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廣高鐵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武廣高鐵為武廣客運專線的簡稱。位于湖北、湖南和廣東境內,于2005年6月23日在長沙首先開始動工。2009年12月9日武廣鐵路客運專線進入試運行階段,早上7點56分,CRH3“和諧號”從廣州南站出發(fā),10點50分就到達了武漢站,1068.6公里的距離僅僅跑了2小時54分鐘,創(chuàng)造了世界鐵路運營速度奇跡。 

  • 詳細解釋


     全新理念

    突破傳統(tǒng) 精彩紛呈

    被鐵道部稱為史無前例的武漢火車站,不僅建筑別具一格,更在車次公交化、售檢票地鐵化、服務機場化等方面體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火車站的顯著不同——

    從單一的上下車功能到城市新中心

    傳統(tǒng)火車站只具有一個候車、出行的單純交通功能。

    新總規(guī)將武漢火車站周邊的楊春湖定位為武漢市三大城市副中心之一。

    楊春湖核心區(qū)已經規(guī)劃了三個公園、三個湖泊。車站區(qū)是“站前綜合服務核”,發(fā)展商業(yè)、休閑、娛樂、公園功能。車站西邊,規(guī)劃有更大的服務核,將為這個城市副中心提供商業(yè)、服務業(yè)、辦公、文化、會展、娛樂和旅游。未來的楊春湖,城市生活區(qū)在西邊,產業(yè)園布局在三環(huán)線以東,將發(fā)展成一個新型城市副中心。

    將來,外地客從高鐵下車不進武漢主城,就能在楊春湖畔參與一個全國性的會議或者完成一次重要商務談判。

    楊春湖地區(qū)的規(guī)劃,借鑒了法國里爾的成功經驗:里爾在火車站地區(qū)發(fā)展會展、商業(yè)、演藝、休閑、辦公,每年吸引1400萬游客,成為歐洲城市中心。

    從封閉壓抑的站房到通透愉悅的大空間

    傳統(tǒng)火車站人群擠在候車大廳內,光線和空氣都很沉悶。

    武漢站5萬平方米的乘車區(qū)室內,白天有70%的光線來自天上,而不是燈光。

    中建三局項目部負責人介紹,武漢站四面都有玻璃幕墻,總共3萬平方米、1.2萬塊。為了表現(xiàn)百湖之市水波的造型,站頂的弧線處全部是異形玻璃,約5000塊。黑色玻璃邊框也“配套”做成異型。

    大玻璃賦予武漢站現(xiàn)代感的通透,也為武漢站節(jié)約了能源。據介紹,玻璃均是雙層隔溫玻璃,冬天擋住嚴寒,夏日減弱陽光。這些玻璃都經過了防自爆處理。

    從等候型轉向“公交化”隨到隨走

    傳統(tǒng)火車站的候車室與站臺是分離的,火車到點,才能通過檢票進入站臺上車。

    每3分半鐘到發(fā)一趟列車,是武漢站未來的頻率,像發(fā)公交車一樣的密度。乘客隨時進站可以隨時買票走人。

    列車“公交化”,減少了候車需求。業(yè)內介紹,列車提速后,很多半夜到車都調到了白天,列車晚點也少了,候車已經不是原來坐等數小時的模式。今后,從進站到離開,半小時足夠。

    據介紹,武漢站的候車位是6000個,而其高峰小時客流量是9300人。中建三局項目部負責人介紹,“武漢站在進站大廳的兩側,布局快速通道,乘客由此可以快速下到自己所乘列車的站臺。武漢站是一個等候+通過式的車站,像飛機場。”

