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貝日記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拉貝日記》-簡介

    《拉貝日記》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

    《拉貝日記》[傳記文學] - 背景

    這本書的作者約翰·拉貝(John H. D. Rabe)于1882年出生于德國漢堡。1908年到中國,不久作為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雇員,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經(jīng)商。拉貝和他的家人在中國生活了近30年,他的子女和外孫女均出生在中國。他們與中國人民結(jié)下了親密的友誼。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對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處在內(nèi)憂外患中的中國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幾位外國傳教士、教授、醫(yī)生、商人等共同發(fā)起建立南京安全區(qū),并擔任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他和一些國際友人在當時極其危險艱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四處奔走呼號,奮不顧身地抗議和盡其所能地阻止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瘋狂施暴。他們設立的南京安全區(qū)為大約25萬中國平民提供了暫時棲身避難的場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園里(在今天南京大學鼓樓校區(qū)內(nèi)),也擠進了600多名中國難民,受到保護。他還在他的日記和其他文字中記述了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一樁樁令人發(fā)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國以后,連續(xù)舉行報告會,向德國當局呈送書面報告,繼續(xù)對日軍在南京的罪惡進行揭露。在受到德國警察蓋世太保的訊問和警告之后,他仍然暗暗地細心整理自己的日記和有關(guān)資料,將這些歷史記錄留給后人。

    《拉貝日記》[傳記文學] - 意義

    《拉貝日記》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中數(shù)量最多、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史料。這部日記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致和真實,無人能否認其可信度。在寫作日記的同時,拉貝還精心保存了80多張現(xiàn)場拍攝的照片,并對這些照片作了翔實的說明。這些文字對中日交戰(zhàn)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政治是非作了客觀公正的評價。拉貝的祖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是日本的盟國,他本人是德國納粹黨南京小組的負責人(代理)。這就使他的記述具有別人難以代替的特殊作用。當然,由于拉貝當時活動的范圍主要在南京安全區(qū)內(nèi),又只是他個人和他周圍人的所見所聞,這部日記不可能對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全過程作出完整的系統(tǒng)的論斷和估計。這是不可以苛求的。盡管如此,《拉貝日記》仍然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它是對侵華日軍制造這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血淚控訴,是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犯下的嚴重罪行的有力證詞。

    《拉貝日記》[傳記文學] - 作者簡介

    約翰?拉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生于漢堡市的德國商人,以其在南京大屠殺中救了大約20多萬中國人而聞名,被世人尊敬地稱為“中國的辛德勒”。