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靈璧供石líng bì gòng shí
靈璧供石的發(fā)掘
靈璧供石不僅開發(fā)早,而且盛名久享,在供石家族中歷來占據顯赫的地位?!对屏质V》匯載石品一百一十六種,靈璧供石被放在首位介紹;明人文震亨撰寫《長物志》,稱“石以靈璧為上,英石次之”。自古以來,有名的藏石家也無不藏有靈璧珍品,其中叫得出名目的就有蘇軾的“小蓬萊”、范成大的“小峨眉”、趙孟頫的“五老峰”,等等。據載,宋徽宗十分寶愛一株靈璧小峰,此峰高僅五六寸,深胡桃色,玲瓏秀潤,十分可愛。徽宗題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命人鐫于峰側,并鈐了御印。此石輾轉流傳明代,后就不知所終了。另據明人王守謙《靈璧供石考》一文稱:“海內王元美(世貞)之祗園、董元宰(其昌)之戲鴻堂、朱蘭嵎(之蕃)之柳浪居、米友石(萬鐘)之勺園、王百豰(樨登)之南有堂、曾蓮生之香醉居、劉際明之悟石齋、劉人龍之夢覺軒、彭政之嗇室,清玩充斥,而皆以靈璧供石作供。”王守謙以上所提諸子,大多是明代后期的大名士。他們之所以都鐘愛靈璧供石,也說明靈璧供石有其獨特的魅力。這魅力自然是由其自身的特點,如造型、石膚、色澤等所決定的。
靈璧供石在歷史上曾有三次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一次是北宋中后期,先是當地人士采石筑園,或為清供,經蘇軾、米芾等稱揚,名聲愈噪,直到徽宗修筑艮岳征石,達到高潮。此后,一直少有人問訊開掘,這種局面一直持續(xù)到明萬歷年間。王守謙稱:“國朝垂二百六十余年,寥寥無聞,即問之土著者,亦竟不知靈璧供石為何物?!比f歷己酉年(1609),有一個叫張鴻的御史決心來靈璧覓石,乘雨后在山澗溝壑中采得幾方,以此為端,又一輪發(fā)坑取石的熱潮開始了,販石者接踵而至,王守謙甚至擔心在過量的采掘中,當地的靈璧供石將成“廣陵散”。第三次采掘熱潮是近幾年的事,隨著奇石熱的興起,海內外來靈璧求石者日眾,于是當地農民視采石為致富途徑,日夕奔走于山間覓石,但是少有采得可供賞玩者,當地人士驚呼,靈璧供石資源已瀕臨枯竭。為此,靈璧縣建立了一個“中國靈璧供石館”,旨在收集與保護靈璧精品。
石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靈璧供石作為古代四大名石的第一石,宋代杜綰所作的《云林石譜》116種奇石之首,歷代名人雅士、帝王將相、達官富商都把靈璧供石作為收藏賞玩第一石種,名聲斐然,贊譽有加,這已是不爭的定論。
八十年代起,國內外再次掀起的奇石收藏與經營熱潮中,靈璧供石仍占據極為重要的位置,特別是面臨靈璧供石無度無序的開采,資源已臨枯竭,精品珍品靈璧供石已很少見到,更賦予靈璧供石極大的收藏和鑒賞價值。同時,也令人痛心地看到,它所引發(fā)的為一時經濟利益,石農中人為打磨、鉆洞、涂色等手段,冒充靈璧供石,使得不少初涉靈璧供石的石友,望而卻步,不敢冒然購買,嚴重損壞了靈璧供石收藏經營秩序和“第一石”的美譽。解決這種有擴大趨勢的嚴重現(xiàn)象,除加大打擊力度外,更重要的是掌握辨別、鑒賞的方法,學會并提高鑒賞、分析收藏與保養(yǎng)的水平。
靈璧供石的辨別
《中國靈璧供石譜》(王文正著),把靈璧供石劃分為52大類400多個品種,最大方便了廣大初涉者辨別靈璧供石提供了參照樣本,也不可否信,初涉者難免有“眼花繚亂”、無法深入具體的困惑。尤其靈璧供石的當家品種,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專指的磬石類靈璧供石,如何辨別、從哪里入手、第一點看什么、接著看什么、當即定論是不是靈璧供石,然后再鑒賞分析確定它的藝術、經濟和收藏價值,這是極為重要而又必須掌握的簡單的方法。
以上所談的靈璧供石特點多指靈璧磬石,因為它是第一石的所指。其他石種如花白靈、蛐蟮、木紋、碗螺、條帶、蓮花等應該說比較容易鑒別,只是多從它的形態(tài)、完整性、神似、意境等方面考慮其品位就行了,最難的是磬石類的辨別鑒賞。
靈璧供石依據《尚書·禹貢》中論述,泗水之濱多產美石,稱為泗濱浮磬,以及米芾所談的鑒賞標準,也是指靈璧磬石,它產于靈璧縣北45公里的漁溝鎮(zhèn)東2公里的磬云山。本人多次到此考察過,有石摩、石人、篆刻記載,從古到今始終被認為靈璧供石最具收藏價值的石種。因此,不少石農進行人為加工,鉆洞、涂刷、上色來冒充的,也多是此類。下面就談談具體辨別的方法順序。
第一、先看該石的背面即石根或叫底。石根有沒有紅黃色的砂漿附著上面,而且硬化,而不是膠粘的。個別小塊奇石可能砂漿基本清掉,但留下的石根仍清晰可見,有之,再看以下兩條,如沒有就可判定可能是冒充的。
