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童謠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痞子童謠,又被稱為灰色兒歌、灰色童謠,是指在小學生和初中生中流傳的內容灰色、形式簡短、語言俚俗的歌謠,多被改寫流行歌曲、古詩詞、老童謠的兒歌,被兒童用來表達壓抑的情緒、對學習的不滿。

  • 詳細解釋


      

    簡介

    兒歌學唱書籍兒歌是讓兒童最早感受母語文化的重要語言和文學形式,它可以給孩子語音方面早期的美感熏陶,讓兒童感知母語的音樂美、聲音的形式美。讓兒童接觸一些優(yōu)秀的兒歌,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要。

    現(xiàn)下一邊是很少有好兒歌可唱,一邊是灰色兒歌流行,這不僅使孩子少了兒歌的成長營養(yǎng),還使兒歌的作用大打折扣。

    從事兒歌創(chuàng)作的人不少,但真正能被孩子喜歡并傳唱的好兒歌卻并不多,這除了宣傳不到位、推介不到位之外,更關鍵的一點是,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離孩子的現(xiàn)實太遠,沒有顧及孩子的喜好和現(xiàn)實的需求。

    代表例句

    孩子是正在發(fā)育成長的花朵

    1、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老師不知道。一拉弦,趕快跑,轟隆一聲,學校炸飛了。

    2、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里,老媽最兇,盯著作業(yè)從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兇,拳打腳踢,發(fā)泄一通。

    3、考試作弊有絕招,又能偷看又能抄。個個像個韋小寶,捉弄老師有技巧。

    4、日照香爐烤鴨店,雞鴨魚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沒帶錢。

    產(chǎn)生原因

    壓力過大的孩子通過戲謔的童謠發(fā)泄

    大眾文化的影響

    叛逆性、流行性、娛樂性和庸俗性等特征,讓“灰色兒歌”刻有大眾文化的深深烙印,它的出現(xiàn)有社會發(fā)展、教育滯后、兒童社會化步伐加快等諸多因素,但大眾文化的影響則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大眾文化被人形容為“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擠走了學者,緋聞頂替了事實,娛樂覆蓋了文化”。孩子們正處于求學階段,一不小心,大眾文化成為他們文化精神的銷蝕劑,無聊與庸俗,替代了文化品位,自然易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

    成人社會影響

    現(xiàn)代兒童有“心理早熟”的趨勢,“小大人”喜歡用獨特的兒童視角來審視社會,痞子童謠風行驗證的不是孩子在變壞,而是成人社會自身出了問題。它給社會、學校和家庭帶來一種信號:應該及時反思現(xiàn)代社會提供給孩子成長、教育環(huán)境存在的諸多不足和壓力。特別是網(wǎng)絡、電視、電影等傳媒傳播的一些不良信息,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不得不直面“社會信息泛濫、不健康文化滋生、社會轉型期精神迷失”等成人社會困擾。

    孩子壓力過大

    教育壓力對孩子們的影響最為明顯,也成為灰色童謠攻擊的靶心。哈爾濱一小學胡老師分析,痞子童謠中反映了學生對學習的敵對和叛逆情緒,主要是因為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讓他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許多學校和家長都提出給孩子“減負”,結果減來減去卻變成了“撿負”,因為應試教育下的升學率對每個學校來說都是最重要的。10歲左右的孩子,每天做作業(yè)就要熬到9點多,周末還要參加不同的輔導班,她班級的一個女孩在寒假期間居然要參加7個“興趣班”,孩子們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字就是“累”和“煩”。

    看著孩子承受巨大的升學和社會壓力,家長也有一把辛酸淚。陶女士說:“累在兒身痛在母心啊!沒辦法,現(xiàn)在的孩子社會競爭壓力大,升學關系到就業(yè)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做家長的心不‘狠’,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

    “心累”讓孩子們變得消極,他們開始用戲謔的童謠發(fā)泄不滿。三年級學生苗苗告訴記者:“滿腦子都是作業(yè)和考試,想找個說話的人都沒有,老師和大人從來都不問我們心里在想什么、想做什么。”