    從無防護建筑到低碳站房

    早年,生火爐取暖和用冰塊降溫,成為火車站冬夏做好服務的象征。

    武漢站是建在10座平行的橋梁上的,整個站房沒有辦法“封閉”——橋下和橋與橋之間都會有風進出。

    據介紹,武漢站的候車區(qū)、辦公室安有空調。大廳因是開敞式的,沒有設置空調。

    武漢站調節(jié)室溫的能源30%來自地下。三局項目部介紹,武漢站的地下打了1500個孔,鉆深100米。“冬天,從100米的地下取溫度高于地面的地下水,形成交換,提高室內溫度。夏天,取地下涼水為室內降溫。”

    據了解,這種地熱裝置夏季可以為武漢站大廳節(jié)能50%,冬夏平均節(jié)能30%。

    武漢站的屋頂可以發(fā)電,它是“彩”條狀——一條透光的材料采光,一條金屬主發(fā)電。金屬上面安裝著太陽能發(fā)電板。據介紹,武漢站兩邊“鶴”的翅膀上,3萬平方米屋面裝有光伏發(fā)電裝置,“可以滿足武漢站內一半照明用電”。

    從千篇一律到文化地標

    曾經,國內大小火車站“千人一面”,盒子一般的造型,中間大候車室,兩邊辦公或售票。車站后邊就是站臺。

    武漢站的意象是“千年鶴歸”,中庭是鶴身,乘客進站、到站臺、候車全部在中部“立體”布局。鶴伸展的翅膀就是開敞的有雨棚站臺。

    而新鄭州站取用中國“鼎”的造型,表現(xiàn)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北京南站則以天壇為載體,傳承了中國建筑文化的精髓。

    從“外”接公交到站內“零換乘”

    以往大型鐵路客站附近設有長途客運站,如武昌火車站、漢口火車站。

    武漢站的地下一層和二層,是地鐵4號線和10號線,東廣場布局了長途汽車站和公交樞紐站。站臺以下的地面出站層,設置的士島和社會停車區(qū)。不出武漢站,乘客就能原地搭乘地鐵、長途、公交、的士及私家車。

    下一步,連接機場的軌道開通,武漢站可與航空“連”上。

    從分隔式到具有“可讀性”

    傳統(tǒng)火車站,人與火車是隔離、看不見的。

    武漢站的進站大廳,中部是一個“貫通”的中庭。乘客走進大廳,一眼看到下面的所有站臺和停候的列車。選擇目標站臺,從自動扶梯和樓梯下到站臺乘車。

    中庭處,還有兩條180米長的觀光坡道,“面對面”呈弧線形跨越所有站臺。坡道裝上2.2米高的玻璃護欄, 有如“玻璃橋”。走上去,可以“懸”在10對列車股道上空,直視列車進出。

    東西入口,各有一塊長20米、高近4米的大屏幕。“這是未來乘客的導乘圖”,車次到發(fā)、??刻栒九_一目了然。

    從磚石到玻璃金屬色彩的集合

    老火車站除了磚石混凝土,就是歐洲的大本鐘。

    以“黃鶴歸來”隱喻的武漢站,屋面造型為大起伏、大弧度。

    中建三局項目部經理介紹,“整個屋面是用12000個格子‘拼’成。每一個格子由17根平行的鋁管組成。”

    中央大廳5萬平方米,用17萬根平行的鋁管“編織”成了柔軟、隨屋面弧線而變化的白色穹頂,干凈而精美,體現(xiàn)了鶴羽效果,又能讓陽光穿過。

    據悉,我國現(xiàn)代火車站材料運用很廣:石材、玻璃、亞光面淺色金屬材料……加上色彩組合,豐富了建筑質感,愉悅了人的視覺。

    從“以管為主 ”到以人為本

    老火車站會將人的座椅排成“之”字形,特別是驗票口處,通道“壓縮”,方便管理。

    武漢站的入口集散廳,以大玻璃大空間大采光,營造一個豁然開朗的大空間,最大可能消除水平視線上的阻擋,目的是將旅客候車從“焦慮型”導向從容型。

    以人為本的設計還有多個細節(jié):乘客可以不進武漢站的中部檢票區(qū),直接由快速通道下到站臺,上車驗票。

    武漢站20條鐵路線的火車到發(fā),噪聲是個大問題。從站臺、候車室、通過大廳到商業(yè)區(qū),墻面全都安裝了吸音設備。

    屋頂的鋁管,朝下的一面穿了許多小孔,用于吸音。設計人員介紹,火車站高大弧形屋頂,很容易讓聲音聚集不散。天花板的17萬根鋁管“吸納”噪聲,可避免噪音“扎堆”。

    從開店擺攤到商業(yè)與乘車“共享”

