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大白鯊,學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又稱食人鯊、白死鯊,大型進攻性食肉,身長可達6—7米,體重3200公斤,身長最高記錄甚至達14米,牙長10厘米。分布于各大洋熱帶及溫帶區(qū),一般生活在開放洋區(qū),但常會進入內(nèi)陸水域。
大白鯊又稱食人鯊,分布于各大洋熱帶及溫帶區(qū),一般生活在開放洋區(qū),但常會進入內(nèi)陸水域。白鯊身體碩重,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
大白鯊好奇心重,它經(jīng)常從水中抬起它的頭觀測水面,更令在水中的人擔心的是,它經(jīng)常通過啃咬的方式去探索不熟悉的目標。許多鯊魚生物學家認為大白鯊對人類的進攻是這種探索行為的結果,由于大白鯊令人難以置信的鋒利牙齒和上下顎的力量,很可能會輕易地導致人的死亡。
大白鯊的數(shù)量正在減少,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它都受到保護。
白鯊 - 外形特征
大白鯊身體碩重,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它的危險性在于其體大且具攻擊性。其標本重3,300公斤(7,300磅),身長約6.4公尺(21呎)。一般體灰色、淡藍色或淡褐色,腹部呈淡白色,背腹體色界限分明,體型大者色較淡。[1]
大白鯊但他們并不全都是白色的。其腹部是灰白色,背部則是暗灰色。這可以幫助他們有效地隱藏自己。從上面看去,他們的背部暗色很容易與深色海面融為一體,而從下方往上看,他們的灰白色的腹部又與帶著亮光的水面相匹配。
大白鯊 - 分布領域
分布于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區(qū)、在澳洲海域最為常見以及南海、東海、黃海及渤海等海域,屬于大洋性活潑健游種類。其多棲息于常升近表層、有時也下降在700米或以下深處以及有時也來近海淺水。
大白鯊 - 生活習性
在所有的鯊魚之中,大白鯊是惟一的可以把頭部直立于水面之上的鯊魚,這賦予它們在水面之上尋找潛在獵物的優(yōu)勢。不過,大白鯊通常是在水下發(fā)起攻擊的。
速度
大白鯊在水中的速度最高可達43英里每小時,合計69千米每小時,在中國許多汽車沒上高速公路之前,大部分汽車都達不到這個速度。它的這個速度相當于奧運百米冠軍速度的85倍。
食物攝取
大白鯊主要獵食魚類和鰭足類(例如海豹和海獅)。大白鯊最喜捕食海豹、海獅,偶爾也會吃海豚,但除此之外他們也吞食許多其他東西,如海獺、海面上漂浮的死魚等。在解剖許多大白鯊的胃部時,人們發(fā)現(xiàn)里面有瓶子、罐頭殼、草帽、捕龍蝦的籠子甚至還有布谷鳥。這充分說明,大白鯊并不是挑食的動物,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雜食家。
為了有效捕捉獵物,大白鯊一般采取突擊。它們首先會在水底埋伏,由于大白鯊的背部呈深色,海豹于水面難以察覺大白鯊存在。當大白鯊確認獵物,便從下至上向獵物攻擊。一般攻擊情況下,第一擊會令獵物重傷,這時大白鯊會停止任何攻擊,直至獵物失血過多死亡后,再以溫和的方式享用獵物。當獵物是以高速前進時,大白鯊甚至會躍出水面攻擊獵物。
大白鯊也會吃腐爛的鯨魚尸體,當一些大型鯨魚死亡擱淺,腐肉氣味通常會吸引一大群大白鯊覓食。雖然一般認為大白鯊是單獨獵食,但它們也有階級之分,在享用鯨魚尸體時,較年長的大白鯊會率先享用。
大白鯊有同類相殘習性,在它們尚在母體子宮內(nèi)便會互相殘殺;即使出生長大后,假如其中一條大白鯊受傷,或被困在魚網(wǎng)中,便會被其他同類吃掉。
天敵
虎鯨是大白鯊唯一的天敵。
大白鯊 - 繁殖方式
大白鯊是卵胎生的魚類,卵在雌鯊的子宮中成熟,幼鯊孵出后繼續(xù)待在子宮并繼續(xù)生長直到出生。剛出生的幼鯊約1.5米長。一次可以產(chǎn)5到10尾幼仔。
