之內種進泥土,否則會前功盡棄。想到10天之內趕不回去,也就不能搶救鄉(xiāng)親們,春姑難過得哭了,神農氏老人見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兩下,春姑便變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渾身長滿嫩黃色羽毛的畫眉鳥。小畫眉很快飛回了家鄉(xiāng),將樹籽種下,見到嫩綠的樹苗從泥土中探出頭來,畫眉高興地笑了起來。這時,她的心血和力氣已經耗盡,在茶樹旁化成了一塊似鳥非鳥的石頭。不久茶樹長大,山上也飛出了一群群的小畫眉,她們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葉,放進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馬上好了,從此以后,種植茶樹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有了茶園和茶山。
工藝特點
信陽毛尖的馳名產地是五云(車云、集云、云霧、天云、連云)、兩潭(黑龍?zhí)丁執(zhí)?、一山(震雷山)、一寨(河家寨)、一寺(靈山寺)。這些地方海拔多在500-800米以上,高山峻嶺,群巒疊翠,溪流縱橫,云霧彌漫。乾隆時有個拔貢叫程悌,常游車云山而留有一詩:“云去青山空,云來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黑白兩潭景色更是綺麗誘人,清時張鐃有詩描述:“立馬層崖下,凌空瀑布來。濺花飛霽雪,暄石響晴雷。直訝銀河瀉,遙疑玉洞開。緣知龍伯戲,擊水不能回。”這云霧彌漫之地,絲絲縷縷如煙之水氣,滋潤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為制作獨特的信陽毛尖提供了天然資源。
上等優(yōu)質原料是炒制名茶的基礎。信陽茶區(qū)屬高緯度茶區(qū),四季分明,茶園比南方開采晚、封園早。每年隆冬季節(jié),冰雪封凍了高山,覆蓋了大地,萬物失去了生機,唯有茶樹傲寒而立,青枝綠葉,茶花次第怒放,濃香溢人,煞有春意,似乎在向大自然宣告——我是強者。人們?yōu)榱私o這強者注入更強的活力,每年都及時對茶園進行封根培土,增施有機肥。茶樹借助這特殊力量和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貯存了大量的養(yǎng)分,滿足了翌年生長需要,加之深山區(qū)陽光遲來早去,所以這里茶葉內含物豐富,特別是氨基酸、兒茶素、咖啡喊、芳香物質、水浸出物等含量,均優(yōu)于南方茶區(qū),為南方茶區(qū)所不及。這里采茶期分三季: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種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谷雨前后只采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視為珍品。每逢采茶季節(jié),滿山遍野身著紅、綠衣的采茶姑娘,似仙女下凡,似玉蝶翩翩起舞,用她們纖細的嫩手,一朵朵、一芽芽的采摘細嫩芽葉。你怎會想到1千克特級信陽毛尖竟然需10萬多個芽頭。這里凝結了多少采茶姑娘的心血啊。“誰知杯中茶,朵朵皆辛苦”,可想信陽毛尖的采摘標準要求是如此嚴格。特級毛尖一芽一葉初展的比例點85%以上;一級毛尖以一芽一葉為主,正常芽葉占80%以上;二三級毛尖以一芽二葉為主,正常芽葉占70%左右;四五級毛尖以一芽三葉及對夾葉為主,正常芽葉占35%以上;要求不采蒂梗,不采魚葉。80年代后期,新開展的特優(yōu)珍品茶,采摘更是講究,只采芽苞。信陽毛尖對盛裝鮮葉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氣的光滑竹籃,不擠不壓,并要求及時送回蔭涼的室內攤放2-4小時,趁鮮分批、分級炒制,當天鮮葉當天炒完。
信陽毛尖品質好,端在炒中成。信陽毛尖炒制工藝獨特,炒制分“生鍋”、熟鍋”、“烘焙”三個工序,用雙鍋變溫法進行。“生鍋”的溫度140-160℃,“熟鍋”的溫度80-90℃,“烘焙”溫度60-90℃,隨著鍋溫變化,茶葉含水量不斷減少,品質也逐漸成。“生鍋”是兩口大小一致的光潔鐵鍋,并列安裝成35℃-40℃度傾斜狀。“生鍋”用細軟竹扎成圓掃茶把,在鍋中有節(jié)奏地反復挑抖,鮮葉下綿后,開始初揉,并與抖散相結合。反復進行4分鐘左右,實成圓條,達四五成干(含水理55%左右)即轉入“熟鍋”內整形;“熟鍋”開始仍用茶把繼續(xù)輕揉茶葉,并結合散團,待茶條稍緊后,進行“趕條”,當茶條緊細度初步固定不沾手時,進入“理條”,這是決定茶葉光和直的的關鍵。“理條”手勢自如,動作靈巧,要害是抓條和甩條,抓條時手心向下,拇指與國外四指張成“八”定形,使茶葉從小指部位帶入手中,再沿鍋帶到鍋緣,并用拇指捏住,離鍋心13-17厘米高處,借用腕力,將茶葉由虎口處迅速有力敏捷搖擺甩出,使茶葉從鍋內上緣順序依次落入鍋心。“理”至七八成干時出鍋,進行“烘焙”;烘焙經初烘、攤放、復火三個程序,即成品優(yōu)質佳的信陽毛類。上等信陽毛類含水量不超過6%。
