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地震帶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歐亞地震帶又稱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橫貫亞歐大陸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帶,它是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動帶。這個帶全長兩萬多公里,跨歐、亞、非三大洲。

  • 詳細(xì)解釋


     基本簡介

    歐亞地震帶地理圖

    歐亞地震帶主要分布于歐亞大陸,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jīng)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云、貴、川、青、藏地區(qū),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

    地理區(qū)域

    橫貫歐亞兩洲及涉及非洲地區(qū)。其中一部分從堪察加開始,越過中亞,另一部分則從印度尼西亞開始,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它們在帕米爾會合,然后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區(qū),再出亞速海。歐亞地震帶所釋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總能量的15%,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另外5﹪的地震能量釋放在海嶺地震帶。

    段落劃分

    這條地震帶也是近代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它又可分為幾個段落,其中印度北部是重要一段,稱“喜馬拉雅地震帶”,東西長約2400公里。

    中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這兩個地震帶都是老的地震帶,同時又都位于幾大板塊的邊緣,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fā)育,主要地震帶就有23條 ,此帶內(nèi)常發(fā)生破壞性地震及少數(shù)深源地震。

    名稱由來

    許多地震發(fā)生在橫貫歐亞的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北岸開始,沿著阿爾卑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經(jīng)意大利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我國青藏高原南部,并在印度東部與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相連接。全球約15%的地震能量的釋放發(fā)生在這一地震帶內(nèi)。歐亞地震帶是與阿爾卑斯褶皺帶緊密聯(lián)系的,為此也叫做阿爾卑斯地震帶;它始于地中海北岸,所以同時也叫做地中海地震帶。

    歷年地震

    歐亞地震帶境況

    2008年10月14日北印度洋發(fā)生5級地震,16日南印度洋發(fā)生5級地震,17日西南印度洋發(fā)生4.3級地震,17日埃塞俄比亞紅海邊緣發(fā)生4.6級地震。印度洋海嶺的擴張已經(jīng)十分明顯了。

    北移

    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歐亞地震帶)的地震非?;钴S,從西北端的德國、波蘭和希臘,一直到東南端的中國西部、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印度大陸的北移值得關(guān)注。

    發(fā)震時刻 緯度 經(jīng)度 深度 震級(M) 發(fā)震地點(震相總數(shù))

    2008-10-17 18:57:38.070 12.81 41.90 90 4.6(mb) Ethiopia(埃塞俄比亞)

    2008-10-17 17:41:51.540 14.14 43.42 471 4.1(mb) Western Arabian Peninsula阿拉伯半島西部)

    2008-10-17 16:36:32.590 -27.62 63.61 274 4.3(mb) Southwest Indian Ridge(西南印度洋海嶺)

    2008-10-17 16:20:16.230 26.66 141.57 380 4.5(mb) Bonin Islands, Japan Region

    2008-10-17 12:10:37.960 -5.02 156.00 480 4.4(mb) Solomon Islands

    2008-10-17 08:55:34.740 41.53 81.33 10 4.9(Mw) Southern Xinjiang, China

    2008-10-17 07:25:46.470 -1.30 149.71 490 4.2(mb) New Ireland Region, P.N.G.

    2008-10-17 03:41:52.180 -4.66 -78.92 591 (ML) Peru-Ecuador Border Region

    2008-10-17 03:02:41.340 29.26 69.30 10 4.4(mb) Pakistan (巴基斯坦)

    2008-10-17 02:33:17.460 30.81 104.93 10 3.1(ML) Sichuan, China

    2008-10-17 01:41:41.480 -3.73 150.41 11 4.6(mb) New Ireland Region, P.N.G.

    2008-10-17 01:35:22.930 32.42 105.43 10 3.1(ML) Sichuan, China

    2008-10-17 00:02:00.090 -3.85 151.24 49 4.8(mb) New Ireland Region, P.N.G.

    GFZ Potsdam >> GEOFON >> Global Seismic Monitor

    GFZ Potsdam - Earthquake Bulletin

    New search

    Legend Origin Time UTC Mag Latitude degrees Longitude degrees Depth km AM Region Name

    2008-10-17 04:10:05 4.8 5.75 S 152.47 E 78 M New Britain Region, P.N.G.

    2008-10-17 02:53:58 4.1 14.53 N 92.52 W 45 M Near Coast of Chiapas, Mexico

    2008-10-16 23:24:44 4.8 3.96 S 150.77 E 62 M New Ireland Region, P.N.G.