    折射

    教育力量的式微

    灰色兒歌同時折射出教育力量的式微?;疑珒焊柚阅軌蜓杆倭鱾?,一方面迎合了小學生好奇、愛模仿、喜歡從眾的心理;另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家庭、教育中的不和諧因素,反映了一些學校缺乏理想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缺乏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無可否認,當下的基礎教育陷入到了功利主義的泥淖中,學生為應試教育所苦,良善品德、高尚情操、精神信仰和人文關懷則成了可以放棄的內容。從學校到家庭,都圍繞成績給學生施壓,造成一些孩子自暴自棄,產(chǎn)生逆反心理,更容易通過編寫一些灰色兒歌來表達不滿。

    反思

    學習綠色歌謠

    孩子是朝氣蓬勃的正在發(fā)育成長的花朵,是單純、希望、可愛等美好事物的代名詞,小學校園更應該是純潔的凈土,怎么也不應該把這些烏七八糟的臟話順口溜與可愛的孩子和純潔的校園掛上鉤。但現(xiàn)實又不得不讓我們正視這一現(xiàn)象,繼而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先不說這個現(xiàn)象的外在原因,我們先剖析這些童謠透露的信息。當然,小學生中流傳這些順口溜并不等于每個孩子都是這樣想的,或追求這個目標,但這也說明他們對小學的教育方式和在校園的生活并不滿意?,F(xiàn)在,說是要搞素質教育,但現(xiàn)實的情況是應試教育仍大行其道。許多學校和老師,甚至包括眾多家長在對孩子實施教育時,還是拿學習成績,拿排名說話。這種以分數(shù)為中心的“單打一”應試模式,使得許多孩子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在學習上疲于應付。這樣既使一些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更使那些在學習上“掉隊”的孩子在同學和老師那里覺得失去了人格和尊嚴。這部分孩子要么自暴自棄,輟學回家,走上社會,要么虛度時光。“痞子童謠”就是他們的杰作,他們也是忠實的傳播者。

    有內因當然也有外因。這些“痞子童謠”能夠廣為流傳,那些不負責任的資訊網(wǎng)絡或傳媒“功不可沒”?,F(xiàn)在很多家庭都能上網(wǎng),校園周邊網(wǎng)吧也都瞄準了孩子,使得很多孩子早早懂得了本不應知道的東西。如此耳濡目染既干擾了他們的正常學習,也毒害了他們的心靈,更加大了教育的難度。

    找到了病根就要對癥下藥。要減少乃至杜絕“痞子童謠”對孩子們的侵襲,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真正改革我們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方式。要真正做到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應徹底改革應試教育,實行素質教育。小學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更應該如此。具體到教育方式,首先要盡快改進時下中小學生尚缺乏健康、活潑的課余文化生活的現(xiàn)狀,把課堂和課余時間都真正變成快樂時光,以壓縮“痞子童謠”滋生和蔓延的傳播空間。其次,應該根據(jù)孩子的特點,多為孩子制作一些“綠色快餐”。我們的教育機構和文化工作者應針對孩子的特點,多為孩子們寫一些“健康童謠”?,F(xiàn)在,北京已經(jīng)這么做了,其它地方是否也應該效仿一下呢?

    應對與建議

    學校積極開展綠色童謠歌唱活動

    幼兒教育存在大量的重知識輕藝術現(xiàn)象,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導致孩子壓力過大,網(wǎng)絡文化和流行歌曲無孔不入等。孩子喜歡惡搞其實是叛逆心理的一種表現(xiàn),用“灰色兒歌”的形式發(fā)泄一種不滿情緒,這不完全是壞事。不過,對于那些確實不健康的“灰色兒歌”,要加以正確引導,減少傳播渠道。

    凈化社會風氣、改善教育環(huán)境是抵御“灰色兒歌”的根本之策。許多不良的兒歌是孩子通過電視、網(wǎng)絡、圖書和周邊人身上耳聞目睹學來的。不管是家長、學校,還是音樂人、新聞媒體,都應該有意識地行動起來,采取積極的措施,創(chuàng)造、傳播更多健康的“綠色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