信陽毛尖初制后,經人工揀剔,把成條不緊的粗老茶葉和黃片、茶梗及碎末揀剔出來。揀出來的青綠色成條不緊的片狀茶,叫“茴青”,春茶茴青又叫“梅片”。“茴青”屬五級茶,揀出來的大黃片和碎片末列為級外茶。經揀剔后的茶葉就是市場上銷售的“精制毛尖”。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1994年元月,原信陽行署經專家論證,決定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qū)生產的毛尖茶統(tǒng)稱為信陽毛尖。這是一個科學而明智的舉措,起到了“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作用,從而使信陽毛尖產地擴大到9個縣(區(qū)),形成了中國第一個名優(yōu)茶生產基地。
2003年2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批準信陽毛尖注冊證明商標,信陽市茶葉協(xié)會受信陽市政府委托,成為信陽毛尖的注冊人。證明商標是公益性商標,可授權符合條件的單位使用。該證明商標規(guī)定:信陽毛尖證明商標的使用范圍必須是東至固始縣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別山交界處、北到淮河沿線、南至大別山北側信陽市行政區(qū)域內符合信陽毛尖品質特點和加工工藝的茶葉。
品質特點
信陽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獨特個性,其顏色鮮潤、干凈,不含雜質,香氣高雅、清新,味道鮮爽、醇香、回甘,從外形上看則勻整、鮮綠有光澤、白毫明顯。外形細、圓、光、直、多白毫,色澤翠綠,沖后香高持久,滋味濃醇,回甘生津,湯色明亮清澈。優(yōu)質信陽毛尖湯色嫩綠、黃綠或明亮,味道清香撲鼻,劣質信陽毛尖則湯色深綠、混濁發(fā)暗,沒有茶香味。
一般顧客上門,他都會先詢問其想要購買什么價位的茶,送人還是自己喝,然后拿出兩三種價位相近的茶供客人品嘗挑選。“開湯”是購茶必不可少的程序,所謂“開湯”,即指現(xiàn)場品茶。提醒茶客要仔細觀察茶湯和聞香氣。“品味道,優(yōu)質信陽毛尖頭道苦二道甜,并且耐泡,一般能泡3~5道,而劣質的毛尖最多泡2次”。
榮譽
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產之一,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唐代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 ,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qū)之一;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嘗遍名茶而揮毫贊道:“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龍?zhí)?rdquo;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yōu)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jié)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于信陽市、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xiāng))一帶。據(jù)查證。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隨后出現(xiàn)了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云)、博厚、森森(萬壽)、龍?zh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fā)展茶園面積有400余畝,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新中國建立以后,國家對發(fā)展茶葉生產極為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信陽毛尖的產量和質量均有很大提高。目前,全市茶園面積有80萬畝,開采面積70萬畝,茶葉總產值8億多元,社會總收入12億元以上。
歷史