    2008-10-16 19:41:30 6.6 14.51 N 92.46 W 63 M Near Coast of Chiapas, Mexico

    2008-10-16 18:28:55 4.8 1.82 N 127.39 E 115 M Halmahera, Indonesia

    2008-10-16 11:49:29 4.9 42.54 N 142.62 E 108 M Hokkaido, Japan Region

    2008-10-16 09:46:17 4.8 31.22 N 103.80 E 10 M Sichuan, China

    2008-10-16 06:39:41 4.7 37.17 N 57.89 E 10 M Turkmenistan-Iran Border Region

    2008-10-16 04:28:49 5.0 3.10 S 81.35 E 10 A South Indian Ocean (南印度洋)

    2008-10-15 19:29:29 4.2 39.02 N 23.54 E 10 A Aegean Sea

    2008-10-15 18:37:19 3.1 51.34 N 16.01 E 5 M Poland (波蘭)

    2008-10-15 16:35:54 4.9 6.49 S 129.66 E 186 A Banda Sea (班達(dá)海)

    2008-10-15 14:28:21 5.3 15.69 S 166.81 E 66 A Vanuatu Islands

    2008-10-15 08:02:01 5.1 2.01 N 97.66 E 46 A Northern Sumatra, Indonesia

    2008-10-15 03:33:09 3.8 51.52 N 16.04 E 10 A Poland (波蘭)

    2008-10-15 00:17:53 4.9 15.09 S 72.20 W 100 A Southern Peru

    2008-10-14 19:51:39 5.0 4.24 N 69.20 E 10 A North Indian Ocean (北印度洋)

    2008-10-14 19:00:38 4.2 50.08 N 12.81 E 10 A Germany (德國)

    2008-10-14 16:52:49 5.3 21.21 S 178.44 W 335 A Fiji Islands Region

    2008-10-14 15:06:53 4.9 43.44 N 46.31 E 32 M Eastern Caucasus (東高加索)

    2008-10-14 10:17:17 3.4 51.25 N 15.86 E 5 M Poland (波蘭)

    2008-10-14 05:49:03 2.8 50.20 N 12.47 E 5 M Germany (德國)

    2008-10-14 04:05:48 3.4 50.17 N 12.40 E 5 M Germany

    2008-10-14 04:01:35 3.7 50.19 N 12.40 E 5 M Germany

    2008-10-14 02:17:06 4.6 38.86 N 23.66 E 38 A Greece (希臘)

    2008-10-14 02:06:39 4.8 38.80 N 23.65 E 10 A Greece

    2008-10-14 01:04:25 5.1 5.56 N 124.05 E 498 A Mindanao, Philippines (菲律賓)

    中國現(xiàn)狀

    中國地震帶受歐亞影響

    中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fā)育。大地構(gòu)造位置決定,地震頻繁震災(zāi)嚴(yán)重。在20世紀(jì)里,全球共發(fā)生3次8.5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其中兩次發(fā)生在我國;全球發(fā)生兩次導(dǎo)致20萬人死亡的強烈地震也都發(fā)生在我國,一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地震,造成 23萬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萬多人死亡。這兩次地震死亡人數(shù)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

    上世紀(jì)以來,中國共發(fā)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

    地震活動頻度高

    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zāi)嚴(yán)重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于地震的人數(shù)達(dá) 55萬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shù)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qū)14個省份,造成27萬余人喪生,占全國各類災(zāi)害死亡人數(shù)的54%,地震成災(zāi)面積達(dá)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dá)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zāi)害的嚴(yán)重性構(gòu)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

    統(tǒng)計數(shù)字

    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中國的陸地面積占全球陸地面積的十五分之一,即百分之六左右;中國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即百分之二十左右,都不到百分之二十,然而中國的陸地地震竟占全球陸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而造成地震死亡的人數(shù)竟達(dá)到全球的1/2以上。當(dāng)然這也有特殊原因,一是中國的人口密、人口多;中國的經(jīng)濟落后,房屋不堅固,容易倒塌,容易壞;第三與中國的地震活動強烈頻繁有密切關(guān)系。

    據(jù)統(tǒng)計,20世紀(jì)以來,中國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數(shù),占國內(nèi)所有自然災(zāi)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總?cè)藬?shù)的54%,超過1/2。從人員的死亡來看,地震是群害之首;而在經(jīng)濟上所造成的損失,最大的主要是氣象災(zāi)害(洪澇),氣象災(zāi)害所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要比地震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