    火車站的商業(yè)大多是分隔明晰的站中店或廣場攤位。

    武漢站的商業(yè)布局在快速通道的上一層,是一個乘客候車和通過式的開敞空間,所有專賣店或咖啡座,只是區(qū)域集中,不做高隔斷。如一些著名的機場,乘客通道也是商業(yè)空間和休閑空間。

    “今后,你到站早了,可以找一個網吧,接上自己的電腦,開始工作。”

    建設背景

    京廣線難堪重負需另辟蹊徑 城市群崛起需高鐵配套

    “武漢到廣州新建一條鐵路的設想,在鐵道部的‘九五’規(guī)劃里就有了。到了2003年,各方覺得技術條件已經成熟,就開始積極呼吁推進武廣線的立項。”接受采訪時,湖北省鐵路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祖建回憶道。

    在2003年3月的十屆全國人大會議上,由時任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的林樹森牽頭,3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希望國家盡快修建京廣客運專線武昌到廣州段。湖南、湖北代表團也不約而同地提出同樣議案,各方熱切期盼武廣客運專線的誕生。國務院對議案十分重視,次年就批準了可行性研究報告。

    當時,中國高鐵已邁出試探性一步:2003年10月,由中國自主研究、設計、施工的秦沈鐵路客運專線開通,設計時速達200公里,在養(yǎng)護維修上采用公司化的資產經營責任制的管理模式,這一體制也是后來客運專線運營模式的雛形。

    修建武廣高鐵的最直接原因是既有線路飽和。

    廣州至武漢段屬京廣鐵路,是全國最繁忙最密集干線,其客貨混跑的模式成了鐵路發(fā)展的瓶頸:客車要提速,貨車要重載慢行,二者互相干擾。據測算,京廣線每開行一趟客車就要影響兩趟貨車的運輸。

    春運期間矛盾最為集中。在外來工集中的珠三角,京廣線客車運能挖盡仍無法滿足龐大的客流需求,貨運更是“一輛車都發(fā)不出去”;武漢同樣吃緊,“春運期間,只有通往港澳的兩趟鮮貨貨車能通行,其他貨車就算發(fā)出去也常常在路上停下,不知哪天能到。”王祖建說。

    武廣線的開通,將使原有路網的貨運潛力得到釋放。據鐵道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何邦模估計,京廣線客運負擔分流到武廣線后,貨運能力可增長不止一倍。

    修建武廣線的另一個背景,是中國“城市群”在經濟地圖上的崛起。

    國家發(fā)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董焰表示,過去中國經濟發(fā)展主要以城市為核心,但近年來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很快。“城市群”作為一個整體漸漸浮出水面———珠三角、長株潭紛紛啟動一體化進程,各區(qū)域也開始規(guī)劃城際軌道網。

    城市群的崛起以及城市群之間的交通需求,意味著以短途運輸為主的公路已不能跟上形勢,運載量小的航空運輸也難完成新的使命,高鐵應運而生:一趟動車組以載客600~800人計,等于10輛大巴客車或者3架客機,單位載客量所占用的土地、消耗的資源更少;此外,在能源供應日益緊張、油價不斷上漲、環(huán)保壓力不斷增大的趨勢下,以電能驅動的高鐵更適應時代需要。