我們偉大祖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茶樹的故鄉(xiāng)。據(jù)史書記載,我國茶葉生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茶樹原產于我國西南高原,隨著氣候以及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發(fā)展變遷,而傳到祖國各地以至外國。陳椽教授所著《茶葉通史》中就這樣記載著:“西周初年,云南茶樹傳入四川,后往北遷移至陜西,以秦嶺山脈為屏障,抵御寒流,故陜南氣候溫和,茶樹在此生根。因氣候條件限制,茶樹不能再向北推進,只能沿漢水傳入東周政治中心的河南(東周建都河南洛陽)。茶樹又在氣候溫和的河南南部大別山信陽生根。”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地區(qū)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fā)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見信陽種茶歷史之悠久。
唐代,全國茶葉生產發(fā)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公元760—780年間,茶圣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qū),信陽歸淮南茶區(qū)。并指出:“淮南茶光州(今光山縣)上……”。舊信陽縣志記載:“本山產茶甚古,唐地理志載,義陽(今信陽縣)土貢品有茶。”北宋時節(jié)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信陽對茶樹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里年平均氣溫為15.1℃,一般年份界于14.5℃至15.5℃之間。3月間下旬開始,日均溫達10℃,可持續(xù)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積溫達4864℃,80%的年份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氣溫為20.7℃,最熱的7月份均溫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溫為1.6℃。信陽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時數(shù)為1592.5小時(占全年總時數(shù)的73%),太陽輻射量為89.25千卡/cm2,有效輻射量為43.74千卡/cm2。這些自然條件,都是茶樹生長生育所需要的適宜范圍。信陽山區(qū)的土壤,多為黃、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PH值在4—6.5之間。歷來茶農多選擇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區(qū)種茶。這里山勢起伏多變,森林密布,植被豐富,雨量充沛,云霧彌漫,空氣濕潤(相對濕度75%以上)。太陽遲來早去,光照不強,日夜溫差較大。茶樹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有效物質積累較多。正如群眾常說的,“云霧高山有好茶”。尤其是信陽處于北緯31º43¹至32º37¹高緯度地區(qū),年平均氣溫較低,很有利于氨基酸、咖啡堿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這正是炒制優(yōu)質綠茶所不能缺少的。歷來為多人向往的五云(車云、集云、云霧、天云、連云)、兩潭(黑龍?zhí)?、白龍?zhí)?、一寨(何家寨),就具備這樣得天獨厚的典型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出來的信陽毛尖,內含有效物質豐富,香高味爽。據(jù)中國茶科所對車云、集云、黑龍?zhí)兜葞讉€名山的春茶一級毛尖茶樣的生化分析,氨基酸含量為3.62 —4.34%,咖啡堿4.06—4.73%,兒茶素117.71—146.38mg/g,茶多酚20.02—21.87%。茶水浸出物,一般為43%左右,高的達46.5%,高出國家標準≥39%。所以,信陽毛尖香高味濃又鮮爽,多次沖泡,香味猶存,魅力誘人。
手工制作工藝
篩分
將采摘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的鮮葉、晴天葉與雨水葉、上午采和下午采的鮮葉分別用網眼竹編篩子進行分級,剔出碎葉及其他異物,分別盛放。
攤放
將篩分后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通風、潔凈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m , 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 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溫度在 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jù)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待青氣散失,葉質變軟,鮮葉失水量10% 左右時便可付制,當天的鮮葉應當天制作完畢。