第二、看石膚、石紋。磬石的石膚:光華溫潤,滑如凝脂,極具手感(瘦、皺、透、漏的特點不影響石膚)。石肌中有著特殊的白灰色石紋,其紋理自然清晰流暢。原始的紋溝呈“V”型,人為機械加工的石紋呈“U”型,紋色也不自然,如用水洗,人為的石紋即刻顯現(xiàn),水干的慢,原始的石紋干得快。
漁溝街西4公里的白馬山所產的紋石,石膚石肌除看與磬石一樣,實際優(yōu)于磬石、更具美感。常見的石紋有胡桃紋、龜回紋、蝴蝶紋、雞爪紋、水紋,自然流暢,加上石肌、色彩表現(xiàn)出的原始風霜味和音樂韻律感,充分體現(xiàn)了蒼古厚重、自然含蓄的鬼斧神工的造化之美。
第三、彈敲聽音。由于靈璧供石屬于石灰?guī)r巖石,磨氏硬度在4—7度,磬石在6度左右,所以用手指彈敲或用木棒敲打,可聽到悅耳清脆的聲音,古代制磬和所謂的“八音石”,就是這磬云山產的靈璧磬石,如沒有聲音發(fā)出,就要考慮其真?zhèn)瘟恕?/p>
以上三條標準,就是辨別靈璧供石真?zhèn)蔚氖滓獦藴?。廣大石友在實踐中可多向專家請教,多與當地石農交流,便會很快掌握這些辨別方法的,但是隨著市場需要,靈璧供石熱的興起,不少石農“加工”技術的改進變化,又為我們辨別真?zhèn)尾粩嗵岢鲂碌奶魬?zhàn),因此,辨別真?zhèn)蔚难芯?,也需要不斷加強和提高?/p>
靈璧供石的鑒賞
靈璧供石以其質、形、色、潤的獨奇特征和瘦、皺、透、漏、丑、懸等千奇百態(tài)的豐富變化,而倍受古今中外賞石界的喜愛。那么如何掌握鑒賞靈璧供石的品位等次的方法呢?在考察以上特點的基礎上,更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評判。
(一)象形類的鑒賞評判方法
第一、形象逼真。靈璧供石中尤以象形石居多,又以獅、虎、馬、龍、鳳、雞、麒麟、樹松等動植物、瑞獸類居多。在觀察“象”的基礎上,開始考察其結構完整、比例恰當、厚薄合理、肢體齊全等方面如何,然后再考察其動感、神韻即神態(tài)如何,以上幾點基本上達到即可定為上品。
第二、是不是原石。所謂原石,就是天然形成,哪怕個別部分多余或殘缺也不要緊,尤其要看關鍵部分,如頭、嘴、脖、眼,越是“象”得很的地方越要特別注意,要十分仔細觀察驗證,無人為加工或粘制。其他部分主要考察傷殘、截底等,總之,不能有一點人為動手。
第三、石膚、石肌。溫潤、細膩、手感好,這對靈璧供石品位高低優(yōu)劣也極為重要。
第四、配座與題名。一方好的靈璧供石無論是山峰景觀類,還是象形類,必須有穩(wěn)定感、底平、起座容易,要考察配什么樣式的石座,以更能烘托突出靈璧供石的品位等次來。
石文化作為一種高雅、健康、文明、時尚的象征,起一個什么樣的名字,對于提升靈璧供石的觀賞價值也極為重要。一般地講:要有文化氛圍、文化背景、藝術聯(lián)想、賦予人間風情、為世原則、育人哲理、賦予時代感,切忌直呼其名,平白無味,又忌過于隱晦,百思不得其解。如江蘇的中普先生珍藏的《雄風》靈璧供石(見《中國石文化》畫冊2003年9月版),把東方雄獅的威猛、驅邪、向上等意義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個題名十分恰當。這里確實有反復思考比較、探討、實踐積累的過程。
(二)山水景觀類靈璧供石的鑒賞方法
第一、首先考察整體效果,再考察變化是否有序,符合人們追求和想象的勝境,或相似現(xiàn)實中名山名水,以及吉祥的植物類等等。
第二、找出主體部分,研究表達表現(xiàn)的主題是什么,是否符合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欣賞標準、主題健康向上的美德要求。因此,最能說明意義、最能突出特點的在哪里,一定要找出來。
第三、要看走勢、起伏變化,所能代表的意境要多思考、多看、多比較再作評判。凡屬精品,都應該具有深刻意境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如安徽任樹文先生珍藏《靈璧秀峰》、《小黃山》,安徽孫淮濱教授珍藏的《洞天福地》,當數靈璧供石山水景觀類的神品。
第四、也是配座和命名的問題,必須強調配座更要穩(wěn)實、穩(wěn)重。命名一定要積極安詳、追求美好生活和人間勝境,給人以小見大、如臨其境、享受自然、放松心情的美妙,使其具有鑒賞價值。
以上所談靈璧供石的鑒賞評判方法,指導思想上是追求自然,放松心情,享受美好生活。所以從整體性、變化性、烘托配座、點睛命名諸方面考慮的,突破了傳統(tǒng)的就石論石、針對個別的方法,這也為發(fā)現(xiàn)、理解、聯(lián)想靈璧供石的意義、內涵和神韻,提出了思考,也為如何提升靈璧供石的收藏價值和鑒賞水平提出了要求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