    城市群的崛起,需要高鐵網絡的配套。根據規(guī)劃,未來三年國家將投資1.3萬億元建設“四縱四橫”的客運專線;到2020年,中國每小時200公里及以上時速的高速鐵路,建設里程將超過1.8萬公里,占世界高速鐵路總里程的一半以上。比起有數十年高鐵建設經驗的日、法、德等國,中國高鐵可謂后來居上,將用短短幾年走完其他國家半個世紀的發(fā)展路程。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黃強曾斷言:“到2012年,坐火車像坐公交車一樣隨到隨走,基本上每個人想上哪就上哪。”

    攻堅克難

    縱貫三省跨越南嶺難度最大 武廣培育高鐵建設主力

    武廣客運專線起于楊春湖畔的新武漢站,經咸寧、赤壁、岳陽、長沙、株洲、衡陽、郴州、韶關、花都,抵達番禺鐘村鎮(zhèn)的新廣州站,縱貫鄂、湘、粵三省。國內幾乎所有大型鐵建單位都“搶”到了項目———大家都清楚,這場大會戰(zhàn)是一次絕好的練兵機會,從中獲得的經驗可為日后更多、更龐大的高鐵工程提供參考。

    由于客運專線要保證列車高速運行,線路走向要求盡量取直,武廣線轉彎和上下坡的幅度極小———在華中平原,修建這樣的線路較為容易;但在重巒疊嶂的湘南粵北,難度陡然增加。

    “鐵路從湖南郴州往南跨過南嶺,山水險惡,條件艱苦。”參與建設的中鐵二十五局項目經理馮正對記者說。

    2007年元月馮正帶隊進韶關深山,把重型機器拆成單個30多噸的構件,前拖后推才運到工地。入駐后發(fā)現(xiàn)當地竟沒有水喝,“前3個月都只能從韶關運水。后來打到第5口井才找到水源。”

    即使如此,馮正仍覺得鐵路建設比以前先進多了:“修武廣鐵路的隊伍里,很多人的父輩都修過衡廣復線韶關段。當時哪有什么重型設備,全靠人肩挑車推;物資也緊缺,造橋時常常發(fā)現(xiàn)水泥、鋼材不夠用。”

    由于線路力求取直,修路時不免“逢山開隧道,遇低建大橋”,武廣線僅韶關至花都一段,就設計了39座大中橋、特大橋,以及20座隧道、2座框架橋和1座公跨鐵橋。

    “梅村特大橋”是難度最高的一段:橋下就是京廣鐵路,雙線交匯處,橋腹離既有線高壓接觸電網僅有兩米,建設者的任務是把重達3100噸的“三跨連續(xù)梁”掛在京廣鐵路上方,任何一點差錯都可能導致人員傷亡或是京廣大動脈斷流。

    全線電網柱的施工要求也異常嚴苛:每根柱子中心落點的誤差不能超過1毫米,柱子與鐵路中心線的夾角誤差不能超過1度。項目總工李進榮解釋:由于列車運行速度太快,車體周圍能帶起強勁的“小臺風”———若電網樁柱施工不夠精確,或者電網與柱體的螺絲擰合不夠緊密,有可能被列車“刮”倒。

    “武廣線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以后就構成中國高鐵建設的主力軍。”李進榮說。中鐵二十五局的項目核心人員均在30歲上下,有的更是“80后”,他們掌握的技術已遠比父輩先進。施工完成后,馮正馬上投入廈深鐵路的工程,而李進榮則進入珠三角城際軌道的建設前線。

    他山之石

    中國發(fā)展高鐵條件與日本相似 珠三角將是武廣線最大受益者

    高速鐵路在中國剛起步不久,在鄰國日本卻已有半個世紀的運營歷史。日本新干線作為世界上第一條投入商業(yè)運營的高鐵,其運行之頻密、效益之高世界聞名,甚至成為國家“名片”,對中國高鐵也極有借鑒意義。