生鍋
采用炒茶專用鐵鍋,鍋口面直徑84cm(事先磨洗光滑無銹),生鍋呈35°左右傾斜,鍋臺前方高40cm左右,便于操作,后壁高1m以上,與墻貼合。生鍋用干木柴作燃料,鍋溫宜(140~160)℃,每鍋投鮮葉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試探鍋溫,掌心距鍋心(3~5)cm,有燙手感即投鮮葉,用茶把(細軟竹枝扎成的圓帚)稍快反復挑翻青葉,經(3~4)min,待青葉軟綿后,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圈輕揉裹條(將殺青適度的茶葉,用茶把在鍋內順斜鍋自然旋轉),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復進行。青葉進一步軟綿卷縮,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然后用茶把盡快將茶葉全部掃入熟鍋。生鍋歷時(7~10)min,茶葉含水率約55% 左右。雨、露水鮮葉,火溫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葉水分較多,火溫稍高,動作宜輕。
熟鍋
與生鍋規(guī)格一致,與生鍋并列排列,呈40°傾斜。在接納生鍋轉來的茶葉后緊接操作。鍋溫(80~100)℃,開始仍用茶把操作,并以把尖先把茶團打散,然后以把尖團揉茶葉,繼續(xù)“裹揉”,不時挑散,反復進行,約(3~4)min后,茶條進一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趕條”。待茶條稍緊直,互不相粘時,即用手 “理條”(掌心向下,拇指與食指稍張開成“八”字形,其余三指與食指并攏,稍向內彎曲,成抓東西的虎口狀。抓起鍋中部分茶葉稍握緊,以抓滿手心為宜。然后于鍋心10 cm高左右,手腕使勁,將手中部分茶葉從“虎口”甩出,撒開拋到茶鍋上沿,茶條則順斜鍋自然滾回鍋心),如此反復進行,逐漸形成緊細、圓直、光潤的外形。全部過程的操作歷時約(7~10)min,含水量30% 左右時,立即清掃出鍋,攤在簸箕上。
初烘
將熟鍋陸續(xù)出來的4~5鍋茶葉作為一烘,均勻攤開,厚度以2cm為宜,選用優(yōu)質無煙木炭,燒著后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火溫宜(90~100)℃。根據(jù)火溫大小,每(5~8)min 輕輕翻動一次,經(20~25)min,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條,稍感戳手,含水量為15% 左右,即可下炕。
攤涼
初烘后的茶葉,置于室內及時攤涼在大簸箕內 4h 以上,厚度宜 30cm 左右,待復烘。
復烘
將攤涼后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為宜),輕輕于茶炕上(火溫以(60~65)℃為宜),每烘攤葉量2、5kg 左右,每隔10min 左右輕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葉即成粉末樣,方可下炕,復烘30min 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
毛茶整理
復烘后的毛茶攤放在工作臺上,將茶葉中的黃片、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后進行分級。
再復烘
將茶葉進一步干燥,達到含水量 6% 以下。厚度宜(5~6)cm,溫度60℃ 左右,每烘攤茶2、5kg 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葉有熱感即翻烘一次。經30min左右,待茶香顯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級、分批攤放于大簸箕,適當攤涼后及時裝進潔凈專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于干燥、低溫、衛(wèi)生的室內。
機械制作工藝
篩分
將采摘的鮮葉按不同的品種、不同等級、不同的采摘時間進行分類分等,剔除異物,分別攤放。
攤放
將篩選后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通風、潔凈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m , 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溫度在 25℃ 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jù)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攤放待青氣散失,葉質變軟,鮮葉失水量10% 左右時便可付制,當天的鮮葉應當天制作完畢。
