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年體
biān nián tǐ
  • 拼 音:biān nián tǐ
  • 注 音:ㄅㄧㄢ ㄋㄧㄢˊ ㄊㄧˇ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釋義]
    (名)我國傳統(tǒng)史書的一種體裁,按年、月、日編排史實。如《資治通鑒》等。
    [構(gòu)成]
    偏正式:編年(體
    [例句]
    編年體史書。(作定語)

  • 英文翻譯

    1.annalistic style (in historiography)

  • 詳細解釋

    ◎ 編年體 biānniántǐ
    [in the style of annals;in chronological order] 一種按時間順序編排史實的史書體裁
    中國 傳統(tǒng)史書的一種體裁。特點是按時間順序編排史實。《竹書紀(jì)年》、《春秋》為 中國 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漢 司馬遷 改編年為紀(jì)傳, 漢 荀悅 又改紀(jì)傳為編年,自是紀(jì)傳與編年并行。至 宋 司馬光 撰《資治通鑒》,上起 周威王 二十二年,下迄 五代 末,前后1362年,以通史編年,成為編年體史書的巨著。編年體以年月為經(jīng),以事實為緯,容易看出同時期各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但記事前后分隔,首尾難以聯(lián)貫,歷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制度等也不易詳其源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