    浙江大學區(qū)域與城市發(fā)展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陳建軍曾留學日本6年,仔細考察過新干線。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認為,中國發(fā)展高鐵的條件和日本當年極為相似,后者的成功經驗可以復制:

    上世紀50年代后期,日本經濟迅速恢復,京濱、中京、阪神這三大城市群成為帶動日本經濟的火車頭,連接這些地區(qū)的東海道鐵路只占鐵路總長的3%,卻要承載客運總量的24%和貨運總量的23%,形成修建新干線的直接動力。中國鐵路遇到的問題,同樣是城市群崛起造成交通需求井噴,現(xiàn)有路網遭遇瓶頸。

    新干線工程上馬后,巨額投資馬上引起日本國內非議。此時美國已走上高速公路和航空飛速發(fā)展的道路,高鐵停滯不前,日本國民認為應該跟隨美國的腳步,新干線無疑是“極具時代錯誤的工程”。

    陳建軍則認為,日本堅持發(fā)展高鐵是正確的。“美國人均土地面積大,文化上強調個人主義,汽車工業(yè)發(fā)達,所以優(yōu)先發(fā)展公路。”日本和中國沿海人口稠密,理應是“鐵路先行”。

    “中國是大陸國家,日本是島國,但兩國經濟非常相似。”陳建軍說,“首先,日本資源匱乏,中國雖說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量很少;其次,中國經濟主要分布在沿海三大城市群,形成的區(qū)域跟日本國土相似,更適合建設高鐵。”

    高鐵占用土地少,運輸效率是公路、民航的數倍,兼有安全、準時的優(yōu)點;雖然投資較大,但往往能很快收回成本。1964年日本東海道新干線投入運營后,把京濱、中京、阪神城市群納入“4小時經濟圈”,極大地促進了沿線的產業(yè)形成;高達3800億日元的投資雖一度引起國民“炮轟”,但僅用了8年就收回全部投資,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里運行良好,并且保持了“零傷亡”的完美紀錄。

    繼日本的成功后,法國、德國迅速跟進,分別建設了TGV、ICE高鐵體系,與日本新干線并稱世界高鐵三大系統(tǒng)。中國高鐵在技術上對三大系統(tǒng)均有參考,沿著引進、消化、創(chuàng)新的道路,構建自主的CRH高鐵體系。

    “高鐵的效益主要來自網絡性,不能單修一條干線。”陳建軍說,“我覺得日本新干線的模式值得學習,它不分城際鐵路和市區(qū)鐵路,全部連成一張網。”武廣線開通后,其效益會隨著高鐵干線、城際軌道網絡的逐步完善而不斷提升。

    陳建軍還表示,從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看,珠三角將是武廣線開通后受益最大的地區(qū)。“高速鐵路會促進產業(yè)要素的集聚,武廣沿線的資金、人才都會向珠三角沿海地區(qū)集中,從而提升財富創(chuàng)造的效率。”

    “經濟要素的集聚是一定會發(fā)生的。需要強調的是,這雖然拉大了地方生產總值之間的差距,但對經濟全局是好事。”陳建軍表示,財富可以通過政府財政轉移、家庭個人匯款等方式,使高鐵沿線地區(qū)普遍受惠。“我們最終要追求的是個人財富的均等化。”

    技術革命

    從粵漢鐵路到武廣專線 鐵路建設水平已躋身世界前列

    從南粵廣州到華中武漢,早在1896年的清政府時代就開始修筑鐵路。由于耗資巨大,這條粵漢鐵路修了整整40年才通車;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落成,粵漢鐵路得以北接北京,始稱“京廣鐵路”。經歷次改造、提速,京廣全線運行時間由90多小時縮短到21小時,作為全國最繁忙、最密集的線路,京廣線長時間超負荷運載;