一頭懷孕的雌性大白鯊其腹部最多可以容納14個小白鯊。小白鯊出生時長達1.52米,體重達22公斤,和一個十幾歲的人類兒童類似。雌性比雄性要大一些。一般成年大白鯊的體長在7至8米,有的長達在12米。體重3200公斤。
大白鯊 - 生理特征
體溫
人類的體溫維持在37攝氏度左右,但是生活在水中的魚類的體溫可沒有這么高,它們體溫通常和周圍水溫一樣。但是大白鯊卻很特殊,他們的體溫要比周圍水溫要高得多,最多時高出15攝氏度。這一點對于大白鯊很有用,高體溫可以幫助他們游得非???,而且有助于消化良好。
牙齒
人類更換牙齒只是在小時候才進行,當長大后就不再可能更換牙齒。而且即使在小時更換時,也是先前的脫落,然后在牙床上再慢慢長出新牙。可是,海里的大白鯊在這一點上卻與人類大不相同。它那血盆大口中,上鄂排列著26枚尖牙利齒,一旦大白鯊前面的任何一枚牙齒脫落,后面的備用牙就會移到前面補充進來。在任何時候,大白鯊的牙齒都有大約三分之一處于更換過程之中。據(jù)估計,大白鯊一生之中將丟失并更換成千上萬枚牙齒。
大白鯊,像其他的鯊魚一樣,在主要的牙齒后面擁有數(shù)排的牙齒,這允許任何牙齒斷裂可以被迅速的替換。
聽覺
內(nèi)耳位于腦子的兩側(cè),內(nèi)淋巴管接頭皮的兩個孔,兩耳都有小導管直通頭頂?shù)母杏X孔,內(nèi)耳中的接收器還具有類似側(cè)線一樣的功能,可以接收聲波振動,距離可達1-2公里。實驗證明大白鯊聽覺系統(tǒng)能感到10Hz/秒到大約800Hz,做出的平均有反應的為375 Hz,雖然鯊魚和人的聽力差不多,但鯊魚能聽到和感應的到很多人聽不到的聲音,鯊魚更適合捕捉低波段振動,比如垂死掙扎的魚。
大白鯊有耳朵雖然從外面看不見,但大白鯊確實是有耳朵的。大白鯊通過位于顱骨內(nèi)兩個很小的傳感器來辨聽聲音。有時他們能專注傾聽接受來自受傷的魚或者是海豹發(fā)出的呻吟聲。
視覺
多數(shù)的大白鯊稍微有點遠視,它們持有的焦距從大概23公分到無窮大,這個有趣的結論推測到大白鯊在水下辨別折射目標的距離為15米左右,鯊魚生物學家Samuel Gruber和解破學家Joel Cohen在1985年的報告上證明大白鯊視網(wǎng)膜的桿細胞和圓錐細胞的比例是4:1大概和人類的差不多,但是過濾渾濁的水里的敏感度要強,大白鯊的視覺系統(tǒng)在鯊魚中是比較發(fā)達和靈敏的。此外,眼睛上方有層隔膜,當眼球向內(nèi)翻轉(zhuǎn),會呈現(xiàn)翻白眼的狀態(tài)。這樣可保護眼球不會被獵物龍弄傷。
嗅覺
大白鯊的嗅球神經(jīng)器官占到了腦容量的百分之十四,可以從1015 個水分子中分辨出一個絲氨酸分子。
觸覺
大白鯊的側(cè)線是由一些小窩底部的感覺器官所組成,每個感覺器官都有小孔道通往皮膚外面,用來感覺水流的振動,可以偵測出獵物微粒的存在方位,距離可達到500-600公尺。這些感覺器官順著皮下一條非常細的管道同向尾巴,嘴巴下方則分開,而這條細管每隔一段距離也會另有細微信道通往外部。而在大白鯊口、鼻周圍,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小毛孔,稱為“羅倫磁壺”是一條很深的信道,富膠質(zhì),對電、溫度和水壓的變化非常敏感,其作用是作為電感受器來干支周圍微弱的電場變化,能接收到水中獵物的微弱電訊,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隱藏著的獵物或獵物的動向。同時 “羅倫磁壺”系統(tǒng)還可以來確定地球電磁場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導航能力。
大白鯊 - 物種保護
大白鯊的數(shù)量正在減少,目前(2011年)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它都受到保護。盡管如此,它們?nèi)匀皇嵌ㄆ诓东C的犧牲品,并且黑市上已經(jīng)興起了與這些健壯動物的牙齒和上下顎有關的交易,現(xiàn)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