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飾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唐代服飾的特點

    服飾的基本特點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tǒng)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tài),建立了統(tǒng)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mào)交易發(fā)達,生產(chǎn)力極大發(fā)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繡、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tǒng)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tǒng),。

    唐代國家統(tǒng)一,經(jīng)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tǒng)一。在婦女中間,出現(xiàn)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

    慢束羅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于統(tǒng)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于現(xiàn)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懊槛鞀Z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jīng)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晴雨表

    在一定經(jīng)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qū)捤?,人們安居樂業(yè)。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鐘、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jīng)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qū)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云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于唐朝采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并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 詳細解釋


    唐代服飾的圖案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chuàng)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tǒng)的龍、鳳圖案并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quán)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于表現(xiàn)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B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yōu)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后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fā)展是整體上的發(fā)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于表現(xiàn)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fā)型、化妝、首飾的表現(xiàn),都說明了這一特點。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zhàn)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zhàn)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后代的影響一直沿續(xù)到今天。纏枝紋在現(xiàn)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tǒng)紋樣與現(xiàn)代審美意識結(jié)合所產(chǎn)生的意蘊。大袖衫大袖衫---《簪花仕女圖》描繪得是貴族婦女在庭中散步采花,捉蝶時的情景。圖中人物的服飾,與其它唐人畫像不同,如頭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等,都是罕見的新奇裝束。對照文獻記載,這種服飾應是中晚唐時期的樣式,并一直流傳到五代。以紗羅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色,。尤其是不穿內(nèi)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chuàng)舉。中晚唐女服中晚唐女服--寬袖對襟衫,長裙,批帛穿戴。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服飾,一般多在重要的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以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fā)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細釵禮衣”。襦裙半臂穿戴襦裙半臂穿戴--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xiàn);不僅在中原地區(qū)流行,西北地區(qū)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jié)帶。也有少數(shù)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半臂的下擺可以顯現(xiàn)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的里面。從傳世的壁畫,陶傭來看,穿著這種服裝,里面一定要襯內(nèi)衣(如短襦),而不能單獨使用胡服胡服--流行于開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征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我們西安韋洞墓,以及乾縣李仙蕙墓出土的壁畫,陶傭中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穿這類服飾的婦女,同時出土的還有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及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的記賬文字,由此可推斷唐朝確實是流行胡服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