    2005年動工的武廣客運專線,新取了一條線路聯(lián)通南北,所用技術和傳統(tǒng)鐵路區(qū)別甚大:線路不再有道渣、枕木,而是在混凝土結構里“嵌”入鐵軌,達到“零沉降”標準,列車駛過時道路不再有輕微震動;鐵軌采用無縫鋼軌,運行平滑,噪音減到最小;為滿足高速度,線路盡量拉直,轉彎半徑多為8000至1萬米……工程從動工到運營,僅僅用了4年。

    從清朝到21世紀,武廣兩城之間的鐵路都成為所屬時代的代表;與前輩們不同的是,作為第三代的武廣線走到了世界高鐵的前列。

    從最早的進口機車,到部分消化高鐵列車技術,中國高鐵正在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南車集團有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完全國產化的高鐵列車將于明年上半年正式下線。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高鐵競爭”已經擺上大國的臺面。武廣客運專線作為迄今世界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集中國高鐵技術大成,因此也帶有幾分國家競爭的意味。

    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曾透露,中國在引進高鐵車輛技術時采用“戰(zhàn)略買家”的策略:明確只由四方股份和長客股份兩家與國外廠商談判,避免本國企業(yè)互相抬價,以“中國鐵路獨一無二的市場優(yōu)勢”取得主動權,促使國外高鐵列車巨頭轉讓技術。

    此外,“戰(zhàn)略買家”也使中國成為高鐵技術輸出者。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紀嘉綸表示,由于國外高鐵技術分散在多家大企業(yè)手里,難成體系;而中國的高鐵技術由鐵道部統(tǒng)一進口,通過消化、再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一套技術體系,便于一攬子出口。

    安全常識

    高速鐵路九大安全常識

    1.高速鐵路禁止行人行走、跨越,嚴禁攀爬、鉆入防護柵欄。

    2.高速鐵路禁止放置、遺棄和拋擲物品。

    3.禁止破壞線路、站臺等設施設備和路基、護坡、排水溝和防護林木、護坡草坪等。

    4.禁止拆、割盜和損毀信號設備(箱式變電站、分線盒、通訊基站和信號電纜)。

    5.兩側300米內禁止放風箏、氣球或向供電接觸網拋擲物品。

    6.高速鐵路禁止在地下光電纜設施兩側各1米的范圍內建造、搭建建筑物、構筑物或進行鉆探,堆放重物、垃圾,焚燒物品,傾倒腐蝕性垃圾。

    7.禁止損毀、移動鐵路線路兩側防護圍墻、柵欄或者其他防護設施和標樁。

    8.禁止非法出售或收購鐵路器材。

    9.禁止攀爬橋梁、在橋梁下違章搭建和在橋墩上架設安裝其他設施。

    武廣千里行

    湖北敞開南門迎高鐵

    1800年前,東風破曹三國立;如今,高鐵來臨赤壁新。

    赤壁北,武廣專線南下第三站,北上入楚第一站,湖北境內唯一縣級市小站。

    攤開武廣客運專線線路圖,記者心有不解:時速350公里的中國第一高鐵就是要少站快跑,但為何在一個內陸縣級市設站呢?

    赤壁地處南北交通要道,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自古為軍事攻防要地。自東漢末年赤壁之戰(zhàn)以來,南宋岳飛、明末李自成、晚清太平天國、民國汀泗橋、抗日“血戰(zhàn)虎山頭”等系列重大戰(zhàn)事均發(fā)生于此。

    京九鐵路、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等多條國內主干線均貫穿赤壁,京九、京廣鐵路在赤壁都設有站點,赤壁北僅是當地第三座火車站。

    赤壁還是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中軸線上的重要節(jié)點,是兩個城市群實施“兩型社會”試點的疊合部,也是湖北開發(fā)長江經濟帶的重要規(guī)劃區(qū)域,武漢新港建設就將赤壁納入其中。

    因此,即使神州第一高鐵速度再快,也需在此短暫停留。

    位于市北周畫嶺的赤壁北站修葺一新。站房遠望似一座連環(huán)戰(zhàn)船踏浪前行,“重檐斗拱”的屋頂,殷紅色的細方格木柞窗,重現(xiàn)了三國建筑的傳統(tǒng)和風韻。