殺青
機械殺青宜采用適制名優(yōu)綠茶的滾筒殺青機,使用時,點燃爐火后即需開機啟動,使轉筒均勻受熱,待筒內有少量火星跳動即可。開動輸送帶送葉,根據(jù)溫度指示進行投葉,不同等級的鮮葉或含水量不同的鮮葉要求溫度不一,進葉口溫度宜控制在(120~130)℃,可通過殺青機輸送帶上的勻葉器來控制投葉量,從鮮葉投入至出葉約1、5~2min 。殺青葉含水量控制在60% 左右,殺青適度的標志是葉色暗綠,手捏葉質柔軟,略有粘性,緊握成團,略有彈性,青氣消失,略帶茶香。
揉捻
機械揉捻宜使用適制名優(yōu)綠茶的揉捻機,殺青葉適當攤涼,宜冷揉。投葉量視原料的嫩度及機型而定。揉捻時間高檔茶控制在(10~15)min,中低檔茶控制在(20~25)min。根據(jù)葉質老嫩適當加壓,應達到揉捻葉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握后有粘濕的感覺。
解塊
機械解塊宜使用適制名優(yōu)綠茶的茶葉解塊機,將揉捻成塊的葉團解散。
理條
機械設備宜使用適制名優(yōu)條形綠茶的理條機,理條時間不宜過長,溫度控制在(90~100)℃,投葉量不宜過多,以投葉量(0、5~0、75)kg、時間為5min 左右為宜。
初烘
機械設備宜使用適制名優(yōu)綠茶的網帶式或鏈板式連續(xù)烘干機,根據(jù)茶葉品質,初烘溫度進風口宜控制在(120~130)℃,時間(10~15)min,含水量在(15~20)% 為宜。
攤涼
將初烘后的茶葉,置于室內及時充分攤涼4h以上。
復烘
復烘仍在烘干機中進行,溫度以(90~100)℃為宜,含水量在6% 以下。
鑒別方法
信陽毛尖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卷曲形,葉片發(fā)黃。
功能與作用
信陽毛尖具有強身健體作用。信陽毛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生物堿、茶多酚、糖尖、有機酸、芳香物質和維生物A、B1、B2、C、K、P、PP等以及水溶性礦物質。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抑制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防癌、防治壞血病和護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種功能。具有醫(yī)療功效。常喝毛尖茶,能降低血壓。茶葉內含的咖啡堿和兒茶素能促使人體血管壁松弛,并能增血管有效直徑,使血管壁保持一定彈性,消除脈管痙攣。毛尖茶中的一氨基丁酸對松弛血管壁的效應更顯著;臨床證實,大多數(shù)高血壓患者血壓增高受血管緊張素所控制,一旦抑制住血管緊張素活力,就能達到降壓作用;喝茶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茶葉中的兒茶素類物質,對人體總膽固醇、游離膽固醇總類脂和甘油三酸脂含量均有明顯的降低作用。常飲茶的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比不飲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
飲茶能促進脂類物質轉化吸收。由于茶葉中具有嘌呤堿、腺嘌呤等到生物堿,這些生物堿可與磷酸、戊糖等物質形成核甘酸,核甘酸類物中的ATP、GTP等化合物對脂類物質的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對含氮化合物具有極妙的分解、轉化作用,使其分解轉化成可溶性吸收物質,從而達到消脂作用。
茶葉具有凈化人體消化器官的作用。茶葉中的黃烷醇可使人體消化道松弛,凈化消化道器官中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質,同時還對胃、腎、肝臟履行特殊的凈化作用,不但有助于脂肪等物質的消化,而且還能預防消化器官疾病的發(fā)生。
茶葉中抗氧化組合提取物GAT具有顯著的抗癌物質的突變作用。由于GAT有抑制黃曲霉素、苯并吡等致癌物質的突變作用,故有抑制腫瘤轉移的效應;茶葉中含有大量EGCG,它能有效地抑制人體中促瘤劑活性,可有效地防癌細胞的生成;茶葉提取物T—8750劑對胃腺癌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亞硝胺及亞硝基化合物,是公認的主要致癌物質,而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是阻斷硝基化合物的主要活性物質。茶葉中茶多酚的含量越多,抗癌作用也就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