    高鐵開通在即,興奮的赤壁人早已開始謀劃赤壁的高鐵時代。

    從赤壁北站出來,只用5分鐘穿過市區(qū),就可進入通往三國古戰(zhàn)場的快速通道。這條正在緊張施工的高速公路,就是專門為赤壁旅游景區(qū)配套的工程,將于今年底與武廣客運專線相繼通車。20分鐘車程即可到達赤壁古戰(zhàn)場,比現(xiàn)有路程往返節(jié)省了一個多小時。

    站在赤壁磯頭,想千古風流人物卷長波,立三國,欽佩不已;看今朝科技再現(xiàn)古戰(zhàn)風云,游其中,親身歷,亦覺滋味別樣。投資4.6億元的景區(qū)改造項目,通過聲光電高科技手段再現(xiàn)赤壁之戰(zhàn),凝固的歷史頓顯鮮活,吸引許多游人的眼球。

    三國赤壁旅行社,在當地成立最早最有名,“我們已經深感高鐵帶來的機遇?,F(xiàn)有的17名導游已經不夠用,公司半年前就開始招聘培訓新導游,就連公司財務人員也被納入其中。”旅行社負責人說。

    日韓人士熱捧三國,人聞“赤壁”必鞠躬。高鐵開通后,赴赤壁旅游的日韓游客將會激增,三國赤壁旅行社已經招募了日語導游。

    觀赤壁,游陸水,浴溫泉,赤壁旅游已經吸引了武漢、長沙、江西等周邊省市的諸多客源。即使在“甲流”沖擊下,今年1月至10月,來這里旅游的也有145.8萬人次,綜合收入近5億元。

    赤壁市市長熊征宇說,今年底,赤壁準備南下廣東招商,一是推介赤壁旅游,二是承接產業(yè)轉移。

    武廣高鐵開通后,赤壁市到廣州只要3個小時;赤壁期盼沿線各地大力整合旅游資源,實現(xiàn)共贏,也希望在產業(yè)轉移中搶得先機。

    其實,武廣高鐵已給赤壁帶來商機。聽說武廣客運專線要開通,深圳來克斯特就在今年10月與赤壁簽訂了總投資8000萬元的智能節(jié)電器保護器項目。公司老總跟熊征宇說,“今后我可乘高鐵上午來赤壁開會,下午便可回深圳。”

    有京珠高速公路,有長江黃金水道,再加上武廣高速鐵路,赤壁交通優(yōu)勢得到彰顯!

    敞開南門迎高鐵,敢叫南風勝東風。如今赤壁人正敞開胸懷迎接高鐵時代,欲乘高鐵帶來的南風再創(chuàng)偉業(yè)。

    清遠站:“鳳凰”待展翅

    30分鐘!清遠與廣州的時間距離,再一次被拉近。武廣高鐵將清遠更進一步納入到珠三角同城化步調中來;而抵達“兩湖”的超凡速度,也將為清遠賺得從人力資源到旅游市場等無限利好。

    北江畔,寂寞沙洲里,沉靜的清城區(qū)洲心街道“五一”碼頭。中午時分,一聲呼嘯,一條“白龍”從山間游弋而過,350公里/小時的速度,讓人目眩。青山腳下,只見“翔鳳奔古錢”的新清遠站裝飾一新。

    一個客運站的建設要移山填水?也許你不相信。負責施工材料的張師傅介紹,站前廣場面積有11萬平方米左右,站點北側原有兩座大約10來米高的小山,由于建設的需要鏟平了一座,剩下的一座現(xiàn)在如守護神般依靠在清遠站旁,站點南側原來是一個小水庫,后來也填平了一半多。

    由清遠民眾投票而定的新清遠站造型,設計蘊含“水”和“鳳”的寓意,構成“翔鳳奔古錢”的吉祥意象,形成漂流廣場、北江明珠廣場、鳳凰廣場、鳳翔步道四大主題廣場。

    細雨之間,廣場上泥水未干,車站大廳內窗明幾凈。清潔工人小林家住清遠城區(qū),“我們公司承包了火車站的所有清潔任務,玻璃擦了一遍又一遍,就等著正式通車了。”

    武廣客運專線跨越清遠境內包括清新、英德以及清城區(qū)在內的13個鎮(zhèn)區(qū),全長130多公里;這座拔地而起的新站,其站房耗資1.2億元,廣場耗資2.7億元,將迎送500至1000人/天的客流量。由于站內高度的自動化,這里的鐵路工作人員僅20名。

    未來雙向每天28列車中,將有五至六列會在清遠站停留;而清遠市民期望,隨著站點的“旺盛”,停留的車輛也會隨之增加。

    進入站內,锃亮的地板照得人有些耀眼,2個安檢通道已準備就緒,4道刷票口也亮起了綠燈。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武廣線開通后,清遠至廣州的時間將縮短至半小時。

    在進站通道,清潔人員正在拖地、擦玻璃,這意味著工程的結束。據工作人員介紹,部分鐵路員工已經開始在清遠站進行模擬訓練,以便武廣線路開通后以最佳狀態(tài)上崗;至于模擬訓練何時結束,工作人員說,“一直訓練到武廣開通的時候。”

    清遠市副市長石芳飛介紹,武廣高鐵的開通,將給清遠帶來無限商機,就在這座新站的周圍,已經有房產商表示了開發(fā)意向,新的五星級酒店將在這里拔地而起。

    新聞鏈接

    武廣客運專線設計時速350公里,是“十一五”重點工程,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一流水平的一段全新客運專線,是我國目前建設里程最長、技術標準最高、速度最快的鐵路客運專線,目前只有日本、德國等少數發(fā)達國家能建設,也是世界上一次建成最長的高速鐵路。全線989公里,總投資1000多億元,跨越湖北、湖南、廣東三省,開通后,武漢至廣州則可由目前的11個小時壓縮至3個小時,至香港也可控制在5小時以內。

    武廣鐵路客運專線廣東段全長298.456公里,設新樂昌、新韶關、新沙口、新英德、新清遠、新花都、新廣州7個車站,廣東段總投資近300億元。其中,新廣州站及相關工程北起廣州北站,南到番禺區(qū)鐘村石壁新廣州站,該段線路長49.97公里,武廣客運專線在佛山境內的長度約16公里。

    武廣客運專線與京廣線對比:

    時間對比:

    京廣線廣州至武漢段:前身為粵漢鐵路,1936年兩城市之間的京廣線全程通車,當時火車速度只有每小時35公里,從廣州至武漢需要44小時?,F(xiàn)在10小時至13小時便可從廣州到武漢。

    武廣客運專線:預計2009年12月開通,是目前世界上一次性建成最快、最長的高速列車線路,從廣州到武漢只需3至4小時。

    路程對比:

    京廣線廣州至武漢段:運行里程約1070公里。

    武廣客運專線:運行里程約989公里。

    列車類型對比:

    京廣線廣州至武漢段:目前在京廣線廣州至武漢段開通的列車主要有“L”開頭的臨客、“K”開頭的普快或快速列車,還有“T”開頭的新空調特快,時速為60公里至160公里。

    武廣客運專線:武廣客運專線列車為高速列車,“D”字頭,為目前我國跑得最快的列車,時速可達350公里以上。

    鐵路對比:

    京廣線廣州至武漢段:京廣線為普通的路基、砂石和枕木組成的有砟軌道。

    武廣客運專線:而武廣客運專線鋪設的為匹配高速列車開行的無砟軌道,水泥混凝土作整體道床,鋪設無縫鐵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